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操作系统的结构设计 历程:第一代无结构,第二代模块式结构,第三代层次式结构,第四代微内核OS结构,第四代是现代OS结构,前三者是传统OS结构。 1、无结构操作系统 缺点:庞大而杂乱,难以调试和维护 2、模块化OS结构 20世纪60年代 优点: 1) 提高了OS设计的正确性,可理解性和可维护性 2) 增强了OS的可适应性 3) 加速了OS的开发过程 缺点: 1) 设计时,模块划分,接口规划不精确,导致模块装配成OS时发生困难 2) 从功能观点上来划分模块时未能将共享资源和独占资源加以区别 2、 分层式OS结构 设计原则:每一层仅使用其底层所提供的功能和服务 层次设置应考虑的因素: A、 程序嵌套 B、 运行频率 C、 共用模块 D、用户接口 3、 微内核OS结构(Microkernel) 时间:20世纪90年代 1) 客户/服务器模式(Client-Server Model) 优点: A、 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充性 B、 提高了OS的可靠性 C、 可运行于分布式系统中 2)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技术(Object-Oriental Programming) 优点: A、 可修改性和可扩充性 B、 继承性 C、 正确性和可靠性 3) 微内核技术 目的:为了减少OS的复杂性,增强OS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 概念:能实现现代OS核心功能的小型内核,更小,更精练,不仅运行在和心态,而且开机后常驻内存,不会因内存紧张而被换出内存。(不是一个完整的OS,常采用C/S模式) 基本功能: A、 进程管理 B、 存储器管理 C、 进程通信管理 D、I/O设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