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包和拆包 解决方法

本文探讨了粘包和拆包问题的成因,重点介绍了在TCP通信中如何通过构造包头和包尾来避免粘包,并提供了C#代码实例。理解这些概念有助于优化服务器端数据处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接收。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粘包和拆包 解决方法

拆包 粘包

当客户端向服务器连续发送两个数据包后,服务端接收数据可以分成三种情况

一、服务端正常的收到这两个数据包 没有发生粘包和拆包的情况

二、服务端只接收到一个数据包 ,而TCP是不会发生丢包的情况的,所以这一个数据包就包含了客户端发送的两个数据包 这就被称为粘包。

发送的时候,数据是有一个数据缓冲区的,比如数据缓冲区是200,我们一个包是100 就会把缓冲区填满,填满之后呢 我们数据缓冲区就会把这个包发送出去,这两个包呢就会被粘在一起,合并成了一个发送。相当于我们人发快递,发送两根笔,一根笔是一份快递钱,那么我们就会把两根笔合成一份快递发送。而缓冲区呢,当第一次没有填满,那么它就会等到填满了,一块往服务端发送,这样就出现粘包的问题。

三、服务端接收到了两个数据包,但是这两个数据包,会出现要么不完整,或者多出来一部分的情况,这种情况呢就是发生了拆包和粘包。

就相当于在数据缓冲区中,我们数据缓冲区是200,而我们一个包的长度呢是150 这时候进入缓冲区,而缓冲区没有被填满,就会等待填满,而缓冲区填满后就出现了另外一个数据包不全的情况 一个数据包多出了一部分 这就是发生了拆包和粘包

原因

粘包、拆包发生原因 (常见几种)

  1. 要发送的数据大于TCP发送缓冲区剩余空间大小,将会发生拆包。

  2. 待发送数据大于最大报文长度,TCP在传输前将进行拆包。

  3. 要发送的数据小于TCP发送缓冲区的大小,TCP将多次写入缓冲区的数据一次发送出去,将会发生粘包。

  4. 接收数据端的应用层没有及时读取接收缓冲区中的数据,将发生粘包。

解决

发送端给每一个数据包构造一个包头与包尾,包头内包含了数据包的长度,包尾才是真正的数据包 当接收端接收到数据包后,首先先读取数据包的前四个字节(int值只占四个字节)拿到数据包的长度后,再往后依次读取我们的数据包。

构造包和解析包

using System;
using System.Collections.Generic;
using System.IO;
using System.Linq;
using System.Text;
using System.Threading.Tasks;

namespace MyServer
{
    /// <summary>
    /// /构造包 包头+包尾
    /// </summary>
   public class EncodeTool
    {
        public static byte[] EncodePacket(byte[] data)
        {
            using (MemoryStream ms = new MemoryStream())
            {
                using (BinaryWriter bw=new BinaryWriter(ms))
                {
                    //写入包头(数据的长度)
                    bw.Write(data.Length);
                    //写入包尾(数据)
                    bw.Write(data);
                    byte[] packet = new byte[ms.Length];
                    Buffer.BlockCopy(ms.GetBuffer(), 0, packet, 0, (int)ms.Length);
                    return packet;
                }
            }
        }
        /// <summary>
        /// /解析包,从缓冲区里取出一个完整的包
        /// </summary>
        /// <param name="cache"></param>
        /// <returns></returns>

        public static byte[] DecodePacket(ref List<byte> cache)
        {
            //如果数据长度小于四个字节,说明没有包
            if (cache.Count < 4)
            {
                return null;
            }
            using (MemoryStream ms=new MemoryStream(cache.ToArray()))
            {
                using(BinaryReader br=new BinaryReader(ms))
                {
                    //读取包的长度
                    int length = br.ReadInt32();
                    //当前的长度减去,读取字节后游标的长度,就是包的数据 
                    int remainLength = (int)(ms.Length - ms.Position);
                    if (length > remainLength)
                    {
                        //如果大于减去后的长度麻将构不能一个包
                        return null;
                    }
                    byte[] data = br.ReadBytes(length);
                    //更新缓冲数据
                    cache.Clear();
                    cache.AddRange(br.ReadBytes(remainLength));
                    return data;
                }
            }
        }
    }
}
### 扣子智能体平台功能与使用说明 #### 平台概述 扣子Coze)是由字节跳动推出的一款面向终端用户的智能体开发平台[^3]。该平台支持用户通过零代码或低代码方式快速构建基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各种智能体应用,并能够将其部署至其他网站或者通过 API 集成到现有的系统中。 #### 快速搭建智能体 无论是具备还是缺乏编程基础的用户,都能够借助扣子平台迅速创建一个 AI 智能体。例如,可以参照一篇教程中的实例来学习如何打造一个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小助手[^1]。这不仅降低了技术门槛,还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参与到智能化工具的设计过程中去。 #### 插件系统的利用 为了进一步增强所建智能体的能力,在其技能配置环节可加入不同类型的插件。一旦添加成功,则可以在编写提示语句的时候直接调用这些插件,亦或是融入自动化流程里实现更复杂操作逻辑的目的[^2]。这种灵活运用外部资源的方法极大地拓宽了单个智能体所能覆盖的应用场景范围。 ```python # 示例:假设我们有一个简单的 Python 脚本用于模拟调用某个插件功能 def call_plugin(plugin_name, parameters): result = f"Plugin {plugin_name} called with params: {parameters}" return result example_call = call_plugin("weather", {"location": "Beijing"}) print(example_call) ``` 上述代码片段仅作为概念展示之用,实际情况下具体实现会依据官方文档指导完成。 #### 总结 综上所述,扣子智能体平台提供了便捷高效的途径让用户无需深厚编码背景即可打造出满足特定需求的AI解决方案;同时它开放性强允许接入第三方服务从而提升整体性能表现。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