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对世博会的宣传不少,不经意中发现几篇博文,看了几遍后,还是决定转!(先声明:文中的任何观点跟本人无关,只是本人需要一个能记录文章的地方)
1.(转)上海世博能否推出中国价值观?
从欧洲到广州,从广州到澳洲,发现对上海世博会的感觉竟有天壤之别。欧洲是世博会的发源地,历史上一大半的世博会是欧洲城市举办的,可是和他们聊起来,要就是一问三不知,要就是毫无兴趣。问多了,人家反而过来质疑你,世博会不就是一个规模大一点的展览会吗?真不明白你们中国人干吗那么夸张!
回到中国,发现我们也确实夸张了点,对世博会的宣传铺天盖地,你打开电视或者走到任何一个人群不允许集聚的广场,几乎都有上海世博会的倒计时在“滴答、滴答”进行中,弄得你好像置身一个随时会爆炸的定时炸弹的世界之中。
澳洲是除欧洲、北美洲之外少有的举办过世博会的国家之一,1988年的世博会在布里斯班举行。可当我和澳洲人谈起世博会,发现他们一点印象都没有,好不容易找到一两个有点兴趣的,可人家一开口竟然质疑起上海世博会澳洲馆的奢华。说浪费那么多钱搞那个东西干啥,政府是否投入不应该投的钱。后来我才知道,澳洲人也都认为世博会是一个规模大一点的展览。据说有几届世博会澳洲不去参加,因为筹不到足够的钱,可见人家的态度。
连碰了两鼻子灰的我就不能不去研究一下世博会的历史资料了。说是研究世博会,其实是想知道中国为啥把一个西方人渐渐淡忘的博览会能弄成举世瞩目的盛会,现在连世界各地的华人社区也折腾开了。研究一小时后我得出了结论:正在崛起的中国需要世博会,而世博会显然也需要崛起的中国顶一下。可得出了结论后随即出现了新问题,那就是:中国需要世博会干什么?换句话说,我们要利用世博会向世界展示什么?让我们对照以前的世博会展示的“产品”,检视一下我们的“存货”。
首先,万国博览会最早展出的都是各国的科学技术与经济新成果,包括一些影响世界的发明。例如,1855年巴黎世博会上,游客看到一个奇怪的玩意,有人问,“这是啥?”旁边一位憋了很久的哥们跳出来答道:“这是新发明的乐器,叫萨克斯风。是我发明的,我叫阿道夫·萨克斯。”游客听后,捂着嘴巴忍住笑离开了,因为还有很多没有见过的小玩意等他们去参观,无暇停留啊。今天,我们每一个人都听过萨克斯风。
那么,中国能否在上海世博会上展出有创意的发明创造?我想,虽然我们的经济是发展了一些,拉近了同西方国家的距离,但在科学技术发明与文化艺术创新领域,实在是令人汗颜的。我们总不能指着堆积如山的廉价中国产品骄傲地介绍道,先生,这是我们国家生产的耐克鞋,连我们的孩子都能生产呢……或者,我们推出一台可以把地沟油变成国宴上的美味佳肴的机器?又或者我们公布把三聚氰胺加进牛奶后只增加牛奶的营养而不损害孩子肾脏的小配方?
其次,每一个世博会都有一个主题,这个主题要就是代表人类发展的方向,要就是标识着举办国的独特文化与文明。例如,1971年的匈牙利布达佩斯世博会的主题是“狩猎对人与艺术的影响”,1855年的巴黎世博会展示了“农业、工业与艺术”,而上面说到的澳大利亚世博会的主题则是“科技时代的休闲生活”……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说实话,上海世博的这个主题要想给世界一个惊喜,那绝对是打错算盘了。实事求是地说,在过去三十年中国经济发展时期,中国的城市发展突飞猛进,城市的边界以小时计算在向四面八方疯狂拆迁,高楼大厦则是以分针计算在向天空崛起……难怪很多中国人到西方城市旅游,发现那些城市已经停止了生长,几十年如一日,就觉得自己的国家发展最快。他们不知道的是,今天发生在中国的城市扩张,早在几十年前,甚至一百多年前就在西方完成了。而现在,人家已经认识到,要想生活更美好,到乡下和郊区去啦,哪个傻冒还呆在城市里?
再说,那种生活空间挤迫,年轻人不得不蜗居的城市,能够让生活更美好吗?更何况,即便北京和上海等城市确实让一些人生活更美好了,但得不到大项目(如奥运、世博会与亚运会)的其他中国城市,还有广大的农村,生活怎么美好呢?所以,上海世博的主题最多能够引起西方人惊叹:“啊呀,你们竟然能够用那么小的空间养活那么多的人,真了不起啊!”
我们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值得炫耀,也显然无法让北京、上海的“美好城市生活”领导世界新潮流(就是领导,也应该先领导中国中西部包括贫穷落后的青海玉树附近的地区吧),也就是说,历史上历届世博会展示的东西,中国都乏善可陈。那我们用了举国之力举办一个世博会,到底又为啥呢?只是为了卖卖门票,搞成收支平衡,或者赚点钱?但你是否知道,即便收支平衡了,投资的是全国的纳税人与社会公器(所有的媒体),而收入却不会回到纳税人的口袋?
让我们还是从过去世博会推销的另外一种“产品”入手。从第一届大英帝国(1851年)登上历史舞台,要靠万国博览会展示自己的蒸气火车与新型政治之外,后来的世博会几乎都是在有相同理念的西方国家之间转来转去。而世博会炙手可热的年代,也正是西方的价值观在紧密锣鼓形成,并逐渐登上全球舞台的时候。说白了,以展示科技、工业、经济与文化成果为主的世博会,在本质上其实是推销一个国家价值理念最好的平台。而世博会之所以在西方逐渐没落,失去了昔日的好风光,正是因为普世价值已经在西方不再是一个需要推广的东西,而世博会自然也就降格到一个“规模比较大的展览会”的地位。
日本和韩国的例子可以作为反证。上个世纪末,当西方对世博会开始抱可有可无的态度时,韩国和日本却急不可耐地加入进来。而在这之前,所有的世博会几乎都是在欧洲、美洲和澳洲的城市举办的。当韩国和日本逐渐登上西方人主导的世界舞台后,迫不及待地接过了世博会的大旗。而在西方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的世博会,在亚洲的日本和韩国确实起到了向世界推销这两国的作用。但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当日本和韩国成为唯一两个举办世博会的非西方国家的时候,也是这两个国家正式接受了西方普世价值观的年代。
现在,轮到崛起的中国了?虽然我们没有高科技,文化显然也无法引导世界,生活方式就更不用说了,但中国的经济发展举世瞩目,更有传说中的“中国模式”,以及“无与伦比”的制度优势,还有马克思加秦始皇再稍带上孔子的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对于西方国家,这也是上海世博会最大的卖点。当世界各国来到中国的上海,当上海的世博会把中国呈现给世界的时候,也是我们向世界输出中国价值的千载难逢的机会。
最后,问题就归结到一点:我们有自己的价值观吗?如果有,是什么呢?是否得到民众认同?是否拿得出手?
过去三十年,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而能够发展的主要原因就是对外开放了。我们从打开国门引进外资(包括台港澳)开始,到世界上较为先进的生产与生活方式逐渐流传开来,无一不在与世界先进的经济、社会与文化接轨。当我们有了一点实力的时候,我们发挥了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举办了世界上人均收入排名在100位左右的国家连想也不敢想的奥运会,以及接下来的世博会。虽然,“集中力量办大事”背后的逻辑是同时集中了那些贫困人口的力量——他们应得的收入、福利和不该缴纳的税收——办了最大的好事,也办了最大的坏事,但从我自己来说,我真地很支持中国举办奥运会与世博会,这是好事,也是一个进一步开放与学习的机会。
可是,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我们虽然引进了奥运会与世博会,却几乎是掏空了内核地引进了人家的硬件,而对于更重要的软件——奥运精神与世博的意义——却拒之门外。他们大概以为,引进奥运会与世博会也像引进飞机大炮以及可口可乐生产线一样,却忽视了依附于奥运会与世博会的价值观念。奥运会是从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希腊开始的,世博会也一直在西方举行,这两个分别标志着体育与文化的盛会无疑都打上了西方价值的烙印。如果我们中国真有一个折服世界——或者至少能够折服中国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我们完全可以用旧瓶装新酒的方式,借用奥运会与世博会,展示中国人的理念,向世界输出价值,从而赋予奥运会新的精神,赋予世博会新的意义。
但是,我们做到了吗?一场轰轰烈烈的奥运会,弄得西方人都傻眼了。他们第一次发现,原来奥运会可以这样办啊。而且我们的运动健将也获得了金牌第一。可是,才两年不到,你去世界各地问人家,北京奥运会如何?人家最多告诉你,规模宏大,吃得不错……当时我写了一篇《我们要那么多金牌干什么》,现在我还要问,一场弘扬体育精神的奥运会过后,我们孩子的操场上多了一些体育设施没有?我们的教育(包括体育设施)经费增加了多少?我们民众有了更好的健身条件?那些举国体制包养的运动员,夺取的金牌和银牌真地在国际上提高了中国人的地位?还是正好相反,让人家更看不起你?每一块用金钱加起来的金牌背后,又有多少孩子的锻炼器材被减少了?
有人说,中国人办了一场登峰造极的奥运会,西方人都不知道今后怎么办好了。其实,真正“以人为本”的西方国家永远不可能办中国这样的奥运会,人家的运动员照样在到处筹钱训练,很多运动员在平时还要靠打工甚至卖苦力养家活口,但这些国家的国民体育素质,却高出中国何止是GDP的那个差距?这,其实就是在西方流传了上百年的奥运精神的一种:公平竞争只能是公平社会的一部分,体育场上的公平竞争,如果没有社会上每一个孩子对体育资源与教育的平等获得权利做保障,并无多少意义。可这种精神并没有和“奥运会”一起引进到中国。而中国在2008年赋予奥运会的那些中国特色与中国价值观,在风光了几天之后,甚至连北京城都没有出,留下的是世界上最豪华的奥运会,以及世界上最大的一群失去了基本体育资源的孩子……
现在,又轮到世博会了。我不知道当世博会开幕后,大家是否可以在中国馆里找到一种叫“中国价值”的东西,但从成功申请世博到现在,中国特色与价值观念一直在主导着我们。举国体制齐上阵,全国人民办世博,弄得举办过世博的澳洲人和世博会的老家欧洲人都迷糊了,你们这哪里是在办世博会啊?我们玩了一百多年的世博会不是这样玩的啊?现在,听说连议论和批评上海世博会也不行了,真是遗憾,因为以科技与文化创新为主的世博会的最大的意义就包含着否定前人和权威的批评精神与创新精神。你现在连这个也禁止了,到底想把世博会搞成什么样子呢?
我支持中国举办奥运会与世博会,然而,剥离了奥运精神的奥运会,与失去了原有意义的世博会,又没有自己的价值观支撑,顶多是一堆瓜分钱财、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一场具有中国特色、轰轰烈烈的政治宣传运动而已……
2.(转)算笔经济账:世博会能赚钱吗?
看起来,又要打破我自己的规矩,要在短期内连写两篇同一个主题的博文。刚刚写完那篇议论奥运会与世博会缺乏了政治内涵的文章,就遭到几位网友的质疑。一位网友说,世博会搞大一点,投资多点,但大家都喜欢看,最后把钱赚回来,有什么不好?杨先生会算经济账吗?奥运会不是也赚钱了?——这两位网友显然欺负老杨头是“政治动物”,不会算经济账。于是,我对他们说政治,谈文化和价值观的时候,他们却对我说经济。
那好,老杨头今天就给你算一笔经济账!
一,MZD稿费的成本算错了!
从哪里开始?让我稍微扯远一点,从MZD的稿费谈起吧。记得去年新闻说MZD留下了一亿多元的稿费,这钱是除掉了出版作品的各项成本费用后的净收入。网民们开始讨论这笔稿费要不要留给他的后人。我当时稍微提了一点异议,认为这钱应该收归国库另作它用……结果,话音未落,一位网友便理直气壮地打断我:杨先生,你真让我失望,你不是主张保护私人财产、知识产权吗?你不是讲人权,并鼓吹与西方接轨吗?请问,西方领导人哪一个不是靠稿费发一笔横财?克林顿的传记就赚了三千万美金,怎么到了MZD同志,你就换上另外一副标准?你的普世价值到哪里去了?
我出汗,惭愧,无语。MZD著作当时能够以那么低的售价赚了一亿多元人民币,揭示他早就是世界上最能赚钱的“作家”。而毛著印刷的总数大概仅仅次于《圣经》,但《圣经》一般是非卖品。如果按照西方当今的价值标准,这些稿费完全应该归MZD所有,毛新宇同志将会是中国第一个敢公开承认自己是亿万富翁的将军,这确实是与西方接轨……
至今空有作家头衔却一本书都不能出版的老杨头忍不住弱弱地问一句,既然你接轨了,知道怎么分钱和收割红利了,但你知道如何计算成本吗?MZD的著作去掉“成本”后净赚了一亿多人民币?你到底是在怎么计算MZD著作的“成本”呢?
在MZD统治中国的20多年里,举国体制的所有宣传机器都在为他的“作品”做广告,而且独家代理,万马齐喑!在文革期间,更是有几个亿的中国老百姓像猴子一样,每天举着他老人家的“红宝书”跳忠字舞,为他个人一本记录“微博”的小册子作活人宣传……但,这还不是更可怕的,更可怕的是死人也在帮他促销!
问一下你的父母那一辈,有多少中国人仅仅因为弄脏了“毛主席的书”,或者没有透彻理解“毛主席语录”就被抓起来打成反革命?甚至被活活打死的也不在少数。更不用说,MZD在他当政的时候,大大小小的秘书就有超过150人,那些人因为手里握有“MZD思想”的解释权而生杀予夺……
这些成本你算进去了没有?请问,你要接轨的拥有先进文明的世界,有哪一个领导人的著作是靠调动举国体制做宣传广告?又有哪一个最高领导的书是被自己统治下的党、政、军“单位”集体购买的?
瓜分利益的时候你就知道接轨,欺压百姓与搜刮民脂民膏的时候,你就搞特色。你既然说的是“MZD著作的稿费”,怎么能够不把成本算清楚?难道这些不是成本?难道你的稿费收入不应该扣除这部分“成本”,补偿那些活着为你宣传,死着为你广告的同胞?
我想,那些被这些作品害死的同胞,还有被耽误的几代中国人,以及多少年停滞不前的经济,也应该算进那所谓一亿多元的稿费的成本费里吧?我那次没有说完的话是这样的,毛的稿费应该另作它用,分给他统治时期直接或者间接因他的著作而受害的同胞作为补偿,那怕每一个人只能分到一毛钱!
二,给举国体制算笔经济账
不好意思,扯得太远了,那就说点最近的事吧。让我们说一下奥运会吧。正如我说过,我对经济比较迟钝,但问题在于,我的“经济理论”如此浅显,甚至不用任何数据,都可以让你明白我在说什么。让我先问一句:北京奥运会赚钱了没有?
这是一个伪问题,因为,你永远不会知道答案,或者说,你永远不会认为你已经知道了答案。但是,我请求大家相信我们的政府和他们的新闻:奥运会赚钱了,赚了N个亿!
按说,是否赚钱是很容算出来的,投资多少,收入多少,两相对比,盈亏一清二楚。这事太简单了。于是,当我们的某位负责人在电视上瓣指头算了两下,以不可质疑的口气地告诉大家,奥运会不但没有亏,而且赚了N个亿的时候,全国人民都松了一口气。一位网友还发来了一条消息:杨博士,这次你没啥好说的了吧?
老杨头不是没啥好说的,而是无语!且不说,奥运会投资人是全国纳税人,而收入到了哪里至今不清不楚,就说拿全国纳税人的钱,去把各项公共体育设施早就超过全国各大城市平均水平30倍的北京弄得美轮美奂,本身就是一件不可能发生在任何国家的投资!
记得接下来的伦敦奥运会吧?人家伦敦市长犯愁了,因为伦敦这两年的经济不怎么好,北京奥运会又搞得那么牛逼,他担心拿不出那么多钱。中国人看到这条消息就笑了,还是我们北京牛——他们却不知道,北京奥运是拿全国人民的钱!这本身就是奥运会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一次!——在奥运会的历史上,虽然国家都积极介入申办、协调与举办,但绝大部分的经济承担(投资)都来自举办的城市,由他们自己解决,而不是用举国体制调用全国纳税人的钱。例如,悉尼奥运会让悉尼政府至今都在遭受非议(没有能够按计划收回成本),别说全国,连另外的大城市如墨尔本,也都“见死不救”。所以,奥运会历史上才有办奥运不一定赚钱,更多的时候是亏钱的记录。
可是,我们有制度优势,这制度优势就是“举国体制”。这举国体制是政治,是不讲经济的,而当我们的领导想讲经济的时候,却都不提这个“制度优势”背后国人付出的代价。正如MZD著作的成本被讲经济的人忽略了,奥运会的“投资”难道就是你们说的那些?
让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奥运会在其他国家举办的时候,即便是这国家政府一手承办和支持的,但在建造场馆和举办的过程中,几乎都是严格按照经济规律办事。例如,国家没有权力告诉任何一家电视台为奥运会做免费广告,如果奥运会组织者要做广告,都得按照市价给钱。而大家也知道,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在电视台做广告,其昂贵程度,真不亚于建奥运场馆本身。所以,在西方奥运会举办国,你看不到铺天盖地的“宣传”。而有些商业台,甚至从商业利益考虑,故意不在新闻中过多报道奥运消息,免得做了免费广告。这才是符合商业规律的,这样的奥运办下来,才能够让大家看到到底是赚钱还是亏钱。
现在让我们回到举国体制下的奥运会,单单拿电视广告这一项,如果按照经济规律,按照当今国际通用的法则,我们的电视广告费用可能都要多过一个鸟巢的费用。可是,我们举国办奥运啊。有人说,这难道不是优势?我说,看你怎么说,如果这些电视台是商业的,那么,你把所有宣传奥运会的广告和新闻宣传换成某个牌子婴儿尿布堆在奥运场馆,可能也至少赚几十个亿……举国体制是在侵占个人和私人的资产……
又有人说了,你别拿西方那套判断中国。我说,恰恰不是我拿西方那套,是你在把西方人的奥运会拿过来,而且,又用西方人的算计方法,告诉我们,西方人办奥运会不赚钱,而我们办奥运会却赚钱了。先生,你错了,你根本没有搞清楚奥运会的成本。如果你现在在青海地震灾区附近的农村,看看那里的孩子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和条件下,你会意识到,你算计的奥运成本里忽视了最重要的成本……
三,“以人为本”不是把“人”当成可以忽略不计的“成本”
真不好意思说了同大家谈谈世博会是否赚钱这个问题,却从MZD稿费一路扯到奥运会成本。那么,世博会是否能够赚钱呢?有新闻说,世博会的投资是4000亿人民币,超过一年的军费。我想,既然有人要谈经济,那么投入多少不是一个问题,问题是能否赚回来。而能否赚回来,在一个讲政治的国度,却又不是一个问题。因为不久之后,肯定会有领导告诉你,世博会盈利了,耶——!到时,你只有干瞪眼的份,只能佩服人家赚钱能力如此之强。
历史上的世博会有三分之一盈利,三分之一亏钱,三分之一持平。但即便是上海世博投入了天文数字4000亿,也不一定会亏本,但是,有两点值得注意的地方。
第一点,谁投入的4000亿?又是谁收回了成本?收回的收入又去干啥了?千万不要让人感觉全国人民投入办世博,世博的收入和好处又都落在上海了。中国已经有两个可以傲视世界的大城市——北京和上海,又都靠两个国际大事件——奥运会与世博会——弄得锦上添花,但正如温总理所讲,中国不只有北京和上海,还有另外的98%的人口,与北京上海比起来,都很贫困啊。你准备用什么国际事件来让全国人民和北京上海市民一样,享受一把崛起的快感?世界杯,还是世界大战?
第二点,4000亿只不过是有形的投入,而那“举国体制”的无形投入更是无所不在。对照奥运会与MZD著作的真正成本,那些看到我们说政治,他就算经济账的朋友,是时候学会给举国体制算一笔经济账的时候了。西方国家的世博会虽然是由国家承办,但依然是以城市为主体,而这次世博会虽然是在上海举办,却依然是“举国”办世博。而大家应该知道,凡是“举国体制”办的东西,几乎没有亏本的,那是因为,他们忘记计算了,中国普通民众正是他们忽略不计的“成本”。这正如中国这些年的高速发展,正是以破坏环境,与以世界上最缓慢增长的工资这种牺牲底层民众的成本为代价的。
说到这里,有点激动,一旦激动,老杨头就想打住了,否则,就像韩寒那小子说的,图一个良心平安,弄得寝食不安,那就不好玩,也没得玩了。不过,走之前,我想同我的读者通一下气。我看到很多读者在我博客留言说不去看世博的气话,我认为这种思想要不得。毕竟,无论奥运会,还是世博会,都是国际盛会,也是我坚决支持中国举办的。
只是,我们要督促我们的政府,不但要在价值观念上吸收人家的精华,而且还要在经济上学习人家以人为本的做法,不要动不动就“以国为本”,以“大项目为本”。“以人为本”不是把“人”当成可以牺牲、忽略不计的“成本”。我的读者都不去看了,谁和我一起思考与鼓噪呢?再说,既然搞了,而且,你都投资了,甚至你本身也成了“成本”之一,那就更要积极参入,该享受的还得享受啊,该花钱买票去参观的,还得去——
四,世博会到底赚谁的钱?
说到花钱买票看世博,我就又想起了两件挺郁闷的事。不过,以下内容和读者无关,你看到这里可以打住了,你要是不听劝告,继续看下去,弄得自己很生气,弄得后果很严重,老杨头声明,不关我事啊。
我只是借老杨头博客一角,向北京政府,以及上海政府悄悄地、弱弱地探讨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本人的情报信息显示,世博开幕在即,全国公务人员,以及国企的宠儿们,都在积极策划和组织单位干部职工去上海世博会“学习参观”,有些门票和酒店都预订好了。据我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未来六个月里,用公费访问上海,用公费购买门票参观世博会的人民公仆之流的,将会在数百万之间,他们不但是推高上海世博期间房价的主力军(千万别以为是外国人、个体户和小老百姓是哄抬房价的罪魁祸首啊,用自己钱的人没那么傻),也是目前已经确定下来的世博门票的最大消费团体之一……
老杨头忍不住弱弱地叹息一声:你们用公家的钱建造了4000亿的世博会,现在又准备用“公家的钱”去参观访问,今后再告诉我们,你们投资成功,也赚回来了?公仆大爷们,世间怎么就有这么G8便宜的好事,又都被你们撞上了?而小老百姓们只能在你们的纵欲狂欢中,为国家的尊严感到骄傲?
所以,我悄悄的建议温总理,能不能查一下,接下来半年里,你手下的人,有多少会用纳税人的钱去购买世博门票?或者,您老人家提前下个通知吧?
第二个问题,听说上海市政府要给上海市民发“世博大礼包”,里面包括一张免费门票和200元的交通费,这实在让我——以及住在所有西方大城市,特别是那些办过奥运会与世博会的城市民众嫉妒。但老杨头又忍不住弱弱地问一句,这个大礼包算不算世博会的成本?还是世博会的盈利?(世博会好像还没有盈利啊)。也许是因为上海财政财大气粗,投资了4000亿之后,还有剩余,于是干脆慰问一下上海市民?
我想,对于西方相对独立自治(包括财政分开)的城市,上海的做法没有错。但上海好像没有独立,而上海的发展,如果不是有人像当年**在东南沿海“划了一个圈”(富了一大片)一样,把上海指定为优先发展的大城市,给予资金优惠与政策倾斜,估计也和其他上百个中国城市差不多。可现在,占尽天时地利,也拿到了无数政策“红包”的上海,世博还没有开幕,当局就急不可耐的再次分红利了。
老杨头有些郁闷,主要是站在人民政府的角度,毕竟,上海以外的人民群众的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素质也不那么高,他们可能会误会“上海大礼包”,而他们一误会,就不好玩了。他们到时就不会像弱男子老杨头这样弱弱地连声发问,而是高喊:草泥马啊,你们用大家的钱建造了世博会,然后上海人发免费卷,公仆们组织集体游览,弄到最后,只有我们这些小民得花钱买门票,被你们继续赚啊……
这话不关我事,我只是引用素质比较低的小民们有可能会说出的话,至于老杨头,只是来打酱油的……
3.(转)快来吧,快走吧
最近,老是有媒体要关于世博会采访我,我觉得很为难,如果我赞美他吧,估计我良心不安,如果我批评他吧,估计我寝食不安。鉴于世博会将要开幕,我就在博客中集体回答关于世博会和上海的任何问题,以下便是我的态度,以后类似的问题就不要问我了。
1:你觉得世博会会给上海,给中国带来一些什么?你能用什么来比喻一下世博会呢?
答:我觉得不是世博会会给中国带来什么,而是中国会给世博会带来什么。因为本来世博会并不是一个规模如此大的展会,随着信息的流通越来越便捷,世博会正在渐渐式微,是中国将世博会升格了。如果一定要比喻的话,有点像某些在国内非常火的品牌,经过了宣传,你穿在身上觉得牛逼的不行,奢华的不行,出国一打听,原来是二线的。
2:那你如何评价世博会的吉祥物——海宝呢?
答:我认为海宝是一个让人非常头疼的东西,暂且不说海宝的形象如何,但是当时大家看到的海宝都是平面的,这给那些要将海宝立体化的人出了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那就是海宝的背面究竟应该是怎么样的,海宝有没有尾巴,有没有屁股,有没有股沟,这些都是未知的,所以我们看到的在城市中矗立的海宝雕像,正面都是一样的,但是背面你可以发现,有的海宝没有股沟,有的海宝有股沟。但是最近以没有股沟的海宝居多,因为股沟已经宣布离开中国了。
3:世博会的会馆等结束以后就要拆除,你认为这个浪费么?
答:我认为不浪费,当时动迁,我们国家自己建设会馆,帮别的国家建设会馆,杂七杂八政府化了不少钱,这些会馆留在上海也没有用,也不能当成政府办公楼,拆了平整平整,好把这一大块地给卖了做房地产,所以到最后,其实这届世博会既不是政府开的,也不是企业开的,而是房奴和炒房客们开的。
4:那既然如此,为什么政府还要留下几个展馆不做拆除呢?
答:当然不能全拆了,全拆了这块地就不能叫“世博板块”了,到时候就卖不出一个好价钱。
5:有一些人反应世博会期间,外地车辆进上海,需要排队检查,经常拥堵几公里,排队两三个小时,你认为有更好的办法么?
答:这个我也没有办法,因为政府防贼,防恐怖分子,防反动势力和防老百姓这四防是处在同一个安全标准的,虽然我也不好说每辆车每个人都安检到底是在防谁,但是我知道如果我是坏人,我一定不会乖乖的在安检口抱着炸弹等着接受检查的。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边界不像国界线那么严密,很可能相隔的就是一块稻田,有心的话很容易进出,我不认为这样的安检能检查出一些执意要干坏事的人。但也许政府觉得这样显得比较有威慑力,让坏人闻风丧胆,那大家就活该排队吧。
但是无论如何,我都支持更好的安保,只要你政府估算好了得失,我愿意接受任何的安全检查。间接为了世博会,这个城市已经有不少人被工程车辆所害,所以我不希望再有任何人的生命会因此堪忧。
6:你认为世博会会为上海吸引多少的游客?
答:这个我不好说,专程为此而去和顺便到此一游是不一样的。官方说这半年里会有六千万人次来到上海,不过我估计,上海本身就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一个城市,就算没有世博会,在那半年里也会有五千九百万人次因为别的事情来此来到上海吧。反正如果我去国外旅游,这个国家正在举办不举办世博会并不对我的行程产生任何决定性的影响,可能外国人没见过什么世面,都想来看看吧。当然,我身边也有不少朋友是期待世博会的,他们都希望去看看,这些我也非常理解。世博会的场面应该会很大的,因为中国人天生都喜欢赶集,车展都有那么多人看呢。当然,我也非常能理解很多上海人希望世博会早日召开,因为如果有很多外国游客或者外地游客的话,他们可以展示给游客们看,我们上海是多么厉害的一个城市,房价五万一米,停车二十块钱一小时,油价超过一美元一升,看病吃饭坐车买东西什么都贵,生活成本是你们的五倍,工资是你们的五分之一,但我们活下来了,还欢天喜地高高兴兴的迎接五湖四海的游客。他们才是这个城市里最牛逼的展览品。我建议挑选一些市民代表作为艺术品陈列在中国馆里。
7:如何评价上海这个城市。
答:我出生在这里,我始终热爱这里,希望这个城市真正美好,虽然我的老家已经被严重的污染所占领。公正的说,如果你有钱,上海是个好地方,无论是购物,规模,消费,玩乐,上海都不错。从经济上,总体来说,这里是冒险家的乐园,这里是老百姓的地狱。
但是上海是一个没有什么文化的地方。别的国家大都市,你可以说,我们这里有什么建筑,什么酒店,什么大街,什么豪宅,这些上海市的领导也可以自豪的宣布,我们这里也有,但当人家要说,我们这里有什么作家,什么导演,什么艺术家,什么艺术展,什么电影节,上海的领导就没话说了。
8: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状况呢?
答:发展真正的文化就必须放开尺度,放开尺度必然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必然开启民智,这是多么糟糕的一件事情啊。
9:官方一会说转基因食品无害,一会说要严禁在世博园区里出现转基因的食品以免外国人误食,这是一种自己对自己的歧视么?
答:胡说,这明明是一种自信,是对我们中国人虎躯的一种自信,我们天天呼吸着这样的空气喝着这样的水,都是大风大浪里过来的,人家老外喝一口农药就死了,我们要喝三口才死。所以你这种说法是不对的。
来自 “ ITPUB博客 ” ,链接:http://blog.itpub.net/22383020/viewspace-661577/,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转载于:http://blog.itpub.net/22383020/viewspace-661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