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部脑电图(Ear-EEG):连续脑监测的新时代
1. 引言
近年来,脑电图(EEG)技术在医疗和非医疗领域的应用迅速扩展。传统的EEG记录方法通常需要使用头皮电极,这不仅繁琐而且限制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全新的脑电图记录技术——耳部脑电图(Ear-EEG)。Ear-EEG通过在耳道内部放置电极来记录脑电活动,从而提供了一种更加便捷、隐蔽且舒适的长时间脑电监测手段。
Ear-EEG的主要优点在于其小巧、轻便的设计,使得用户可以长时间佩戴而不感到不适。此外,Ear-EEG还能够有效地减少外界干扰,如运动伪迹和实验重复性问题,从而提高了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本篇文章将详细介绍Ear-EEG的技术原理、应用场景及其相对于传统EEG的优势。
2. 技术原理
2.1 电极设计
Ear-EEG的核心在于其独特的电极设计。当前的耳塞原型包含多个电极,每个电极的面积约为20平方毫米,由银环氧胶粘合在塑料耳塞上。耳塞插入耳朵的深度不超过10毫米,并且不会接近耳道被骨头包围的部分。这种设计不仅保证了电极的良好接触,还避免了对耳道的过度压迫,确保用户的佩戴舒适度。
参数 | 规格 |
---|---|
电极材质 | 银环氧胶 |
电极面积 | 约20平方毫米 |
插入深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