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小扎“偷家”后,OpenAI强势反击:连挖4名大将,马斯克也被「误伤」?

图片

整理 | 郑丽媛

出品 | 优快云(ID:优快云news)

投稿或寻求报道 | zhanghy@youkuaiyun.com

过去几周,硅谷上演了一场堪称“AI 军备竞赛版谍战片”的抢人大战。

其中主角,一边是如日中天、掌握着 ChatGPT 的 OpenAI,另一边是疯狂挖角、想要“造出下一代 AGI”的 Meta:前者“被 Meta 偷家”后紧急宣布全员休假一周,后者则豪掷上亿美元组建新实验室,一口气从各大头部 AI 公司挖走了 11 位顶尖研究者。

本周,OpenAI 休假结束,其“被动防守”的局势似乎也在悄然逆转:据外媒《WIRED》报道,OpenAI 正在发起反击,已从 Tesla、xAI 和 Meta 挖来四位顶级工程师,加入其关键的 Scaling(扩展)团队。

「挖角」逆转:OpenAI 重金网罗四大高手

根据《WIRED》报道,以及 OpenAI 联合创始人 Greg Brockman 本周二在内部 Slack 频道发出的通告,最新加入 OpenAI Scaling 团队的四位关键成员包括:

● David Lau:前 Tesla 软件工程副总裁,长期负责自动驾驶与 AI 系统落地;

● Uday Ruddarraju:前 xAI 与 X 的基础设施工程主管,曾主持构建超大规模算力平台;

● Mike Dalton:来自 xAI 的资深基础设施工程师,曾与 Ruddarraju 共事多年;

● Angela Fan:前 Meta AI 研究员,专注于模型训练与算法优化。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 Uday Ruddarraju 和 Mike Dalton。他们二人在 xAI 期间曾主导开发了 Colossus——一套由 20 万张 GPU 构成的超级计算平台,堪称全球最强 AI 基建之一。

另外,David Lau 的加入意味着 OpenAI 获得了一位在传统高强度工程体系中打磨过的“老兵”。他曾在 Tesla 掌管整个软件工程体系,负责自动驾驶系统的核心架构构建与部署。Angela Fan 则可以为 OpenAI 的产品能力注入更多多元视角。

OpenAI 发言人 Hannah Wong 表示:“我们非常欢迎这些顶级人才加入 Scaling 团队。我们的目标是持续构建并整合世界级的基础设施、研究与产品团队,加速推进使命,将 AI 的成果带给全球数亿用户。”

为什么是“Scaling”?基础设施,才是真正的 AI 决胜场

ChatGPT 横空出世后,人们普遍把注意力集中在了它能做什么、回答得有多聪明。但在这些表象背后,真正支撑起它飞跃式成长的,是持续投入的底层基础设施——包括更大的数据集、更强的算力、更高效的训练系统。

OpenAI 的 Scaling 团队正是负责整个后端硬件与软件系统的建设与维护,包括数据中心、训练平台,这些都是模型智能能力提升的主要路径。正因此,“Scaling”团队自诞生起就被寄予厚望,它不是面向用户的产品线,却是 OpenAI 向 AGI 冲刺时最底层、最关键的基石。

这一点在“星际之门(Stargate)”项目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这是 OpenAI 与合作伙伴共同建设的全新 AI 基建中心,计划投资 5000 亿美元,目标是为下一代AI技术(如通用人工智能 AGI)提供算力和数据支持。

正如 UdayRuddarraju 在接受采访时说的那样:“基础设施就是让研究落地成现实的地方,而 OpenAI 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点。尤其是 Stargate,这是一个真正的基础设施级‘登月计划’,完美契合了我对系统级挑战的热爱。”

不仅如此,David Lau 也补充说:“我越来越确信,推动安全、对齐的通用人工智能快速前进,是我接下来职业生涯中最值得投入的事业。”

网友调侃:怎么还把马斯克给“误伤”了?

这次 OpenAI 从 xAI、Tesla、Meta 挖人的行为,令不少人再度感慨 AI 这个领域实在太卷:不仅技术迭代速度快,连挖人反击的速度也相当惊人。

就在上周,Meta CEO 扎克伯格刚刚对外公布其筹备已久的 Meta Superintelligence Labs(MSL)正式成立,从 OpenAI、Anthropic、Google DeepMind 等多家实验室“偷家式”挖来 11 位核心技术人员——其中来自 OpenAI 的有 7 人;本周 OpenAI 就立刻宣布引入了四位重量级新成员,无疑是一记有力反击。

有趣的是,部分网友还调侃道:“本以为 OpenAI 只是跟小扎之间斗气,没想到把马斯克也给误伤了。”

熟悉 OpenAI 发展史的人都知道,马斯克原本是 OpenAI 的联合创始人,但由于路线分歧与管理权之争于 2018 年退出,并在 2024 年正式起诉 OpenAI,指责其偏离了“为全人类造福”的初心,沦为微软资本的附庸。后来,OpenAI 也反诉马斯克,指控其存在恶意干预公司运营、违反合同等行为。

如今,OpenAI 从他名下的多个公司“顺走”人才,更是进一步把双方的矛盾摆上了台面。

参考链接:https://www.wired.com/story/openai-new-hires-scaling/

推荐阅读:

写代码顺手埋了个「彩蛋」!苹果工程师亲述:我差点被“炒”了

“等到Linux 6.17就「分手」!”Linus再被Bcachefs惹怒:公开要求为新特性“开后门”?

曝印度工程师一人兼4份全职,还拿下年薪20万美元Offer:请病假的时候,竟在GitHub上给别家写代码?

📢 AI 产品爆发,但你的痛点解决了吗?

2025 全球产品经理大会

8 月 15–16 日 

北京·威斯汀酒店

互联网大厂、AI 创业公司、ToB/ToC 实战一线的产品人

12 大专题分享,洞察趋势、拆解路径、对话未来。

立即扫码领取大会PPT

抢占 AI 产品下一波红利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介绍了Hystrix这款由Netflix开源的分布式系统延迟和容错处理工具。文章首先解释了Hystrix的作用,即通过断路器、线程隔离、服务降级等功能避免雪崩效应,提高系统的弹性和稳定性。接着深入剖析了Hystrix的核心概念,包括断路器模式、隔离策略(线程池隔离和信号量隔离)、回退机制、请求缓存与合并及监控与指标等。随后,文章探讨了Hystrix的工作原理,特别是命令模式、线程隔离实现、断路器的实现细节以及请求缓存与合并的具体实现。此外,文中还列举了Hystrix在电商、金融等领域的适用场景,并通过一个在线音乐平台的案例展示了Hystrix的实际应用效果。最后,文章介绍了如何从零开始搭建Hystrix项目,包括环境准备、项目搭建步骤、代码实现、测试与验证,以及高级配置与优化技巧,并展望了Hystrix未来的发展方向。 适合人群:具备一定Java编程基础,尤其是对微服务架构有一定了解的研发人员和技术管理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帮助开发者理解和掌握Hystrix的核心功能和工作原理;②指导开发者在实际项目中正确配置和使用Hystrix,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容错能力;③为系统架构师提供参考,以便在设计分布式系统时考虑引入Hystrix来增强系统的健壮性。 其他说明:本文不仅详细讲解了Hystrix的各项功能和技术细节,还提供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和优化建议,使读者能够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获得全面提升。此外,文章还提及了Hystrix与Spring Cloud、Dubbo等框架的集成方法,进一步拓宽了Hystrix的应用范围。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优快云资讯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