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需求计划(1)

博客介绍了能力需求计划(CRP),它将物料需求转换为能力需求。详细阐述了其编制过程,包括输入已下达生产订单、MRP计划订单等数据,通过倒序排产编制工序计划,计算负荷、交货和开工日期,最后按时区累计工作中心负荷,生成负荷报告。

天津大学 周玉清

物料需求计划的对象是物料,物料是具体的、形象的和可见的、能力需求计划(Capacity Requirements Planning,简记为CRP)的对象是能力,能力是抽象的,且随工作效率、人员 出勤率、设备完好率等而变化,能力需求计划把物料需求转换为能力需求,把MRP的计划下达 生产订单和已下达但尚未完工的生产订单所需求的负荷小时,按工厂日历转换为每个工作中 心各时区的能力需求。


能力需求计划的编制过程如下: 1、能力需求计划的输入数据 输入数据包括:已下达的生产订单,MRP计划订单,工艺路线文件,工作中心文件,工厂日 历。

2、编制工作中心负荷报告 (1)编制工序计划 以倒序排产的方法编制工序计划,编制工序计划有三个步骤: ①从订单、工艺路线和工作中心文件得到信息从已下达订单文件得到订货量和交货期 ,例如,部件A订货量是60,交货期是工厂日历第420天。 从工艺路线文件中获得工序、工作中心号、准备时间和加工时间。部件A订单需要在两 个工作中心(1号和2号工作中心)上加工两道工序(工序10和工序20)。从工作中心文件获得排队时间和工作时间

②计算负荷 为了计算每道工序和每个工作中心的负荷,需从工艺路线文件得到单个零件每道工序的 定额工时;从订单文件得到生产数量;用生产数量乘以定额工时;对每道工序加上标准准备时 间。 对部件A计算如下: 工序10加工时间 60 1小时=60小时 工序20加工时间 60 0.5小时=30小时 将准备时间加到加工时间上,就可确定在每个工作中心上每道工序的负荷: 工序10———工作中心1: 60小时+12小时=72小时 工序20———工作中心2: 30小时+6小时=36小时

③计算每道工序的交货日期和开工日期 为了编制计划,可以把平均加工时间和准备时间以天为单位存储在工艺路线文件中。将 每天计划工时乘以工作中心利用率和效率得到每天可用标准工时数,假设一天8小时,利用率 0.85,效率是0.88,计算如下: 8×0.85×0.88=6标准工时/天 于是可算得工序10加工时间为10天,准备时间为2天。工序20加工时间为5天,准备时间 为1天,第420天为工序20的完工日期,减去传送、加工、准备和排队时间得到抵达工作中心 2的日期是第411天。于是,第411天就成为工序10的计划交货日期。重复以上过程计算工序 10的开工日期。如下表所示。

(2)按时区计负荷 当对所有的订单都编制了计划之后,就可以产生所有工作中心的负荷报告。工作中心的 负荷报告显示在一定的时区内计划订单和已下达订单的能力需求。为了按时区累计工作中 心负荷,要对每个工作中心将所有订单所需的全部负荷定额工时加在一起。 例如,在工作中心2由前面的计算可知部件A的订单需要30小时加工时间和6个小时准备 时间,即共36小时负荷。在工作中心1,该订单需要60小时加工时间和12小时准备时间,即共 72小时负荷。 按时区将在工作中心2上加工的全部下达订单和计划订单的准备时间和加工时间加在一 起,最终得到为满足生产计划所需的总设备工时或劳动力工时,图1是工作中心负荷报告的例 子。 在图1中,已下达负荷工时表示由已下达订单产生的负荷。计划负荷工时表示由MRP计划 订单产生的负荷。

总负荷工时为二者之和。 工作中心号 2 工作中心描述 机床 劳动能力 180小时/时区 设备能力 200小时/时区 @@TB12243003.GIF;表4 工作中心能力=180小时。因劳动能力小于设备能力,所以工作中心能力即劳动能力。 能力负荷差异=能力-总负荷 能力利用率(%)=总负荷/能力×100 @@TB12243004.GIF;图1 工作中心负荷报告

来自 “ ITPUB博客 ” ,链接:http://blog.itpub.net/196349/viewspace-371460/,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转载于:http://blog.itpub.net/196349/viewspace-371460/

物料需求计划(简称为MRP)与主生产计划一样属于ERP计划管理体系,它主要解决企业生产中的物料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关系,即无论是对独立需求的物料,还是相关需求的物料,物料需求计划都要解决“需求什么?现有什么?还缺什么?什么时候需要?”等几个问题。它是一个时段优先计划系统,其主要对象是决定制造与采购的净需求计划。它是由主生产计划推动运行的,但反过来,它又是主生产计划的具体化和实现主生产计划的保证计划。     由于物料需求计划是把主生产计划排产的产品分解为各个零部件的生产计划和采购件的采购计划,因此,制订物料需求计划前就必须具备以下的基本数据:第一项数据是主生产计划,它指明在某一计划时间段内应生产出的各种产品和备件,它是物料需求计划制订的一个最重要的数据来源。第二项数据是物料清单(BOM),它指明了物料之间的结构关系,以及每种物料需求的数量,它是物料需求计划系统中最为基础的数据。第三项数据是库存记录,它把每个物料品目的现有库存量和计划接受量的实际状态反映出来。第四项数据是提前期,决定着每种物料何时开工、何时完工。应该说,这四项数据都是至关重要、缺一不可的。缺少其中任何一项或任何一项中的数据不完整,物料需求计划的制订都将是不准确的。因此,在制订物料需求计划之前,这四项数据都必须先完整地建立好,而且保证是绝对可靠的、可执行的数据。     一般来说,物料需求计划的制订是遵照先通过主生产计划导出有关物料的需求量与需求时间,然后,再根据物料的提前期确定投产或订货时间的计算思路。其基本计算步骤如下:1.计算物料的毛需求量。即根据主生产计划、物料清单得到第一层级物料品目的毛需求量,再通过第一层级物料品目计算出下一层级物料品目的毛需求量,依次一直往下展开计算,直到最低层级原材料毛坯或采购件为止。     2.净需求量计算。即根据毛需求量、可用库存量、已分配量等计算出每种物料的净需求量,即净需求量=毛需求量+已分配量-可用库存量-在途量。     3.批量计算。即由相关计划人员对物料生产作出批量策略决定,不管采用何种批量规则或不采用批量规则,净需求量计算后都应该表明有否批量要求。     4.安全库存量、废品率和损耗率等的计算。即由相关计划人员来规划是否要对每个物料的净需求量作这三项计算。     5.下达计划订单。即指通过以上计算后,根据提前期生成计划订单。物料需求计划所生成的计划订单,要通过能力资源平衡确认后,才能开始正式下达计划订单。     6.再一次计算。物料需求计划的再次生成大致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会对库存信息重新计算,同时覆盖原来计算的数据,生成的是全新的物料需求计划;第二种方式则只是在制定、生成物料需求计划的条件发生变化时,才相应地更新物料需求计划有关部分的记录。这两种生成方式都有实际应用的案例,至于选择哪一种要看企业实际的条件和状况。
评论
成就一亿技术人!
拼手气红包6.0元
还能输入1000个字符  | 博主筛选后可见
 
红包 添加红包
表情包 插入表情
 条评论被折叠 查看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