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一次差点被盗号的经历,让我看清 DNS 劫持的 “杀伤力”
去年夏天,我像往常一样打开浏览器访问某银行 APP 的官网,输入账号密码后却弹出 “系统维护,请使用备用链接” 的提示。备用链接长得和官网几乎一模一样,但地址栏里的域名多了个 “-”(比如把 “bank.com” 变成了 “bank-.com”)。
出于职业敏感,我查了下这个 “备用链接” 的 IP—— 归属地是境外某机房,而非银行官方的服务器。再打开本地 hosts 文件,发现里面多了一行奇怪的配置:192.168.1.100 www.bank.com,而这个 IP 正是那个境外服务器的内网地址。
后来才知道,我家路由器被植入了恶意固件,DNS 设置被篡改 —— 这就是典型的 “DNS 劫持”。那次经历让我意识到,DNS 劫持不像 SQL 注入、XSS 那样 “名声在外”,但它能悄无声息地篡改流量,把用户推向钓鱼陷阱,甚至窃取企业核心数据。
这篇文章,我会结合自己遇到的案例和技术实战,拆解 DNS 劫持的真实影响、实现技术,以及普通人与企业该如何防御,帮你彻底搞懂这个 “流量黑手”。

一、DNS 劫持到底有多危险?从用户到企业的 3 层致命影响
在讲技术实现前,必须先搞懂:DNS 劫持不是 “小打小闹的流量篡改”,而是能直接威胁财产安全、业务稳定的高危攻击。我把它的影响分为 “用户端”“企业端”“产业链级” 三层,每一层都有真实案例支撑。
1. 用户端:账号被盗、财产损失是 “家常便饭”
DNS 的核心作用是 “把域名翻译成 IP”(比如把 “www.taobao.com” 翻译成 “140.205.94.110”)。一旦 DNS 被劫持,用户输入的合法域名会被指向恶意 IP,最直接的后果就是 “访问钓鱼网站”。
案例 1:网银账号被窃,2 小时损失 5 万元
我曾帮一位用户排查过 DNS 劫持事件:他在自家电脑上访问某国有银行官网,输入账号密码后提示 “登录成功”,但余额却显示 “0”。后来通过日志分析发现,他的 DNS 被篡改,访问的 “银行官网” 其实是攻击者搭建的钓鱼页 —— 输入的账号密码实时同步到了境外服务器,攻击者用 “快捷支付” 转走了余额。
这类攻击的可怕之处在于 “隐蔽性”:钓鱼页的 UI、交互和官网几乎一致,普通人很难分辨;而且 DNS 劫持不依赖 “用户点链接”,只要用户输入域名,就会被强制跳转,中招概率极高。
案例 2:恶意软件植入,电脑变 “肉鸡”
除了钓鱼,DNS 劫持还会用来篡改 “下载链接”。比如用户想下载 “微信 PC 版”,输入 “weixin.qq.com” 后,DNS 被劫持到恶意服务器,下载的安装包被替换成带木马的版本 —— 安装后电脑会被植入远控程序,摄像头、文件、剪贴板内容都会被监控。
我在应急响应中遇到过类似案例:某公司员工下载 “PS 破解版” 时,DNS 被劫持,安装包携带 “永恒之蓝” 漏洞利用程序,最终导致整个内网被入侵。
2. 企业端:业务中断、数据泄露、声誉崩塌
对企业来说,DNS 劫持的影响更致命 —— 不仅会中断业务,还可能导致核心数据泄露,甚至引发 “信任危机”。
案例 3:电商平台被劫持,1 小时订单流失超百万
2023 年某电商大促期间,某区域用户反映 “访问 APP 时跳转到空白页”。排查后发现,该区域的本地 DNS 服务器被劫持,用户访问电商域名时被指向 “无效 IP”。短短 1 小时,该区域的订单量下降 90%,直接损失超百万,还引发大量用户投诉,品牌声誉受损。
案例 4:企业内网 DNS 被劫持,核心数据遭窃取
我曾参与某制造业企业的应急响应:攻击者通过 “路由器固件漏洞” 篡改了企业内网 DNS,将 “ERP 系统”“财务系统” 的域名指向恶意服务器。当员工访问这些系统时,输入的账号密码会被记录,攻击者最终窃取了 “客户订单数据”“财务报表” 等核心信息,给企业造成千万级损失。
3. 产业链级:大规模流量劫持,形成 “黑色产业”
DNS 劫持还会形成 “黑色产业链”,攻击者通过劫持大规模流量赚取暴利,常见的有 3 种模式:
- 广告劫持:把用户访问的 “正规广告” 替换成自己的广告,赚取点击分成;
- 流量变现:把劫持的流量导向 “赌博、色情” 等非法网站,按 “导流数量” 收费;
- 勒索敲诈:劫持企业 DNS 后,向企业索要 “赎金” 才恢复正常解析。
下图清晰展示了 DNS 劫持的 “影响传导链”:

二、DNS 劫持的技术实现:3 类场景 + 5 种手段,从入门到进阶
搞懂影响后,再拆解技术原理 ——DNS 劫持不是 “单一技术”,而是根据 “攻击场景” 分为 “本地端劫持”“网关端劫持”“服务器端劫持” 三类,每类的实现难度和适用场景不同。我会结合自己的实战经验,讲清每种技术的 “原理、步骤、工具”。
1. 本地端 DNS 劫持:最简单的 “入门级” 手段,瞄准个人设备
本地端劫持是指 “在用户自己的设备上篡改 DNS 配置”,技术门槛最低,常见于个人电脑、手机,主要有 2 种实现方式。
(1)修改 hosts 文件:直接 “绕过 DNS 解析”
原理:操作系统会优先读取 hosts 文件的配置(而非请求 DNS 服务器),如果在 hosts 里把 “域名→恶意 IP” 绑定,就能直接篡改解析结果。适用场景:攻击个人电脑(Windows、Linux、macOS),无需管理员权限(部分场景下)。
实战步骤(以 Windows 为例):
- 找到 hosts 文件路径:
C:\Windows\System32\drivers\etc\hosts(Linux/macOS 路径为/etc/hosts); - 用记事本(需管理员权限)打开,在末尾添加一行:
恶意IP 目标域名(比如192.168.1.100 www.taobao.com); - 保存文件后,用户访问 “www.taobao.com” 时,会直接指向 192.168.1.100 的恶意服务器。
工具:无需复杂工具,手动修改即可;攻击者也会用 “恶意脚本” 自动修改,比如通过 “捆绑软件” 在安装时篡改 hosts。
配图建议:一张 Windows hosts 文件编辑截图,标注 “恶意 IP + 目标域名” 的配置行,展示篡改后的效果。
(2)修改本地 DNS 服务器地址:让设备 “问错 DNS”
原理:设备默认会使用路由器分配的 DNS 服务器(或运营商 DNS),如果手动修改为 “攻击者控制的 DNS 服务器”,所有域名解析都会被攻击者操控。适用场景:攻击个人电脑、手机(需拿到设备物理权限或远程权限)。
实战步骤(以手机为例):
- 进入手机 “WLAN 设置”,长按当前连接的 WiFi,选择 “修改网络”;
- 勾选 “显示高级选项”,将 “DNS 设置” 从 “自动” 改为 “手动”;
- 输入攻击者控制的 DNS 服务器 IP(比如
1.2.3.4),保存后,手机的所有域名解析都会经过该 DNS 服务器。
防御难点:修改 DNS 地址后,设备不会有任何提示,用户很难察觉 —— 除非访问域名时跳转到异常页面。
2. 网关端 DNS 劫持:覆盖 “局域网” 的攻击,瞄准家庭 / 企业内网
网关端劫持是指 “在局域网网关(路由器)层面篡改 DNS”,一旦成功,整个局域网内的所有设备(电脑、手机、智能家电)都会被劫持,影响范围比本地端更广,主要有 2 种实现方式。
(1)路由器 DNS 配置篡改:拿下 “内网入口”
原理:路由器是局域网的 “网关”,所有设备的 DNS 服务器地址默认由路由器分配。如果攻击者修改路由器的 “DNS 服务器” 配置,整个内网设备都会使用恶意 DNS。适用场景:家庭路由器、企业内网路由器(需获取路由器管理权限)。
实战步骤:
- 攻击者通过 “弱口令”(比如路由器默认密码
admin/admin)或 “路由器固件漏洞”(比如某品牌路由器的远程代码执行漏洞)登录路由器管理后台; - 进入 “网络设置→DNS 设置”,将 “首选 DNS”“备用 DNS” 改为恶意 DNS 服务器 IP(比如
5.6.7.8); - 保存配置后,内网所有设备重新联网时,会自动获取到恶意 DNS 地址,实现批量劫持。
我遇到的案例:去年帮朋友排查家庭网络时,发现他的路由器 DNS 被改为境外 IP,导致家里所有设备访问 “微信、淘宝” 时都跳转到钓鱼页 —— 后来发现是他点击了 “免费 WiFi” 的钓鱼链接,路由器密码被窃取。
(2)ARP 欺骗:“伪装网关” 拦截 DNS 流量
原理:ARP 协议用于 “将 IP 地址翻译成 MAC 地址”,攻击者通过发送 “伪造的 ARP 响应包”,把自己的 MAC 地址伪装成 “网关的 MAC 地址”,让内网设备的流量都先经过攻击者的电脑,再转发到真正的网关。在这个过程中,攻击者可以篡改 DNS 响应包,实现劫持。适用场景:局域网内的 “中间人攻击”,无需路由器权限,只需和目标设备在同一内网。
实战步骤(用 arpspoof 工具为例):
- 攻击者在自己的电脑上运行
arpspoof工具(Kali Linux 自带),执行命令:arpspoof -i eth0 -t 目标设备IP 网关IP(比如arpspoof -i eth0 -t 192.168.1.101 192.168.1.1); - 此时目标设备会认为 “攻击者的 MAC 地址 = 网关 MAC 地址”,所有流量都会发送给攻击者;
- 攻击者再运行
Ettercap工具,开启 “DNS 欺骗插件”,当目标设备请求 “www.bank.com” 的 DNS 解析时,Ettercap 会返回 “恶意 IP”,实现劫持。
ARP 欺骗的流程示意图:

3. 服务器端 DNS 劫持:最高级的 “根源性” 攻击,影响整个域名
服务器端劫持是指 “在 DNS 服务器层面篡改解析记录”,一旦成功,所有使用该 DNS 服务器的用户都会被劫持(可能是某地区、某运营商的大量用户),影响范围最大,技术门槛也最高,主要有 1 种实现方式。
DNS 服务器入侵 / 缓存投毒:篡改 “解析根源”
原理:DNS 服务器分为 “根 DNS”“顶级域 DNS”“权威 DNS”,企业通常会将域名解析托管到 “权威 DNS 服务器”(比如阿里云 DNS、腾讯云 DNS)。如果攻击者入侵权威 DNS 服务器,修改域名的 “A 记录”(域名→IP 的映射),所有请求该 DNS 服务器的用户都会得到错误的 IP;或者通过 “DNS 缓存投毒”,向 DNS 服务器发送伪造的缓存记录,让服务器 “记住” 错误的解析结果。
适用场景:攻击运营商 DNS 服务器、企业权威 DNS 服务器,影响大规模用户。
实战步骤(DNS 缓存投毒为例):
- 攻击者利用 DNS 协议的 “无状态” 和 “UDP 传输” 漏洞,向目标 DNS 服务器发送 “伪造的 DNS 响应包”;
- 响应包中包含 “目标域名→恶意 IP” 的记录,且设置 “较长的缓存时间”(比如 86400 秒,即 1 天);
- DNS 服务器收到后,会将该记录存入缓存,后续用户请求该域名时,服务器会直接返回恶意 IP,直到缓存过期。
历史案例:2021 年某运营商 DNS 服务器遭缓存投毒,导致某省数百万用户访问 “百度、抖音” 时跳转到恶意网站,持续近 2 小时才修复 —— 这类攻击的影响范围广、修复难度大,是企业 DNS 安全的重点防御对象。
三、必须警惕:DNS 劫持 99% 是违法行为,踩线必被查
在讲防御前,必须明确一条 “红线”:除合法测试(如企业内部安全评估)外,任何未经授权的 DNS 劫持行为都涉嫌违法,不要抱有 “小打小闹没事” 的侥幸心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 27 条:“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从事非法侵入他人网络、干扰他人网络正常功能、窃取网络数据等危害网络安全的活动;不得提供专门用于从事侵入网络、干扰网络正常功能及防护措施、窃取网络数据等危害网络安全活动的程序、工具;明知他人从事危害网络安全的活动的,不得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
实践中,DNS 劫持可能面临 3 类处罚:
- 行政处罚:罚款(个人最高 10 万元,单位最高 100 万元)、拘留(5-15 日);
- 民事赔偿:如果导致用户或企业财产损失,需承担赔偿责任;
- 刑事责任:若情节严重(如大规模劫持、窃取核心数据、用于诈骗),可能构成 “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面临有期徒刑、拘役等刑罚。
我曾接触过一个案例:某程序员为 “赚外快”,帮非法团伙搭建恶意 DNS 服务器,劫持流量导向赌博网站 —— 最终被警方抓获,判处有期徒刑 2 年,并处以罚金。
四、DNS 劫持防御:用户端 3 招、企业端 5 策,从根源规避风险
针对 DNS 劫持的防御,需要 “用户” 和 “企业” 分别采取措施,前者侧重 “个人设备防护”,后者侧重 “系统级防护”,两者结合才能形成完整的防御体系。
1. 用户端防御:3 个简单可操作的方法
普通用户无需专业技术,只需做好 3 件事,就能规避 90% 的 DNS 劫持风险:
(1)定期检查 hosts 文件和 DNS 配置
- 检查 hosts 文件:Windows 用户打开
C:\Windows\System32\drivers\etc\hosts,Linux/macOS 用户打开/etc/hosts,查看末尾是否有 “陌生的 IP + 域名” 配置(比如非官方的银行、电商域名绑定); - 检查 DNS 配置:电脑 / 手机进入 “网络设置”,查看 DNS 服务器地址是否为 “运营商默认 DNS” 或 “公共可信 DNS”(如 114.114.114.114、8.8.8.8),若出现陌生 IP,立即修改。
(2)使用 “公共可信 DNS” 或 “DNS-over-HTTPS(DoH)”
-
公共 DNS
:将设备的 DNS 服务器改为 “知名公共 DNS”,避免使用不明来源的 DNS,推荐 3 个常用的:
- 114DNS:114.114.114.114、114.114.115.115(国内稳定);
- 谷歌 DNS:8.8.8.8、8.8.4.4(需科学上网,适合境外访问);
- 阿里云 DNS:223.5.5.5、223.6.6.6(国内速度快);
-
DoH:DoH 通过 HTTPS 加密 DNS 请求,防止 DNS 流量被篡改,主流浏览器(Chrome、Edge)都支持开启:进入浏览器 “设置→隐私和安全→安全”,开启 “使用 DNS-over-HTTPS”,并选择可信的 DoH 服务器(如 Cloudflare 的
https://1.1.1.1/dns-query)。
(3)警惕 “弱口令” 和 “钓鱼链接”
- 路由器密码:立即修改路由器默认密码(避免
admin“123456” 等弱口令),并关闭 “远程管理” 功能; - 钓鱼链接:不点击 “免费 WiFi”“积分兑换” 等陌生链接,避免路由器密码、设备权限被窃取。
2. 企业端防御:5 个系统级防护措施
企业面临的 DNS 劫持风险更复杂,需要从 “配置、技术、监控” 多维度防御,核心是 5 个措施:
(1)部署 DNSSEC:给 DNS 解析 “加把锁”
DNSSEC(DNS 安全扩展)通过 “数字签名” 验证 DNS 响应的真实性,防止 DNS 记录被篡改 —— 即使 DNS 服务器被劫持,攻击者也无法伪造有效的签名,用户设备会拒绝错误的解析结果。实施建议:将企业域名的 DNS 解析托管到支持 DNSSEC 的服务商(如阿里云 DNS、腾讯云 DNS),并在域名注册商处开启 DNSSEC 签名。
(2)多 DNS 服务器冗余:避免 “单点故障”
企业不要只使用 1 台 DNS 服务器,应部署 “主 DNS + 备用 DNS + 第三方 DNS” 的冗余架构,比如:
-
主 DNS:企业自建权威 DNS 服务器;
-
备用 DNS:阿里云 DNS;
-
第三方 DNS:114DNS;
这样即使其中 1 台 DNS 被劫持,其他 DNS 仍能提供正常解析,避免业务中断。
(3)监控 DNS 流量:及时发现异常
通过 “DNS 流量分析平台”(如 DNSGuard、Zeek)监控企业内部的 DNS 请求,设置 3 类告警规则:
- 异常解析:某域名突然被解析到陌生 IP(比如 “erp.company.com” 解析到境外 IP);
- 高频请求:某设备短时间内大量请求异常域名(可能是恶意软件发起的 DNS 请求);
- 陌生 DNS 服务器:内网设备使用非企业指定的 DNS 服务器(可能被篡改)。
(4)加固路由器 / 网关:守住 “内网入口”
- 定期更新路由器固件,修复已知漏洞;
- 禁用路由器的 “远程管理” 功能,或限制仅企业内网 IP 可访问管理后台;
- 启用路由器的 “ARP 绑定” 功能,将内网设备的 IP 与 MAC 地址绑定,防止 ARP 欺骗。
(5)员工安全培训:减少 “人为漏洞”
企业员工是 DNS 劫持的 “薄弱环节”(比如点击钓鱼链接导致路由器密码泄露),需定期开展安全培训,重点讲:
- 不使用弱口令,不点击陌生链接;
- 发现 “访问官网跳转到异常页面” 时,立即上报 IT 部门;
- 不在办公网络连接陌生设备(如私人 U 盘、手机热点)。
结语:DNS 劫持不可怕,关键是 “懂风险、会防御”
回顾这几年的安全实战,我发现 DNS 劫持虽然隐蔽,但并非无迹可寻 —— 它的核心是 “篡改 DNS 解析链路”,而防御的核心就是 “验证解析真实性”(如 DNSSEC)、“规避篡改风险”(如可信 DNS、强密码)。
对普通用户来说,不需要深入理解技术原理,只需定期检查 DNS 配置、使用可信 DNS,就能避开大多数风险;对企业来说,要从 “被动防御” 转向 “主动防护”,通过 DNSSEC、流量监控、员工培训,构建完整的防御体系。
最后要强调的是:技术本身没有善恶,DNS 劫持的技术手段也可用于 “合法测试”(如企业内部安全评估),但绝对不能用于 “非法攻击”—— 网络安全的底线是法律,任何踩线行为最终都会付出代价。
希望这篇文章能帮你看清 DNS 劫持的本质,无论是保护个人设备,还是守护企业业务,都能做到 “心中有数、手上有策”。
网络安全学习资源分享:
给大家分享一份全套的网络安全学习资料,给那些想学习 网络安全的小伙伴们一点帮助!
对于从来没有接触过网络安全的同学,我们帮你准备了详细的学习成长路线图。可以说是最科学最系统的学习路线,大家跟着这个大的方向学习准没问题。
因篇幅有限,仅展示部分资料,朋友们如果有需要全套《网络安全入门+进阶学习资源包》,请看下方扫描即可前往获取



DNS劫持:技术原理与防御策略
9738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