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承认自己的局限,努力精进自己,
真实地为孩子成长提供帮助,这才是真正负责任的爱。
有人曾经说过:“爱,是这世上最容易被误解的东西。”
很多人认为,只要足够担心、足够焦虑,就是足够爱孩子。
但事实上,很多时候,父母反复表达的焦虑,并不是爱本身,而恰恰是一种对真正责任的逃避。
我们最应该做的是:如何将已经拿到的牌,打到最佳状态,尽可能给孩子翻牌。
1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听到这样的父母,我自己也曾经是这样的人:
孩子刚踏出家门不久,电话就一个接一个打过去:“你到了吗?路上千万小心车啊!”
孩子考试没考好,就忍不住叹息又抱怨:“我早就跟你说要多复习,你总是不听,这下可怎么办?”
我们一直以为这种反复表达的焦虑和担忧,就是自己对孩子的爱与责任的体现。
如果仔细想一想,这种充满忧虑的表达方式,真的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吗?
它是否真的让孩子感受到支持和温暖?
有网友分享过她与母亲的关系。
她的母亲总是充满焦虑,每天不断地向她诉说各种担忧:“你的工作这么忙,能吃好吗?”“你又睡得晚,这样下去身体可怎么办?”“别人家的孩子都结婚了,你这样一个人我怎么放心?”
有人问她:“你的母亲一直这么焦虑,她为你具体做了些什么事情吗?”
她愣了一下,沉默了好一会儿,最后摇了摇头,带着一种难以言说的遗憾:“好像真的没有。我的学业是靠自己摸索,工作遇到问题时她给不了任何建议,甚至连最基本的陪伴她都很少给予。很多时候,她的焦虑就像是对我的一种绑架,让我感觉被困住了。”
2
我们或许都在这样的困境中挣扎过。
我们以为焦虑就是一种爱,却没有意识到,这种表达焦虑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种逃避。
因为,焦虑只是一种情绪,情绪不需要成本,不需要冒险,也不需要去解决真实的问题,只需持续表达,便能获得一种“我已经关心了,我已经尽责了”的心理安慰。
心理学家斯科特·派克在他的经典著作《少有人走的路》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爱不是一种感觉,而是一种意愿;爱是一种行动。”
真正的爱从来不是停留在情绪化的焦虑上,而是要用具体行动去体现出来。
真正的责任不是对孩子的未来表现出无休止的担忧,而是在每一个困难面前,都与孩子一起面对、一起解决。
但我们也需要坦然面对这样一个事实: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我们的爱也有局限,这与我们的心理能力和现实能力都有关系。
无论如何,希望孩子能够学会照顾好自己,同时我们也不断精进自己,努力成长。
我们有自己的弱点和不足,有自己的成长经历所带来的创伤或遗憾。
这些限制我们给予孩子更全面、更智慧的关爱。
但真正重要的,不是沉浸在这些不足中自怨自艾,而是敢于承认自己的局限,同时尽己所能地做出实际的改变和成长。
3
真正成熟、负责的父母从不会“口头唠叨”,会勇敢地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去为孩子提供具体的帮助。
而是努力打好手中每一张牌。
当孩子成绩下滑,不会停留在抱怨和责备中,而是坐下来陪伴孩子分析原因,寻找方法,逐步改善;当孩子在人际交往中遇到困难,不会只是焦虑孩子孤单、被排挤,而是耐心倾听、给出建设性的建议;当孩子情绪低落,不会只是叮嘱孩子“你要振作”,而是陪伴着孩子散步聊天,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表达、疗愈。
一个人的焦虑与担忧,其实常常反映了内心深处对于自身能力不足的恐惧和逃避。
我们害怕自己无法真正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于是选择用焦虑这种看似“负责”的情绪来掩盖自己的无力。
当我们陷入焦虑时,不妨提醒自己:真正能帮助孩子的,是脚踏实地的行动,而非停留在原地不断循环的忧虑。
当我们勇于面对并接受自己的局限时,我们也在给孩子树立了一个最好的榜样。我们告诉孩子:“人生不是完美的,父母也并非万能,我们和你一样,都在成长和探索,我们也会犯错。但我们愿意陪伴你一起成长。”
父母成长和孩子教育一样,是一场漫长的修行。
身为父母,我们不可能永远给孩子一条平坦的大路,也无法替孩子扫清所有障碍,但我们可以教会他们如何照顾自己,如何保护自己,如何在困境中找到力量,同时,我们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精进自己。
写在最后
这个世界并非完美,我们也并非完美,但我们会一直用行动与真心陪伴他们成长。
有时候我们所谓的焦虑,毫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