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视频数字化
文章平均质量分 79
beiger
这个作者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展开
-
贝德教育“全向吸顶”音响噪音消除案例
但是检查两侧的插头,均没有虚接问题,看来是周边干扰造成,本想用一个音频“共底隔离器”测试一下,可惜手头没有。分别调整话筒、广播、音乐等旋钮音量,发现噪音没有好转,最后再“更多”中找到“吊麦1”被打开,音量旋至最小,噪音消失。学校安装得是贝德教育装备健康声系列的全向吸顶音箱,安装在教室房顶正中间,内主要解决教师讲课的扩音问题,保障声音的清晰、洪亮、覆盖均匀。在音量的下面,有一个“噪音门限”旋钮,打开后发现底噪消失了,这样问题就能够解决了。天津某中学电教老师告知,某教室吸顶音响有比较大的底噪,希望抓紧解决。原创 2024-10-23 12:43:36 · 348 阅读 · 0 评论 -
DisplayFusion显示器使用好助手
i. 多显示器管理ii. 单显示器分割iii. 壁纸管理iv. 任务栏管理v. ……原创 2024-08-06 15:48:09 · 5549 阅读 · 1 评论 -
多屏显卡调试
本文依照2017年11月8日一般工作日志改写。这是一个LED大屏幕系统,原计划是没有“多屏”显卡的,只是因为单显卡输出LED显示严重失真导致。具体情况如下:这是一块全彩高刷P2.0的屏幕,外型尺寸13.1m(宽)× 3.7m(高),这就导致屏幕比例远远超过高清1920×1080的分辨率,这导致输出画面严重失真,正圆变成了长圆,正方形边长了长方形;任务都变成了“大胖子”因此必须调整。调整的方案就是将原来的1台1080P的视频处理器改为3台,分别对应LED大屏的左中右,这时就需要一块多屏显卡了。原创 2024-08-05 14:55:50 · 799 阅读 · 0 评论 -
雅马哈调音台监听无声
其实这个键相当于某些品牌调音台的“SOLO”键,就是“独立监听”的意思,这个键按下,耳机只输出这一路,其它的静音。再按其它路PFL,这路也会加入监听。所有推子的PFL都不按(初始状态),耳机接口播放“总输出”的监听。一路PFL开关按下了,对应的提示灯也亮着。再按一次PFL键,关闭这个提示灯,问题解决。客户的体调音台是雅马哈32X路模拟调音台,监听为了省事,将耳机输出口与有源音箱连接。近日客户联系我说雅马哈调音台监听坏了,更换了音箱也不成。一直使用正常,因此感到很奇怪。到了现场一眼就看到问题了。原创 2024-07-10 16:18:29 · 596 阅读 · 0 评论 -
音视频数字化(视频线缆与接口)
之前的文章【】提到了部分视频线缆,今天再补充几个。视频模拟信号连接从莲花头的“复合”线开始,经历了S端子、色差分量接口,通过亮度、色度尽量分离的办法提高画面质量,到VGA已经到了模拟的顶峰,实现了RGB的独立传输。原创 2024-03-04 15:25:39 · 1281 阅读 · 1 评论 -
音视频数字化(线缆与接口)
在音视频系统中,设备之间的互联是依靠各种线缆的。随着音质、画质不断的提升,在音视频系统中的连接电缆也随之发展,今天就跟大家聊聊这些线缆及对应接口。原创 2024-03-04 14:59:39 · 1363 阅读 · 0 评论 -
音视频数字化(视频的数字化)
MP3压缩算法最复杂,音质最佳,码率较低,因此成为了目前最常用的数字音乐格式。这个标准实现了图像清晰度与存储容量的平衡,它采取的有损压缩算法,可以在视觉允许的清晰度下,大幅度降低图片容量,而且清晰度可调,非常适合存储于传输,因此目前仍旧是互联网使用的主要图片格式,文件扩展名通常为“.jpg”。视频的压缩除了采用分辨率调整外,还使用可变码率(静态内容低码率,动态内容高码率)、动态内容(只记录与上一帧不同内容)等算法进行了有损压缩,这样就使得数字化后的视频,可以适应当时的IT水平,可以存储、编辑、传播了。原创 2024-02-28 12:09:02 · 1513 阅读 · 0 评论 -
音视频数字化(数字与模拟-照相机)
我们这里提到的数字与模拟是特质音视频数字化方面的。我们现在大部分的音视频已经数字化了,比如音频,通过视音频(麦克风)、调音台等设备,进入计算机后,其录制、保存、编辑、复制、传播等等,均是数字化的格式,视频也是如此,图片(静帧)也是如此。但是,为了用好音视频数字化,我们必须知道其前世今生,数字化的前世就是“模拟”。原创 2024-02-28 11:41:51 · 1604 阅读 · 0 评论 -
音视频数字化(数字与模拟-电影)
最早的照相机感光时间太长,1823年的第一张照片“餐桌”,曝光时间长达14个小时,因此电影摄影机必须等,等照相技术的提升,等曝光时间尽可能的缩短,缩短到可以产生“视觉残留”。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如今的电影从拍摄到放映,已经全面实现了数字化。电影回放的原理就是“视觉残留”,也就是快速移过眼前的画面,会在人的大脑中残留短暂的时间,随着画面不断地移过,“残留”的叠加就形成了活动的画面。与现代影院类似,采用大屏幕放映,众多人观影的方式,始于1895年,由卢米埃尔兄弟开始实现的,当时放映的电影是《火车到站》影片。原创 2024-02-25 14:17:08 · 1339 阅读 · 0 评论 -
音视频数字化(数字与模拟-电视)
由于电子束扫描很快,没等荧光粉熄灭,下一次的扫描就又来了,因此人眼看不到间隔(实际上有间隔的),按照帧数约定每秒钟扫描完成对应的帧数后,视频就被还原了。目前我们常见的制式是P(PAL)制、N(NTSC)制,它们最大的区别就是帧速率不同,N制是29.97fps(帧/秒),P制是25fps(帧/秒)。音频系统的广播是将声音转为电信号,再调制后发射出去,利用“共振”原理,收音机接收后解调,将音频信号还原再推动扬声器,我们就再次听到原始的声音了,视频系统也是类似的。这里说明一下,帧数越多,将来回放时画面越流畅。原创 2024-02-25 13:40:48 · 1380 阅读 · 0 评论 -
音视频技术-双声道立体声与卡侬平衡线的“纠葛”
根据今天的故障,有两点值得总结:1、今天这种声音“异常”,尤其是“声音压缩”的感觉,就是“平衡”传输异常导致的,具体原因我们下面分析。2、PC声卡双声道转卡侬口,需要认真对待,一定要安装“规范”使用对应的线材。建议在声卡与调音台之间的线路中,增加“隔离器”,这样的好处有2条:1、上面的3个方案,解决了声音异常的问题,但是丧失了“平衡消噪”的功能。因此加“隔离器”可以有效消除“交流声”等噪音。(详见《电脑连接调音台时交流声的产生与消除》)原创 2024-02-23 11:03:22 · 1318 阅读 · 0 评论 -
音视频技术-电脑连接调音台时交流声的产生与消除
没错,理应如此,如果“共地”就不会产生交流声。多个接地点的系统中,接地点之间就会产生“电位差”,这时电流会向电阻低的方向流动,如果恰巧控制室接地更好,这时交流声信号就顺着音频线来到了调音台,与电脑的音频信号一起被混合放大了。这种持续嗡嗡的噪音,是由电源串入的,因此被称为“交流声”,如果恰好是笔记本电脑,我们可以测试一下,断开市电仅使用电池供电,交流声就消失了。所谓“浮地”就是人为断开地线,让系统处于无地线的“浮地”状态,这就避免了“电位差”的产生,强制实现了“单点接地”,进而避免了交流声的产生。原创 2024-02-22 16:27:25 · 1639 阅读 · 0 评论 -
音视频技术-声反馈啸叫的产生与消除
在扩音系统中,产生啸叫危害很大,一方面影响会议、演出等活动的正常进行,另一方面严重的啸叫会导致音响设备的损坏。“啸叫”是“声反馈”的俗称,形成的机制复杂,消除的手段多样,专业调音师也对此十分头痛,对于一般的音响管理员更是重大的难题。试想,在庄严肃穆的会议中,随着领导正在慷慨激昂的讲话,音箱里传来了刺耳的啸叫,管理员此时此刻肯定是一身冷汗。原创 2024-02-22 16:17:53 · 1388 阅读 · 0 评论 -
音视频数字化(音乐CD)
VCD的压缩标准是MPEG-I,DVD是MPEG-II,为了提升视频质量,在CD盘上实现了存储MPEG-II的视频系统是SVCD(Super 超级VCD),它兼容CD音乐标准,视频是DVD质量的2/3,之所以能减少盘片容量的占用,除了分辨率缩小外,还由于它采用了“可变码率”(以后在“视频数字化中”介绍)。我们知道,CD在模拟转数字的产物,采样的频率只有44.1kHz,这会导致将圆滑的信号转变为锯齿形,信号幅度变化小的时候不明显,变化大的时候就容易被人耳捕捉到了,这就是“数码”味儿形成的本质原因。原创 2024-02-01 10:36:53 · 1259 阅读 · 0 评论 -
音视频数字化(音频数字化)
因此,最接近原始信号的是“无损”格式,为了减少保存、传输等环节的数据量,多使用音质与文件提交相对平衡的“有损”格式。以普通CD音质(双声道、44.1KHz、16bit)MP3压缩为例,简述一下音频模数转化基本过程:接到持续变化的模拟信号后,对每个声道每秒进行44.1千次的采样,采样的结果用16位二进制数量化表示,最后按照MP3的编码格式存储到磁盘上。之所以我们需要将音视频信号由模拟转为数字,目的是在录制、存储、编辑、复制、回放等环节的不失真,尽量保持原有细节,不因以上操作,导致音画的质量下降。原创 2024-02-01 10:23:09 · 1494 阅读 · 0 评论 -
音视频数字化(数字与模拟-录音机)
后产生振动,声音就开始传播了;盒式磁带录音机的高潮,是“随身听”的普及,当时班里同学谁有“随身听”,是大家最羡慕的。唱片是典型的“模拟”介质,从录制到生产,各个环节如果把控得当,对声音的还原度还是很高的,而且没有后来数字产品的“数码味”,那种空灵感和现场感是现代CD无法取代的,因此如今很多高阶玩家还是非常推崇的。录音机播放时,磁带匀速通过磁头,磁头将磁带上的信号转换为电流,经过半导体放大后,送给了扬声器的“音圈”,音圈随着电信号在磁场中运动,带动纸盆振动,从而发出了声音,磁带储存的内容就被还原了出来。原创 2024-01-30 12:32:14 · 1109 阅读 ·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