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说到了JVM结构包括:
1.类加载器-ClassLoader类加载器:
2.执行引擎
3.运行时数据区
4.本地接口
一,类加载器-ClassLoader
说明: 类加载器加载时必须遵循一个 双亲委派模型。什么是双亲委派模型:
-
双亲委派模型
双亲委派模型:jvm有4个类加载器。 启动类加载器,扩展类加载器, 应用类加载器(mian),自定义类加载器, -加载器之间遵循一个模型, 就是双亲委派模型。避免重复加载...
-
类加载过程
加载: 将字节码文件加载到JVM中,加载的过程就是通过双亲委派模型加载的。
连接: 包含验证(保证类的正确性),准备(为变量,等分配内存),解析(把类里的一些简洁引用解析为直接引用)
初始化:实际上就是一些执行,静态的代码块,静态变量等。 如上:准备阶段 a=0,初始化后a = 10
二,运行时数据区
程序计算器: 线程私有,当前线程执行的字节码的行号指示器,通过改变此指示器来选取下一个需要执行的字节码指令,存储的是下一个指令的地址。
方法区(non-heap):线程共享 又称(非堆),注意jdk8中这个区域有所改变, 主要用于存储已被虚拟机加载的类信息、常量、静态变量、即时编译器编译后的代码等数据,根据Java 虚拟机规范的规定,当方法区无法满足内存分配需求时,将抛出OutOfMemoryError 异常。值得注意的是在方法区中存在一个叫运行时常量池(Runtime Constant Pool)的区域,它主要用于存放编译器生成的各种字面量和符号引用,这些内容将在类加载后存放到运行时常量池中,以便后续使用。
虚拟机栈&本地方法栈:线程私有 总数与线程关联,与线程同时创建,每个方法执行都会创建一个栈帧,1.用于存储局部变量表、操作数栈、动态链接(引用地址)、方法出口等信息。2.方法从调用直至执行完成的过程,就对应着一个栈帧在虚拟机栈中入栈到出栈的过程。3.局部变量表所需的内存空间在编译期间完成分配,而且分配多大的局部变量空间是完全确定的,在方法运行期间不会改变其大小。4.出栈后空间释放。栈溢出:递归调用,原因是栈的太深,会出现栈溢出。
本地方法栈属于线程私有的数据区域,这部分主要与虚拟机用到的 Native 方法相关,一般情况下,我们无需关心此区域。这里之所以简要说明这部分内容,注意是为了区别Java内存模型与Java内存区域的划分,毕竟这两种划分是属于不同层次的概念。
栈的深度:即栈的大小,可以调节JVM参数来指定大小。-Xss1024k:线程自定义栈的大小(stack size)。默认与操作系统有关,如果操作系统为X64位为1M。
堆:线程共享的,存储对象或数组的,Heap会划分俩大块:年轻代 和 老年代,年轻代有分三个区,如下图:
注意Java 堆是垃圾收集器管理的主要区域,因此很多时候也被称做GC 堆,如果在堆中没有内存完成实例分配,并且堆也无法再扩展时,将会抛出OutOfMemoryError 异常。
GC:后面详细介绍。
eden(新生代 new):新创建的对象存放,当对象大小超过某一个大小是就会将新创建的对象直接放到老年代中...对象的大小是可以指定的,如果说eden没有一个连续的空间来存储新(new)对象的话就会发生新生代的GC,当GC后没有回收的对象会放到S0中,依次类推...直到老年代...
代代相传,GC中涉及很多算法,具体后面详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