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第一次在csdn上写blog。在我学习了自动装箱和拆箱相关内容之后,我对JVM的运行机制有所好奇,于是想进一步探索Java的内存分配原理。本文给出object.hashCode() 与 System.identityHashCode() 的比较,算是我的见解和在别处学到的东西。在其他文章中,我还形象分析了Integer、String对象在内存中的创建过程。欢迎大家浏览和更正。
概念与比较
标识哈希码(identity hash code)
是java.lang.Object.hashCode()或者java.lang.System.identityHashCode(obj)的返回值,它是一个对象的身份标识(identity label)。在使用时,我们更多使用后者。
?这里给出API文档中的观点:
(1)object.hashCode():

(2)System.identityHashCode(obj):

从上面的概念可以看出identityHashCode是根据Object类hashCode()方法来计算hash值,无论子类是否重写了hashCode()方法。而obj.hashcode()是根据obj的hashcode()方法计算hash值。java生成的hashCode和对象内存地址没什么关系。

本文探讨了Java中object.hashCode()和System.identityHashCode()的区别,指出identityHashCode是对象的身份标识,而hashCode可能根据对象的实现有所不同。尽管两者在某些情况下可能相等,但它们的计算方式和用途不同。object.hashCode()可能被子类重写,而System.identityHashCode()始终基于对象的内存地址。文章还提到了这两个方法在对象去重和性能优化中的应用。
最低0.47元/天 解锁文章
736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