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信息处理】Web数据获取-ws01课-Python基础及异步编程
Python基础及异步编程
学编程语言我们在学什么?
1、基本数据类型 重复
2、流程控制语句 顺序
3、语句块定义方法 计算
4、语法糖(trick)灵活
5、库函数 干活
1、基本数据类型
列表类型
由0个或多个数据组成的有序序列
- 列表使用[ ]表示,采用逗号(,)分隔各元素
[‘F’,‘f’]表示两个元素’F’和’f’ - 使用保留字 in 判断一个元素是否在列表中
TempStr[-1] in [‘C’,‘c’]判断前者是否与列表中某个元素相同
字典类型定义
理解“映射”
映射是一种**键(索引)和值(数据)**的对应
内部颜色:蓝色
外部颜色:红色
字典类型定义和使用
>>> d = {"中国":"北京", "美国":"华盛顿", "法国":"巴黎"}
>>> d
{'中国': '北京', '美国': '华盛顿', '法国': '巴黎'}
>>> d["中国"] '北京'
>>> de = {} ;
#type(x)返回变量x的累。0
type(de)
<class 'dict'>
2、流程控制语句
多分支结构
if <条件1> :
<语句块1>
elif <条件2> :
<语句块2>
……
else :
<语句块N>
遍历循环
遍历某个结构形成的循环运行方式
for <循环变量> in <遍历结构> :
<语句块>
- 从遍历结构中逐一提取元素,放在循环变量中
无限循环
由条件控制的循环运行方式
while <条件> :
<语句块>
- 反复执行语句块,直到条件不满足时结束
循环控制保留字
break 和 continue
- break跳出并结束当前整个循环,执行循环后的语句
- continue结束当次循环,继续执行后续次数循环
- break和continue可以与for和while循环搭配使用
3、语句块定义方法
#TempConvert.py
TempStr = input("请输入带有符号的温度值: ")
if TempStr[-1] in ['F', 'f']:
C = (eval(TempStr[0:-1]) - 32)/1.8
print("转换后的温度是{:.2f}C".format(C))
elif TempStr[-1] in ['C', 'c']:
F = 1.8*eval(TempStr[0:-1]) + 32
print("转换后的温度是{:.2f}F".format(F))
else:
print("输入格式错误")
代码高亮:编程的色彩辅助体系,不是语法要求
#TempConvert.py
TempStr = input("请输入带有符号的温度值: ")
if TempStr[-1] in ['F', 'f']:
C = (eval(TempStr[0:-1]) - 32)/1.8
print("转换后的温度是{:.2f}C".format(C))
elif TempStr[-1] in ['C', 'c']:
F = 1.8*eval(TempStr[0:-1]) + 32
print("转换后的温度是{:.2f}F".format(F))
else:
print("输入格式错误")
缩进:一行代码开始前的空白区域,表达程序的格式框架
缩进
缩进表达程序的格式框架
- 严格明确:缩进是语法的一部分,缩进不正确程序运行错误
- 所属关系:表达代码间包含和层次关系的唯一手段
- 长度一致:程序内一致即可,一般用4个空格或1个TAB
函数的定义
函数是一段代码的表示
- 函数是一段具有特定功能的、可重用的语句组
- 函数是一种功能的抽象,一般函数表达特定功能
- 两个作用:降低编程难度 和 代码复用
函数的定义
函数是一段代码的表示
def <函数名>(<参数(0个或多个)>) :
<函数体>
return <返回值>
计算 n!
注释
不被程序执行的辅助性说明信息
- 单行注释:以#开头,其后内容为注释
# 这里是单行注释
- 多行注释:以’’'开头和结尾
''' 这是多行注释第一行
这是多行注释第二行'''
4、语法糖
装饰器
现在,假设我们要增强now()函数的功能,比如,在函数调用前后自动打印日志,但又不希望修改now()函数的定义,这种在代码运行期间动态增加功能的方式,称之为“装饰器”(Decorator)。
本质上,decorator就是一个返回函数的高阶函数。所以,我们要定义一个能打印日志的decorator,可以定义如下:
def log(func):
def wrapper(*args, **kw):
print('call %s():' % func.__name__)
return func(*args, **kw)
return wrapper
观察上面的log,因为它是一个decorator,所以接受一个函数作为参数,并返回一个函数。我们要借助Python的@语法,把decorator置于函数的定义处:
@log
def now():
print('2015-3-25')
调用now()函数,不仅会运行now()函数本身,还会在运行now()函数前打印一行日志:
>>> now()
call now():
2015-3-25
把@log放到now()函数的定义处,相当于执行了语句:
now = log(now)
由于log()是一个decorator,返回一个函数,所以,原来的now()函数仍然存在,只是现在同名的now变量指向了新的函数,于是调用now()将执行新函数,即在log()函数中返回的wrapper()函数。
wrapper()函数的参数定义是(*args, **kw)
,因此,wrapper()函数可以接受任意参数的调用。在wrapper()函数内,首先打印日志,再紧接着调用原始函数。
如果decorator本身需要传入参数,那就需要编写一个返回decorator的高阶函数,写出来会更复杂。比如,要自定义log的文本:
def log(text):
def decorator(func):
def wrapper(*args, **kw):
print('%s %s():' % (text, func.__name__))
return func(*args, **kw)
return wrapper
return decorator
这个3层嵌套的decorator用法如下:
@log('execute')
def now():
print('2015-3-25')
执行结果如下:
>>> now()
execute now():
2015-3-25
和两层嵌套的decorator相比,3层嵌套的效果是这样的:
>>> now = log('execute')(now)
我们来剖析上面的语句,首先执行log(‘execute’),返回的是decorator函数,再调用返回的函数,参数是now函数,返回值最终是wrapper函数。
以上两种decorator的定义都没有问题,但还差最后一步。因为我们讲了函数也是对象,它有__name__
等属性,但你去看经过decorator装饰之后的函数,它们的__name__
已经从原来的’now’变成了’wrapper’:
>>> now.__name__
'wrapper'
因为返回的那个wrapper()函数名字就是’wrapper’,所以,需要把原始函数的__name__
等属性复制到wrapper()
函数中,否则,有些依赖函数签名的代码执行就会出错。
不需要编写wrapper.__name__ = func.__name__
这样的代码,Python内置的functools.wraps
就是干这个事的,所以,一个完整的decorator的写法如下:
一个完整的decorator的写法
import functools
def log(func):
@functools.wraps(func)
def wrapper(*args, **kw):
print('call %s():' % func.__name__)
return func(*args, **kw)
return wrapper
或者针对带参数的decorator:
import functools
def log(text):
def decorator(func):
@functools.wraps(func)
def wrapper(*args, **kw):
print('%s %s():' % (text, func.__name__))
return func(*args, **kw)
return wrapper
return decorator
import functools
是导入functools
模块。模块的概念稍候讲解。现在,只需记住在定义wrapper()
的前面加上@functools.wraps(func)
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