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磁盘的结构
1、磁盘的物理结构
1.盘片:硬盘有多个盘片,每个盘片2面
2.磁头:每面一个磁头
2、硬盘的数据结构
1.扇区:盘片被分为多个扇形区域,每个扇区存放512字节数据,硬盘的最小存储单位
2.磁道:同一盘片不同半径的同心圆
3.柱面:不同盘片相同半径构成的圆柱面,由同一半径圆的多个磁道组成
3、硬盘存储容量
硬盘存储容量=磁头数 X 磁道(柱面)数 X 每道扇区数 X 每扇区字节数
可以用柱面/磁头/扇区来唯一定位磁盘上每一个区域
4、磁盘接口类型
IDE、SATA、SCSI、SAS、光纤通道
SATA:散热性告、抗干扰能力强、支持热插拔、速度快
SCSI:CPU占用率小、转速快
5、MBR与磁盘分区表示
MBR位于硬盘第一个物理扇区处
MBR中包含硬盘的主引导程序446bytes和硬盘分区表
分区表有4个分区记录区,每个分区记录区占16个字节
Linux中将硬盘、分区等设备均表示为文件
6、磁盘分区结构
硬盘中的主分区数目只有4个
主分区和扩展分区的序号限制在1~4
扩展分区再分为逻辑分区
逻辑分区的序号将始终从5开始
二、文件系统管理
1、XFS文件系统
存放文件和目录数据的分区
高性能的日志文件系统
CentOS 7系统中默认使用的文件系统
2、SWAP,交换文件系统
为Linux系统建立交换分区
3、Linux支持的其他文件系统类型
FAT16、FAT32、NTFS
EXT4、JFS......
4、默认使用的文件系统优点
1.处理大文件
2.支持百万级存储量
3.会产生日志,备份修复
三、检测并确认新硬盘
1、fdisk命令
查看或管理磁盘分区
fdisk -l [磁盘设备] 或 fdisk [磁盘设备]
交换模式中常用的指令
n:新建一个分区
p:打印出当前硬盘的分区表
t:修改分区的系统号码
w:保有修改量,并退出
d:删除一个分区
2、创建文件系统
mkswap--创建交换文件系统
mkeswap 分区设备
3、挂载文件系统
mount--挂载文件系统、ISO镜像到指定文件夹
mount [-t类型] 存储设备 挂载点目录
mount -o loop ISO镜像文件 挂载点目录
4、卸载文件系统
umount--卸载已挂载的文件系统
umount 存储设备位置
umount 挂载点目录
5、添加硬盘的方法
1.先添加硬盘并让系统识别
echo "- - -"> /sys/class/scsi_host/host0/scan
echo "- - -"> /sys/class/scsi_host/host1/scan
echo "- - -"> /sys/class/scsi_host/host2/scan
2.fdisk分区,方便使用,加大硬盘性能,最大化利用硬盘性能
3.格式化后确定文件系统
4.挂载
1).最好文空文件
2).解挂载,如果在挂载目录下,是无法解挂载
3).不能一个目录挂多个设备
5、设置文件系统的自动挂载
/etc/fstab配置文件
包含需要开机后自动挂载的文件系统目录
四、实验
添加硬盘并让系统识别
fdisk分区
设置分区
保存退出
格式化硬盘
mkfs.xfs /dev/sdb1
挂载
五、总结
熟练掌握硬盘添加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