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m32启动方式+上(下)拉电阻 二合一

本文介绍了STM32的启动模式,包括Main Flash Memory、System Memory和Embedded SRAM三种方式,并详细解释了如何通过设置BOOT1和BOOT0引脚来选择不同的启动模式。此外,还探讨了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应用场景及其作用。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最近做stm32项目,纠结过其启动方式。
看到篇不错的文章,转载一下。原文格式不太好,内容也有很多奇怪的地方(尤其是第二篇,就先认为原文是原创,只是作者的思路我不懂吧),都一一删改。想看原文的朋友链接如下:
http://www.ithao123.cn/content-3065243.html Duanxx的STM32学习: 启动模式,BOOT0和BOOT1详解
http://bluefish.blog.51cto.com/214870/1239098 上拉电阻与下拉电阻的作用

所谓启动,一般来说就是指我们下好程序后,重启芯片时,SYSCLK的第4个上升沿,BOOT引脚的值将被锁存。用户可以通过设置BOOT1和BOOT0引脚的状态,来选择在复位后的启动模式。

启动方式

启动方式(汉)

Main Flash memory是STM32内置的Flash,一般我们使用JTAG或者SWD模式下载程序时,就是下载到这个里面,重启后也直接从这启动程序。

System memory从系统存储器启动,这种模式启动的程序功能是由厂家设置的。一般来说,这种启动方式用的比较少。系统存储器是芯片内部一块特定的区域,STM32在出厂时,由ST在这个区域内部预置了一段BootLoader,也就是我们常说的ISP程序,这是一块ROM,出厂后无法修改。
一般来说,我们选用这种启动模式时,是为了从串口下载程序,因为在厂家提供的BootLoader中,提供了串口下载程序的固件,可以通过这个BootLoader将程序下载到系统的Flash中。但是这个下载方式需要以下步骤:

  1. Step1:将BOOT0设置为1,BOOT1设置为0,然后按下复位键,这样才能从系统存储器启动BootLoader
  2. Step2:最后在BootLoader的帮助下,通过串口下载程序到Flash中
  3. Step3:程序下载完成后,又有需要将BOOT0设置为GND,手动复位,这样,STM32才可以从Flash中启动
    可以看到,利用串口下载程序还是比较的麻烦,需要跳帽跳来跳去的,非常的不注重用户体验。

Embedded SRAM 内置SRAM,既然是SRAM,自然也就没有程序存储的能力了,这个模式一般用于程序调试。
假如我只修改了代码中一个小小的地方,然后就需要重新擦除整个Flash,比较的费时,可以考虑从这个模式启动代码(也就是STM32的内存中),用于快速的程序调试,等程序调试完成后,在将程序下载到SRAM中。

因此,比较常见的选择方式是BOOT0接地,当然啦,如果自己画stm32系统板的话,最好也要留下其他两个启动方式。对于大型程序使用SRAM进行调试还是很有必要的。

下面讲一下上拉电阻与下拉电阻的区别:
上拉电阻就是把不确定的信号通过一个电阻钳位在高电平,此电阻还起到限流的作用。同理,下拉电阻是把不确定的信号钳位在低电平。上拉电阻是指器件的输入电流,而下拉指的是输出电流。
那么在什么时候使用上、下拉电阻呢?
1、当TTL电路驱动CMOS电路时,如果TTL电路输出的高电平低于CMOS电路的最低高电平(一般为3.5V),这时就需要在TTL的输出端接上拉电阻,以提高输出高电平的值。
2、OC门电路必须加上拉电阻,以提高输出的搞电平值。
3、为加大输出引脚的驱动能力,有的单片机管脚上也常使用上拉电阻。
4、在CMOS芯片上,为了防止静电造成损坏,不用的管脚不能悬空,一般接上拉电阻降低输入阻抗,提供泄荷通路。
5、芯片的管脚加上拉电阻来提高输出电平,从而提高芯片输入信号的噪声容限,增强抗干扰能力。
6、提高总线的抗电磁干扰能力。管脚悬空就比较容易接受外界的电磁干扰。
7、长线传输中电阻不匹配容易引起反射波干扰,加上下拉电阻是电阻匹配,有效的抑制反射波干扰。
另外,上拉电阻阻值的选择原则包括:
1、从节约功耗及芯片的灌电流能力考虑应当足够大;电阻大,电流小。
2、从确保足够的驱动电流考虑应当足够小;电阻小,电流大。
3、对于高速电路,过大的上拉电阻可能边沿变平缓。
综合考虑以上三点,通常在1k到10k之间选取。对下拉电阻也有类似道理

关于上拉电阻,看图。

作为输入接VCC等于1,接GND=0。
这里写图片描述
如果按键短路(按下)电阻为零,按键按下,Out=0,当按键断开,Out=?显然当Out悬空输出VCC,这可以用仪表测量。这个VCC就是靠R1“上拉”产生的,顾名思义,R1就是上拉电阻。上拉电阻的大小,取决于输出接负载的需要,通常逻辑电路对高电平输出阻抗很大,要求输出电流很小,在上拉电阻上压降可以忽略,当然上拉电阻不能太大,否则就不能忽略了。

实际电路还有这种结构
这里写图片描述
这里的R1也是上拉电阻。

单片机P0口输出结构一部分电路类似下图,实际可能用的是场效应管。
这里写图片描述
当Q1,Q2分别导通,可以对外输出0和1,当Q1,Q2都不导通时?要想输出1,咋办?外接上拉电阻!

为什么要使用拉电阻:
一般作单键触发使用时,如果IC本身没有内接电阻,为了使单键维持在不被触发的状态或是触发后回到原状态,必须在IC外部另接一电阻。

关于下拉电阻,用得少,道理和上面一样,只不过通过电阻“下拉”到GND。

这里不再详细说明

数字电路有三种状态:高电平、低电平、和高阻状态,有些应用场合不希望出现高阻状态,可以通过上拉电阻或下拉电阻的方式使处于稳定状态,具体视设计要求而定!一般说的是I/O端口,有的可以设置,有的不可以设置,有的是内置,有的是需要外接,I/O端口的输出类似与一个三极管的C,当C接通过一个电阻和电源连接在一起的时候,该电阻成为上C拉电阻,也就是说,如果该端口正常时为高电平,C通过一个电阻和地连接在一起的时候,该电阻称为下拉电阻,使该端口平时为低电平。
上拉电阻是用来解决总线驱动能力不足时提供电流的。一般说法是拉电流,下拉电阻是用来吸收电流的,也就是灌电流。

<think>好的,用户想用STM32CubeProgrammer通过CAN接口烧录固件。首先,我需要回忆一下相关的步骤和可能需要的配置。记得STM32CubeProgrammer支持多种接口,比如UART、USB、SWD、JTAG,还有CAN。不过CAN接口的使用可能相对少一些,所以需要确认具体的操作流程。 首先,硬件连接方面,用户需要将STM32的CAN接口连接到CAN总线,可能需要CAN收发器模块,比如TJA1050之类的,同时确保CAN_H和CAN_L正确连接,终端电阻是否接好。另外,STM32Bootloader模式需要正确进入,通常是通过设置BOOT0BOOT1引脚的状态。根据引用[4],BOOT0接3V3,可能还需要配置BOOT1为0,让芯片从系统存储器启动,这样才能运行内置的CAN Bootloader。 接下来,软件配置部分。打开STM32CubeProgrammer后,用户需要选择连接方式为CAN。这里可能需要安装CAN接口的驱动,比如使用USB转CAN适配器的话,确保驱动已正确安装。在CubeProgrammer的界面中,选择CAN接口后,可能需要设置CAN的波特率,通常Bootloader使用的默认波特率是500kbps或者125kbps,具体要看芯片型号的手册。 然后,配置CAN的节点ID和滤波器设置。STM32的CAN Bootloader通常有特定的节点ID,比如0x7F,可能需要设置正确的滤波器来接收和发送数据。此外,用户需要知道目标设备的CAN ID,可能需要在CubeProgrammer中设置目标地址。 接下来是固件文件的加载,用户需要选择正确的hex或bin文件,路径可能在工程目录的Debug或OBJ文件夹下,如引用[3]提到的。然后执行擦除和编程操作。引用[1]提到“二合一”烧录模式,可以同时烧录FLASH和选项字,这可能对用户有用,但需要确认CAN接口是否支持该模式。 另外,可能需要使用命令行参数,比如引用[2]提到的命令行界面,用户可以用“-ob”命令配置选项字。不过通过CAN接口烧录时,命令行的具体参数可能需要查阅文档,确保正确使用。 可能的注意事项包括:确保CAN总线通信正常,无错误帧;Boot引脚配置正确;CubeProgrammer版本支持目标芯片的CAN Bootloader;烧录文件是否正确生成。如果遇到问题,可能需要检查硬件连接、CAN配置参数,或者尝试更新CubeProgrammer和固件版本。 用户可能遇到的问题包括无法连接芯片,这时候需要检查Boot模式是否正确,CAN线是否接反,终端电阻是否安装,或者波特率设置是否匹配。此外,某些STM32型号可能不支持通过CAN进行烧录,需要确认芯片的参考手册。 最后,生成相关问题时,需要考虑用户可能想进一步了解如何配置CAN Bootloader的参数,如何调试CAN连接问题,或者如何通过命令行自动化烧录过程。这些都是用户可能感兴趣的后续问题。</think>要使用STM32CubeProgrammer通过CAN接口烧录固件,需按照以下步骤操作: --- ### **步骤1:硬件准备** 1. **连接CAN接口** - 将STM32的CAN引脚(如CAN_RX/CAN_TX)通过CAN收发器(如TJA1050)连接到CAN总线,并确保终端电阻(通常120Ω)已正确接入。 - 根据芯片型号,确认CAN接口对应的GPIO引脚(参考芯片数据手册)。 2. **配置BOOT模式** - 将BOOT0引脚高(接3.3V),BOOT1引脚低(接GND),使芯片进入系统存储器启动模式以启用内置CAN Bootloader[^4]。 --- ### **步骤2:软件配置** 1. **启动STM32CubeProgrammer** - 打开软件后,在**连接类型**中选择**CAN**,并选择对应的CAN适配器(如USB转CAN模块)。 2. **设置CAN参数** - **波特率**:默认通常为500kbps或125kbps(需与目标芯片Bootloader的波特率一致)。 - **节点ID**:设置STM32的CAN节点ID(默认可能为0x7F,需参考芯片手册)。 - **滤波器配置**:根据Bootloader要求设置CAN滤波器(如屏蔽所有非目标ID的报文)。 --- ### **步骤3:烧录操作** 1. **连接目标设备** - 点击**Connect**按钮,若连接成功,软件会显示设备信息。 2. **加载固件文件** - 点击**Open File**选择编译生成的固件文件(如`.hex`或`.bin`),路径通常位于工程目录的`Debug`或`OBJ`文件夹中[^3]。 3. **擦除与烧录** - 点击**Erase & Program**,选择“二合一”模式以同时烧录Flash和选项字(若需要配置选项字节,可通过命令行参数`-ob`实现[^1])。 - 勾选**Verify programming**以验证烧录结果。 --- ### **注意事项** 1. **驱动与适配器** - 确保CAN适配器的驱动已安装,且被STM32CubeProgrammer识别。 - 若使用命令行操作,可通过`STM32_Programmer_CLI`脚本实现自动化烧录[^2]。 2. **CAN总线状态** - 使用CAN分析仪监控总线通信,确保无错误帧且数据正常传输。 3. **目标芯片支持** - 部分STM32型号可能不支持CAN接口烧录,需确认芯片手册是否包含CAN Bootloader功能。 --- ### **示例命令行操作** ```bash STM32_Programmer_CLI -c port=CAN -e all -d /path/to/firmware.hex -ob nSWBOOT0=1 ``` - `-c port=CAN`:指定CAN接口。 - `-e all`:全片擦除。 - `-d`:下载固件。 - `-ob`:配置选项字节[^1]。 ---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