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有益,读文献是必不可少的学习路径。那么,文献该如何读?如果你一入门就能接触到非常优质的学习资源,例如国自然基金,重点研发计划等,那么以申报书为主线,捋清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将涉及到的重要文献,重要方法一网打尽。除此之外,或许可以通过申报书了解到行业内的大佬、中佬、小佬等一众学习榜样。这种学习路径,简直不要太幸福,可谓可遇而不可求。
正常情况下,咱们在刚读研阶段要以自我培养为主线。当然,这取决于不同师门的情况,一些师门确实有优质的科研氛围及环境。我这里主要以自我培养的经历进行分享。
首先从广撒网讲起。为什么从广撒网开始讲,因为课题组未必有一条很清晰的主线工作。这是一件让人非常矛盾挣扎的事,矛盾在于,没有很好的科研环境和条件,但太想要进步。这时候需要判断你的状态。首先是你的身份,如果你已经是博士,而且在低年级还属于迷茫阶段(不排除一些直博的同学有这种情况),我认为有必要花半年至一年的时间补一补短板。所谓的短板包括对于领域内突出任人物的贡献,常用的理论、方法及研究范式,不是知道、了解,而是熟悉,能够运用。只有达到一定的深度,才能灵活的组合运用,形成新的研究思路、方法,进而写出一篇不错的文章。这段时间的学习比较痛苦,但是一定要坚持,会有顿悟的一天。在经历了广撒网之后,就来到了精细耕作的部分,这期间我觉得一定要注重对于科研文章的拆解,熟练掌握每一部分需要写什么内容。引言部分要从问题的概念及其意义,这一概念或问题国内外的历史沿革、现行发展如何,本文将从什么角度入手解决什么样的问题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当然一开始写的时候难以掌握如此庞杂的内容,需要使用大刀阔斧、抽丝剥茧等招数来简化庞杂的内容。在此不过多赘述,具体的写法,大家可以自行学习。经历了以上两个阶段,自然可以顺利的开展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记住先完成,再完美。
如果你是高年级博士,我认为更多是心态上的焦虑,冷静下来思考一下自己应该在什么方向发力。如果你是研一,我给你的建议你需要自行判断。无论你的基础好坏,我建议你从模仿入手。模仿谁?模仿什么样的文章?在之前的博客里也说过,本质就是,谁写的好我就向谁学习。但是这个好的标准是什么?暂时不用讨论。引用我老师的一句话,你的文章好不好有两种情况,一个是院士说你行,另一个是编辑说你行。反之亦可,谁的文章好?院士的文章好,编辑的文章好。向他们学,模仿他们。这里有别于广撒网打基础的阶段,你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产出不错的成果,为进入下一个更高的平台做准备。所以我认为可以找一个跟所在课题组类似的课题方向进行研究,哪怕只有一丝一线的联系,那也足够了。当然,我不是鼓励投机,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更好的进行科研工作。一旦步入科研的门,仍然需要注重理论和方法的学习,以期得出准确的结果、有用的结论。
今天就写到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