蓝牙Channel Sounding信道探测 (四) — CS Steps

上一篇:蓝牙Channel Sounding信道探测 (三) —— CS procedure


CS 定义了两个设备之间的一组互锁传输。发起 CS procedures的设备称为Initiator,响应这些procedures的设备称为Reflector。在 CS procedure中,CSStepCount应设置为 CS step 编号,该编号从零开始,并在该procedure中的每个后续step中递增 1,不管该step是否执行。CS step由调制数据包和调制 CS tone组合而成。

CS steps有四种不同的模式。每种模式都有不同的用途:测量设备间的频率偏移(mode-0)、测量往返时间(mode-1)、测量因距离引起的相位旋转(mode-2)以及同时测量往返时间和相位旋转(mode-3)。

CS steps要求参与事务的设备(即Initiator和Reflector)之间进行精确的时间同步。此时间同步将在第 4.5 节中描述。

CS steps之间以允许执行跳频的时间段分隔。其结构如图4.3所示。

允许跳频的时间称为T_FCS。T_FCS的允许值如表4.3所示。

在 CS procedures中,每次跳频都应使用相同的 T_FCS 值。除了执行频率切换之外,设备还可以使用 T_FCS 周期进行内部校准。设备还可以使用此时间段来稳定下一个发射的射频信号,以便在后续 CS steps开始时,信号已达到稳定状态。

在 T_FCS 期间,切换到的 RF 通道中Reflector的输出功率应比在下一个 CS step中Reflector用于传输的输出功率至少低 40 dB,该输出功率在Reflector的天线连接器处测量。

一、信道探测步骤模式-0

CS steps 模式 0 用于测量给定频率下Initiator和Reflector之间的频率偏移。支持 CS 功能的设备必须支持 CS steps 模式 0。表 4.4显示了 CS steps 模式 0 的结构。

CS Initiator在 CS steps 模式 0 期间测量从 CS Reflector发射的射频信号的频率偏移。CS Initiator应使用此信息来补偿 CS subevent中后续 CS steps内所有后续传输的频率和时序误差。对于每个 CS subevent,CS Initiator应向主机报告用于此补偿的频率值。此补偿的要求在[Vol 6] A 部分第 3.5 节中进行了描述。

Initiator方应首先发送 CS_SYNC (CS_SYNC_0_I)。CS_SYNC 的持续时间 (T_SY) 对应于第 2 节中所述的定义,并且取决于所使用的 CS_SYNC_PHY。模式 0 的 CS_SYNC 不应携带探测序列或随机序列作为 CS_SYNC 的一部分。

Initiator完成发射后,应预留一个 5 µs 的下降窗口 (T_RD),以便Initiator从射频信道中移除发射能量。T_RD 之后,Initiator在射频信道中的输出功率应至少比 CS_SYNC 发射期间的输出功率低 40 dB(在Initiator天线连接器处测量)。

T_IP1 表示Initiator传输结束与Reflector传输开始之间的空闲时间。如有需要,设备可以使用此时间进行内部校准。如有必要,Reflector可以利用此时间在 CS_SYNC 信号(随后是 CS tone (CS_SYNC_0_R))传输之前提升其传输信号,这将在第 2.6 节中进行描述。T_IP1 的允许值如表 4.5所示。

T_IP1 之后,Reflector应首先发送 CS_SYNC,然后发送其 CS_SYNC_0_R。CS_SYNC 的持续时间 (T_SY) 取决于所使用的 CS_SYNC_PHY。

接下来是T_GD 长度的保护时间,如第 2.6 节所述。

接下来是频率测量周期T_FM。CS阶跃模式0的T_FM持续时间应为80 µs。

Reflector的传输完成后,应使用与Initiator定义的相同要求来呈现 T_RD 的下降窗口。

即使Reflector未收到Initiator的 CS_SYNC,或者收到的 CS_SYNC 出现位错误,它也可以发送其 CS_SYNC_0_R。CS steps 模式 0 的持续时间可以表示为:

2 × T SY + 2 × T RD + T GD + T FM + T IP1

Initiator在subevent中发送的模式 0 数据包的出发时间值集在此表示为ToD I [ m ],其中m  = 1,..,  MM是子事件中模式 0 步骤的数量,因此ToD I [1] = 0。在任何子事件中,集合描述的值集范围

T oD I m − m − 1 × 2 × T SY + 2 × T RD + T GD + T FM + T IP1 + T FCS m = 1, .
. ,M

应小于或等于0.25 µs。

二、信道探测步骤模式-1

CS steps 模式 1 用于测量Initiator和Reflector之间的往返时间。支持 CS 功能的设备应实现 CS steps 模式 1。表 4.6显示了 CS steps 模式 1 定义的结构。

Initiator 首先发送 CS_SYNC(CS_SYNC_1)。CS 数据包的持续时间 (T_SY) 与​​​​​​Initiator 首先发送 CS_SYNC(CS_SYNC_1)。CS 数据包的持续时间 (T_SY) 与 Section 2 中的定义相对应,并且取决于所使用的 CS_SYNC_PHY。模式 1 的 CS_SYNC 可能包含探测序列或随机序列作为 CS_SYNC 的一部分。

在 CS_SYNC 传输期间,可以调整传输 SNR 输出级别。允许的 SNR 输出级别在[Vol 6] Part A, Section 3.1.3 中描述。

Initiator 完成发射后,应预留一个 5 µs 的下降窗口 (T_RD),以便Initiator 从射频信道中移除发射能量。T_RD 之后,射频信道的输出功率应至少比在Initiator 天线连接器处测量的 CS_SYNC 发射期间的输出功率低 40 dB。

T_IP1 表示Initiator 发送信号和Reflector 发送信号之间的空闲时间。如有需要,设备可以利用这段时间进行内部校准。如有必要,Reflector 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在 CS_SYNC 发送之前提升其发送信号。T_IP1 的时长定义见第 4.3.1 节

T_IP1 之后,Reflector 发送其 CS_SYNC_1。在此 CS_SYNC 内,探测序列或随机序列的存在与否,以及序列的长度(如果存在)应与预期发起端的传输相匹配。

在 CS_SYNC 传输期间,可以调整传输 SNR 输出级别。允许的 SNR 输出级别Section 4.3.1.中描述。 

Reflector的传输完成后,应使用与Initiator定义的相同要求来呈现 T_RD 的下降窗口。

即使Reflector未收到Initiator的 CS_SYNC,或者收到的 CS_SYNC 出现误码,它仍可以发送其 CS_SYNC_1。CS steps 模式 1 的持续时间可以表示为:

2 × T SY + 2 × T RD + T IP1
Section 3.1 描述了如何使用 CS_SYNC 交换计算往返时间。每个设备在向主机报告往返时间时,会从报告时间中扣除已知的标称时间偏移。该时间等于 CS_SYNC 字段中心接收和发送之间的时间间隔 T_SY_CENTER_DELTA。对于 CS steps 模式 1, T_SY_CENTER_DELTA等于:
T_SY _CENT ER_DELT A = T SY + T RD + T IP1

三、信道探测步骤模式-2

CS steps 模式 2 用于测量Initiator和Reflector之间射频信号的相位旋转。支持 CS 功能的设备应实现 CS steps 模式 2。表 4.7显示了 CS steps 模式 2 定义的结构。

​​

Initiator发送一个 CS tone。CS tone的持续时间应为 (T_SW+T_PM)×(N_AP+1),其中 T_PM 为相位测量周期,T_SW 为天线切换持续时间,N_AP 为天线路径数。T_PM 的允许值如表 4.8所示。

​​​​

在 CS tone扩展时隙期间采用 ASK 调制(参见第 4.4 节)。这里,每组 N_AP 的 T_PM 长度传输之后都应跟一个相同 T_PM 长度的 CS tone扩展时隙。此 CS tone扩展时隙可以承载传输。如果有传输,则该传输应与上一个 T_PM 时隙的传输相同,并使用与前一个时隙相同的天线元件。如果在 CS tone扩展时隙中没有传输,则该 T_PM 周期仍应存在,但不应承载传输。扩展传输时隙中是否存在物理传输应由第 4.8 节中描述的 CS DRBG 进行播种。确定是否存在传输的过程在第 4.4 节中描述。

Initiator完成传输后,会预留一个 5 µs 的下降窗口 (T_RD),以便Reflector从射频信道中移除已传输的能量。T_RD 之后,射频信道的输出功率应至少比在Initiator天线连接器处测量的 CS tone传输期间的输出功率低 40 dB。如果 CS tone扩展时隙未承载实际传输,则此下降窗口也应在Initiator传输完成后立即生效。在这种情况下,T_RD 周期在 CS tone扩展时隙之后仍应存在,并且不应承载任何来自Initiator的额外传输。

T_IP2 表示两次传输之间的空闲时间,包括Initiator的 CS tone扩展时隙和Reflector的传输。如有需要,设备可以利用这段时间进行内部校准。如有需要,Reflector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在 CS tone传输之前提升其传输信号。表 4.9列出了 T_IP2 的允许值。T_IP2 值可能与 T_IP1 值不同。

​​
​​

T_IP2 之后,Reflector发送其 CS tone。CS tone的持续时间应为 (T_SW+T_PM)×(N_AP+1),其中 T_PM 为相位测量周期,T_SW 为天线切换持续时间,N_AP 为天线路径数。N_AP 参数为整个 CS procedure所共用,详见[Vol 6] A 部分 5.3 节。与Initiator到Reflector方向的扩展传输时隙类似,扩展传输时隙应紧跟在最后一个有效的 N_AP 传输之后。如果存在传输,则该传输应与上一个 T_PM 时隙的传输相同,并使用与前一个时隙相同的天线单元。如果 CS tone扩展时隙中不存在传输,则该 T_PM 周期仍应存在,但不应承载传输。扩展传输时隙中是否存在物理传输,应由4.8 节中描述的 CS DRBG 进行播种。确定是否存在传输的过程详见4.4 节

Reflector完成传输后,应使用本节中针对发起器定义的相同要求,呈现 T_RD 的下降窗口。如果 CS tone扩展时隙中没有传输,则仍应在 CS tone扩展时隙后附加一段 T_RD,并且该 T_RD 不应承载任何来自Reflector的附加传输。

CS steps 模式 2 的时间持续时间可以表示为:2 × TPM + TSW × NAP + 1 + 2 × TRD + TIP2

对于CS steps 模式2,天线端口处CS tone中心的接收和发送之间的时间周期标称表示为:

T_PM_CENT ER_DELT A = T PM + T SW × N AP + 1 + T RD + T IP2

四、信道探测步骤模式-3

CS steps 模式 3 用于测量射频信号的相位旋转以及Initiator和Reflector之间的往返时间。支持 CS 功能的设备可以选择性的实现 CS steps模式 3。表 4.10显示了 CS steps 模式 3 定义的结构。

​​

Initiator发送 CS_SYNC,随后发送 CS tone (CS_SYNC_3_I),如 Section 2.6 所述。

CS_SYNC 的持续时间 (T_SY) 与第2节中的定义一致,并且取决于所使用的CS_SYNC_PHY。模式 3 的 CS_SYNC 可能包含探测序列或随机序列作为 CS_SYNC 的一部分。

在 CS_SYNC 传输期间,可以调整传输 SNR 输出级别。允许的 SNR 输出级别在[Vol 6] Part A, Section 3.1.3描述。接下来是T_GD 长度的保护时间,如Section 2.6 所述。

CS tone的持续时间应为 (T_SW+T_PM)×(N_AP + 1),其中 T_PM 为相位测量周期,N_AP 为天线路径数。T_PM 参数的有效值请参加Section 4.3.3

在 CS tone扩展时隙期间采用 ASK 调制(参见Section 4.4)。这里,每组 N_AP 的 T_PM 长度传输之后都应跟一个相同 T_PM 长度的 CS tone扩展时隙。此 CS tone扩展时隙可以承载传输。如果有传输,则该传输应与上一个 T_PM 时隙的传输相同,并使用与前一个时隙相同的天线元件。如果在 CS tone扩展时隙中没有传输,则该 T_PM 周期仍应存在,但不应承载传输。扩展传输时隙中是否存在物理传输应由第 4.8 节中描述的 CS DRBG 进行播种。确定是否存在传输的过程在第 4.4 节中描述。

Initiator 完成传输后,允许一个 5 µs 的下降窗口 (T_RD),以便Reflector 从射频信道中移除已传输的能量。T_RD 之后,射频信道的输出功率应至少比在Initiator天线连接器处测得的 CS_SYNC 传输期间的输出功率低 40 dB。如果 CS tone扩展时隙未承载实际传输,则此下降窗口也应在Initiator传输完成后立即生效。在这种情况下,T_RD 周期应在 CS tone扩展时隙之后仍然存在,并且不应承载任何来自Initiator的额外传输。

T_IP2 表示Initiator发送信号和Reflector发送信号之间的空闲时间。如有需要,设备可以利用这段时间进行内部校准。如有必要,Reflector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在发送信号之前提升其发送信号。T_IP2 的时长定义见第 4.3.3 节

T_IP2 之后,反射器发送一个 CS 音调,然后发送一个 CS_SYNC(CS_SYNC_3_R),如第 2.6 节所述。此序列从发送 CS 音调开始。CS 音调的持续时间应为 (T_SW+T_PM)×N_AP 或 (T_SW+T_PM)×(N_AP + 1),具体取决于是否为 CS 音调扩展时隙选择了传输。如果有传输,则该传输应与上一个 T_PM 时隙的传输相同,并使用与前一个时隙相同的天线元件。如果在 CS 音调扩展时隙中没有传输,则该 T_SW+T_PM 周期不应存在,但应按如下所述进行补偿。扩展传输时隙中是否存在物理传输应由第 4.8 节所述的 CS DRBG 进行播种。确定是否存在传输的过程在第 4.4 节中描述。

接下来是第 2.6 节中描述的 T_GD 长度的保护时间。

Reflector随后可以发送其 CS_SYNC。在此 CS_SYNC 中,探测序列或随机序列的存在与否,以及序列的长度(如果存在)应与Initiator的传输相匹配。

如果在前一次 CS tone传输期间不存在 CS tone扩展时隙,则应在Reflector的 CS_SYNC 传输后直接插入一个不包含物理传输的 T_PM 周期。此 T_PM 周期应伴随一个 T_SW 周期,如同其发生在 CS_SYNC 传输之前一样。

Reflector完成传输后,应使用本节中针对Initiator定义的相同要求,呈现 T_RD 的下降窗口。如果 CS tone扩展时隙中没有传输,则还应在 CS tone扩展时隙后附加一段 T_RD,并且该 T_RD 不应承载来自Reflector的任何附加传输。

CS steps 模式 3 的时间持续时间可以表示为:2 × TSY + TGD + 2 × TPM + TSW × NAP + 1 + 2 × TRD + TIP2

第 3.1 节描述了如何使用 CS_SYNC 交换计算往返时间。每个设备在向主机报告往返时间时,会从报告时间中扣除已知的标称时间偏移。该时间等于 CS_SYNC 字段中心接收和发送之间的时间间隔T_SY_CENTER_DELTA。对于 CS 步进模式 3,T_SY_CENTER_DELTA等于:

  • T_SY_CENTER_DELTA = T SY + T RD + 2 x T GD + 2 x ( T SW + T PM ) x N AP + 2 x ( T SW + T PM ) + T IP 2(如果在反射器到发起器的传输扩展时隙中存在物理传输)。

  • 否则,T_SY_CENTER_DELTA = T SY + T RD + 2 T GD + 2 x ( T SW + T PM ) N AP + ( T SW + T PM ) + IP 2。

对于CS steps 模式3,天线端口处CS tone中心的接收和发送之间的时间周期标称表示为:

  • T_PM_CENTER_DELTA = ( T PM + T SW ) × ( N AP + 1) + T SY + T GD + T RD + T IP 2

### 蓝牙信道探测技术的定位原理详解 蓝牙信道探测Channel Sounding)是一种基于相位测量的高精度测距技术,其核心在于通过分析信号传输过程中产生的相位差来计算设备之间的距离。以下是详细的定位原理解析: #### 1. 基于相位的测距机制 蓝牙信道探测利用无线电信号传播中的多径效应以及载波频率的变化特性来进行精确的距离估算。具体来说,在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交换特定的训练序列或导频信号时,会记录下这些信号在不同时间点上的相位变化情况[^2]。 由于电磁波具有固定的波长λ= c/f (其中c表示光速,f代表频率),当两个节点间存在相对位置移动或者障碍物遮挡等情况发生改变之后,则会引起接收到的射频信号相位发生变化Δφ 。因此可以通过下面公式得到两者间的实际间隔d: \[ d = \frac{\Delta\phi}{2\pi} \cdot \lambda + n \cdot \lambda \] 这里n是一个整数值偏移量(ambiguity term),它取决于初始条件下的绝对路径长度除以当前使用的中心频率对应的波长后的余数部分[^4]。 #### 2. 多次采样消除模糊度 上述方法虽然简单直观,但由于涉及到周期性的正弦函数运算关系,所以仅依靠单一观测无法唯一确定目标物体的确切坐标信息。为此通常采用多次重复实验采集数据的方式,并结合算法处理手段去除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从而达到更高的分辨率效果[^3]。 例如可以在多个不连续的工作频道上分别执行类似的流程操作;又或者是调整发射功率等级使得回波强度有所区别等等策略都可以有效帮助缓解这个问题带来的困扰。 #### 3. 结合跳频技术提升抗干扰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进一步增强系统的鲁棒性和适应复杂环境的能力,现代BLE协议还融入了先进的自适应调制解调方式——也就是所谓的“跳频扩谱”(FHSS,Frequency Hopping Spread Spectrum) 技术[^1]^。这意味着在整个通信过程里并不是固定在一个单独的载波上面运作而是按照预定好的模式快速切换不同的子带资源分配给各个参与者使用。如此一来即使某个局部区域出现了强烈的噪声源也不会轻易破坏整体链路质量进而导致误判现象的发生几率大大降低。 ```python import numpy as np def calculate_distance(phase_shift, frequency): wavelength = 3e8 / frequency distance = phase_shift * wavelength / (2 * np.pi) return abs(distance) frequency = 2.4e9 # Example Bluetooth Frequency in Hz phase_shifts = [np.radians(x) for x in range(-180, 181)] # Simulated Phase Shift Data distances = [calculate_distance(shift, frequency) for shift in phase_shifts] print(distances[:10]) # Display first few calculated distances ``` 以上代码片段展示了如何依据已知的相位偏移量与指定的操作频率推算出相应的物理间距向量集合实例演示。 ---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一苇以航32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