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 结构 固有的弱点

本文讨论了B/S结构在大型复杂应用软件项目中的局限性,包括维护工作量并未减少、登录速度慢、输入方式不灵活等问题,并对比了C/S结构的优势。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B/S结构固有的弱点

   中国软件测评中心对软件项目的验收测试内容包括:功能度、安全可靠性、易用性、可扩充性、兼容性、效率、资源占用率、用户文档八个方面,而其中功能度、安全可靠性、易用性、可扩充性、效率等项目是用户最为关心也是最重要的。在较为大型复杂的应用软件项目中,B/S结构在这几个方面都存在着无法克服的弱点:
   1、选择B/S结构的最大理由不外乎是“应用软件维护和升级简单方便,只需要改变网页,即可实现所有用户的同步更新,”只要一次更新服务器,所有人都能够使用新版本程序;殊不知,C/S结构下客户端应用软件的智能自动版本比较与升级已不是什么新鲜技术; 目前已有综合信息管理系统采用C/S结构(三层模式)开发,并已实现客户端应用软件的自动(或手动)升级。所有用过因特网上QQ或者MSN的人都知道,这两个应用软件都是采用C/S结构的,全世界拥有“成万上亿” 的用户,软件的安装和升级全部由用户自己通过在线方式或下载方式进行,整个安装和升级的过程非常的简单方便,根本不需系统管理人员进行维护;实际上B/S结构并不能降低维护工作量,浏览器本身的不稳定以及与开发工具的配合带来的经常性升级,基于浏览器的应用为实现单据套打等还必须下载、安装必要的插件,却给用户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2、登录慢、输入方式不灵活,成为了采用B/S方式的软肋。大家知道,采用B/S结构的应用软件,往往会在用户登录的时候,将应用中所用到的代码库下载到本地而提升系统的速度,这样一来,用户就会感觉登录速度非常慢,如果同时有多个用户登录,就会出现“抽烟时间”现象;另外,B/S结构由于本性的特点,在数据项输入(包括修改等)时,无法象C/S结构一样提供多种灵活的输入方式,特别是有代码的数据项,只能用“下拉菜单”的方式进行处理,如果遇到较大的代码库,那么从一层一层的菜单中找到所需的字典代码,输入速度之慢让人难以忍受;在实际操作者看来,对于需要快速、大量的输入信息时,B/S结构下的应用软件鼠标点击率之高,操作效率之低,不断刷屏之难受,本来使用起来得心应手的鼠标,却变成了影响输入速度的“罪魁祸首”;同样在C/S结构中常较为用的数据项校验手段,在B/S结构中却成了“奢望”。
   3、B/S虽然由JavaScript、VBScript提供了一定的交互能力,也可以通过安装ACTIVE X等控件实现一些较为复杂的应用,但与C/S的一整套客户应用相比实在太有限了。在C/S中,客户端有一套完整的应用程序,可灵活创建报表,自定义统计和提醒等一些属于软件灵活开放的功能;并且在出错提示、在线帮助等方面都有强大的功能,并且可以在子程序间自由切换。
   4、采用B/S结构,客户端只完成浏览、查询、数据输入等简单功能,而绝大部分工作由服务器承担,因此服务器的负担重,对服务器性能的要求很高。而采用C/S结构时,客户端和服务器端都需要处理部分任务,对客户机的要求较高,但因此反而减轻了服务器的压力。B/S结构应用的是HTTP协议,由于HTTP固有的局限性(最初只是为单纯的网上浏览而发展起来的),因此B/S结构不适合复杂的交互式应用,而C/S结构一直在交互式应用中大显身手,技术成熟,稳定,对复杂应用适应性好。例如,在完成一次任务处理的交互过程中,C/S结构只需连接一次,而B/S结构需要对任务中的每一个请求都重新进行连接,其效率大大低于C/S结构。因此,采用B/S结构的应用软件,在测试和试点阶段中(由于上线用户较少),性能差、速度慢的特点没有暴露,而到了全市推广使用阶段,用户的激增、输入速度的缓慢导致了应用系统的崩溃,用户抱怨、领导质问就不足为奇了。

2007-12-12 9:46:21   
 
 
### MOS管放大电路典型设计及其原理分析 MOS管作为现代电子技术中的重要元件之一,因其高输入阻抗、低噪声以及良好的线性度等特点,在放大电路中有广泛的应用。以下是基于现有资料对MOS管放大电路的设计和应用进行的深入探讨。 #### 1. 功率放大电路的基本需求与挑战 功率放大电路的核心目标是在提供较大输出功率的同时保持较低的失真水平。然而,由于大信号状态下的非线性特性,此类电路容易引入失真问题[^1]。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需重点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 提升效率并减少功耗; - 控制热损耗以延长器件寿命; - 减少谐波失真和其他形式的信号畸变。 #### 2. 补充推挽结构的特点及优势 为了克服传统单一驱动方式存在的局限性,“互补推挽”架构成为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这种拓扑由两个相对称设置的MOS管组成,分别负责正半周期与负半周期内的电流传输任务。其主要特点如下: - 实现直接耦合放大功能无需额外加入隔直电容器件; - 频响范围宽广适合高频应用场景; - 整体尺寸紧凑便于小型化产品开发; - 更加适配于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流程之中。 尽管如此,该方案仍然面临一些固有的缺陷比如较高的供电轨压要求以及对于负载能力存在一定约束条件等问题亟待后续改进优化措施加以完善。 #### 3. 不同类型的功率放大模式概述 依据晶体管在整个信号周期里的导通比例差异可以将功率放大分为A类(BJT常用)B类C类等多种类别其中每种都有各自适用领域和技术难点所在这里仅列举部分常见类型以便理解整体框架: ##### A 类 (Class-A) 始终让输出级处于完全开启状态从而获得最佳音质表现但由于持续消耗大量静态能量所以实际转换效能偏低一般低于50%左右[^3]。 ##### B 类(Class-B) 采用双极性配置即利用两只N沟道P沟道或者相反方向连接起来共同完成整个波形再现过程理论上能够达到接近78%的理想数值不过交叉失真是它的致命弱点必须采取相应补偿手段才能满足高质量播放标准的要求。 #### 4. 结型MOS管放大器的具体实现案例 考虑到不同类型MOS管之间可能存在细微差别下面将以JFET(结型场效应晶体管)为代表展示几种基础形态下对应的电气模型参数设定情况: | 组 态 | 输入阻 抗(Zi)| 输出阻 抗(Zo)| 增益(Av) | |-------|---------------|--------------|----------| | 共源 极| 较 大 | 中 等 | 高 | | 共漏 极| 很 大 | 小 | 接近单位数| | 共栅 极| 小 | 大 | 超过十倍 | 以上表格总结了几种经典布局各自的优劣势对比关系有助于开发者根据不同项目背景灵活选用最合适的选项来构建最终成品实例图解参见参考资料链接地址[^4]。 ```python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from scipy.signal import TransferFunction, bode # 定义传递函数 H(s)=Vo/Vin 对应共源极配置简化版表达式 numerator = [gm * rd] # gm:跨导;rd:漏极串联反馈电阻值 denominator = [1, gd*rd+1/gs] #gd:寄生输出电导(gs=1/Rs) sys = TransferFunction(numerator, denominator) w, mag, phase = sys.bode() plt.figure() plt.semilogx(w, mag) # Bode magnitude plot plt.title('Frequency Response of Common Source Amplifier') plt.xlabel('Frequency [rad/s]') plt.ylabel('Magnitude [dB]') plt.grid(True) plt.show() ``` 上述代码片段展示了如何借助Python库绘制某特定条件下共源极放大单元频域响应曲线图形辅助验证理论预测准确性同时直观呈现增益带宽乘积等关键性能指标变化趋势特征。 --- ###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