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hcia
1.OSI七层参考模型
上三层:应用层(人机交互的接口)
表示层(编码,解码,加密,解密)
会话层(发现、建立、维持、终止进程)
下四层:传输层(①.区分流量 ②数据分段 ③定义数据传输方式)
Ⅰ静态端口号:1-1023 动态端口号:1024-65535 特殊端口号:0(代表所有端口号)
常见端口号:HTTP---80 TCP
HTTPS---443 TCP
RIP----520 UDP
Telnet---23 TCP
SSH---22 TCP
Ⅱ MSS(最大段长度:1480B) MTU(最大传输单元:1500B)
Ⅲ TCP 传输控制协议————面向连接的可靠协议
UDP 用户数据报文协议————非面向连接的不可靠协议
网络层(编址、寻址,根据IP地址来进行逻辑寻址)
地址分类:
A类地址:第一位固定为0
0XXX XXXX --- 0-127 , 网络掩码默认为255.0.0.0
B类地址:前两位固定为10
10XX XXXX --- 128-191 , 网络掩码默认为255.255.0.0
C类地址:前三位固定为1110
110X XXXX --- 192-223 ,网络掩码默认为255.255.255.0
D类地址:前四位固定为1110
1110 XXXX --- 224-239 ,组播地址,无掩码
E类地址:前四位固定为1111
1111 XXXX --- 240-255 ,科研地址
公有地址:具有全球唯一性标识地址(永久绑定) 私有地址:不具有唯一性标识的地址(暂时绑定)
数据链路层(根据MAC地址来物理寻址)
物理层(定义电气电压、光学特性、接口规范)
传输介质:光纤、双绞线(RJ45)
双绞线:
568A线序:绿白、绿、橙白、蓝、蓝白、橙、棕白、棕
568B线序:橙白、橙、绿白、蓝、蓝白、绿、棕白、棕
路由器:三层设备,识别IP地址。不同的接口在不同的网段
交换机(网桥):二层设备,使用MAC地址,所有的接口默认咋子同一个广播域,一个接口是一个冲突域。
集线器(hub):放大信号,属于一层设备,识别bit流,hub上所有的接口都在同一个冲突域中。
TCP/IP模型
数据的封装:
2.子网划分/汇总
①子网划分:借位
例:
192.168.1.0 255.255.255.128 划分为4个子网
1100 0000.1010 1000.0000 0001.0110 0000
→192.168.1.0/27
192.168.1.32/27
192.168.1.64/27
192.168.1.96/27
规律:划分后的子网成等差数列
②子网汇总:取相同位,去不同位
例:
100.1.16.0/24
100.1.17.0/24
100.1.18.0/24
100.1.19.0/24
0110 0100.0000 0001.0001 0000.0000 0000
0110 0100.0000 0001.0001 0001.0000 0000
0110 0100.0000 0001.0001 0010.0000 0000
0110 0100.0000 0001.0001 0011.0000 0000
→100.1.16.0/22
3.基本配置:
4.静态路由 (目的是实现全网可达)
配置:出接口+下一跳
ip route-static 0.0.0.0 0.0.0.0 12.1.1.2
查看:display ip routing-table
浮动静态路由:通过修改路由条目优先级的方式,实现路径的备份
(将备份路径的AD值调高)
环回接口:默认被创建接口就是开启的,自动产生对应的直连路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