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的性能指标:
吞吐量:单位时间内通过的数据量,带宽大小是其上限。
路由器主要功能:
第一,网络互连,路由器支持各种局域网和广域网接口,主要用于互连局域网和广域网,实现不同网络互相通信;
第二,数据处理,提供包括分组过滤、分组转发、优先级、复用、加密、压缩和防火墙等功能;
第三,网络管理,路由器提供包括配置管理、性能管理、容错管理和流量控制等功能。
协议的体系结构:
(1)OSI七层结构:
7 应用层(app) 6 表示层(representation) 5 会话层(session) 4 传输层(transport) 3 网络层(network) 2 数据链路层(datalink) 1 物理层(physic) ;
其中高层(即7、6、5、4层)定义了应用程序的功能,下面3层(即3、2、1层)主要面向通过网络的端到端的数据流。
(2)TCP/IP四层结构:
TCP/IP参考模型(TCP/IP Reference Model):1网络访问层、2互联网层、3传输层、4应用层
(3)五层结构:
1 物理层(physic)、2 数据链路层(datalink) 、3互联网层(internet)、4传输层、5应用层
五层协议体系结构:
(1)物理层:提供为建立、维护和拆除物理链路所需要的机械的、电气的、功能的和规程的特性;
(2)数据链路(Data Link):Router,可以粗略地理解为数据通道。物理层要为终端设备间的数据通信提供传输介质及其连接。
介质是长期的,连接是有生存期的。在连接生存期内,收发两端可以进行不等的一次或多次数据通信。
每次通信都要经过建立通信联络和拆除通信联络两个过程。这种建立起来的数据收发关系就叫做数据链路。
而在物理媒体上传输的数据难免受到各种不可靠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差错。
为了弥补物理层上的不足,为上层提供无差错的数据传输,就要能对数据进行检错和纠错(Routing)。
(3)互联网层(Internet Layer)是整个体系结构的关键部分,其功能是使主机可以把分组发往任何网络,并使分组独立地传向目标。
这些分组可能经由不同的网络,到达的顺序和发送的顺序也可能不同。高层如果需要顺序收发,那么就必须自行处理对分组的排序。
互联网层使用因特网协议(IP,Internet Protocol)。TCP/IP参考模型的互联网层和OSI参考模型的网络层在功能上非常相似。
(4)传输层(Tramsport Layer):使源端和目的端机器上的对等实体可以进行会话。在这一层定义了两个端到端的协议:
传输控制协议(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
TCP是面向连接的协议,它提供可靠的报文传输和对上层应用的连接服务。
为此,除了基本的数据传输外,它还有可靠性保证、流量控制、多路复用、优先权和安全性控制等功能。
UDP是面向无连接的不可靠传输的协议,主要用于不需要TCP的排序和流量控制等功能的应用程序。
(5)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包含所有的高层协议,包括:虚拟终端协议(TELNET,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文件传输协议(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电子邮件传输协议(SMTP,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
域名服务(DNS,Domain Name Service)、网上新闻传输协议(NNTP,Net News Transfer Protocol)、
超文本传送协议(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等
虚拟局域网(VLAN):
是一组逻辑上的设备和用户,这些设备和用户并不受物理位置的限制,可以根据功能、部门及应用等因素将它们组织起来,相互之间的通信就好像它们在同一个网段中一样,由此得名虚拟局域网。
VLAN是一种比较新的技术,工作在OSI参考模型 的第2层和第3层,一个VLAN就是一个广播域 ,VLAN之间的通信是通过第3层的路由器 来完成的。
与传统的局域网技术 相比较,VLAN技术更加灵活,它具有以下优点: 网络设备的移动、添加和修改的管理开销减少;可以控制广播 活动;可提高网络 的安全性。
ISDN的三种通道:
▲B通路:具有定时的64Kbit/s通路,用于传递广泛的各种用户信息流,不传递ISDN电路交换的信令信息。
▲D通路:主要用于传递ISDN电路交换的信令信息,也可以传递遥信信息和分组交换数 据。D通路可以有不同的比特率。
▲H通路:H通路有以下几种传输速率: H0通路:384Kbit/s H11通路:1536 Kbit/s H12通路:1920 Kbit/s H通路用于传递各种用户信息流,例如高速传真、电视影像、高质量音频或声音节目、高速数据、分组交换信息等,不传递ISDN电路交换的信令信息。
计算机网络的协议主要由语义、语法和交换规则三部分组成,即协议三要素:
1.语义:规定通信双方彼此“讲什么”,即确定协议元素的类型,如规定通信双方要发出什么控制信息,执行的动作和返回的应答。
2.语法:规定通信双方彼此“如何讲”,即确定协议元素的格式,如数据和控制信息的格式。
3.交换规则(次序):规定了信息交流的次序。
VOIP:
很多朋友都喜欢使用网络聊天工具来进行语音聊天,这种语音并不是通过电信运营商的传统电话网络进行传输,而是通过互联网进行传输。这种将语音转化为IP数据包,部分或全部基于IP网络传输的技术就是VoIP (Voice over IP,IP承载语音)技术
常用的协议(Control Protocol)如H.323、SIP、MEGACO和MGCP。
H.323是一种ITU-T标准,最初用于局域网(LAN)上的多媒体会议,后来扩展至覆盖VoIP。该标准既包括了点对点通信也包括了多点会议。H.323定义了四种逻辑组成部分:终端、网关、关守及多点控制单元(MCU)。终端、网关和MCU均被视为终端点。
会话发起协议(SIP)是建立VOIP连接的IETF标准。SIP是一种应用层控制协议,用于和一个或多个参与者创建、修改和终止会话。SIP的结构与HTTP(客户-服务器协议)相似。客户机发出请求,并发送给服务器,服务器处理这些请求后给客户机发送一个响应。该请求与响应形成一次事务。
媒体网关控制协议(MGCP)定义了呼叫控制单元(呼叫代理或媒体网关)与电话网关之间的通信服务。MGCP属于控制协议,允许中心控制台监测IP电话和网关事件,并通知它们发送内容至指定地址。在MGCP结构中,智能呼叫控制置于网关外部并由呼叫控制单元(呼叫代理)来处理。同时呼叫控制单元互相保持同步,发送一致的命令给网关。
媒体网关控制协议(MEGACO)是IETF和ITU-T(ITU-TH.248建议)共同努力的结果。Megaco/H.248是一种用于控制物理上分开的多媒体网关的协议单元的协议,从而可以从媒体转化中分离呼叫控制。Megaco/H.248说明了用于转换电路交换语音到基于包的通信流量的媒体网关(MG)和用于规定这种流量的服务逻辑的媒介网关控制器之间的联系。Megaco/H.248通知媒体网关将来自于数据包或单元数据网络之外的数据流连接到数据包或单元数据流上,如实时传输协议(RTP)。从VoIP结构和网关控制的关系来看,Megaco/H.248与MGCP在本质上相当相似,但是Megaco/H.248支持更广泛的网络,如A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