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上缓冲区溢出实验

本文详细介绍了在Linux环境下进行缓冲区溢出攻击的步骤,包括关闭ASLR、编写攻击代码、编译、调试、确定地址、设计payload并成功调用目标函数的过程,揭示了栈帧变化和攻击原理。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攻击过程

 

 0.关闭随机地址空间的保护功能


1.编写攻击代码:

 

code 的值为课件上的值,这个值不一定能够使缓冲区溢出后调用到bug函数,因为我们不知道bug函数的代码会被放在哪个地址上。


2.在关闭gcc的栈保护功能下编译代码:

 

3.用gdb进行调试,查看main函数的汇编代码,找到调用copy后的下一指令的位置为0x0804849b

 

 

4.查看bug函数的汇编代码,找到函数开头的地址为:0x08048472

    

 

5.在调用strcpy语句处打上断点,运行程序到该语句前,查看此时esp的地址为:0xbffff0a0.

 

### Linux环境下缓冲区溢出攻击实验 #### 实验目的 通过构建并分析简单的C程序来理解缓冲区溢出的工作机制及其潜在风险。这有助于深入理解安全漏洞原理,评估现有防护措施的有效性。 #### 准备工作 确保实验环境已安装必要的开发工具链(gcc编译器等),并且具备调试能力[gdb]。出于安全性考虑,在虚拟机或隔离环境中开展此类研究是非常重要的[^1]。 #### 创建易受攻击的代码样本 编写一段存在明显缺陷的C语言源码作为目标应用: ```c #include<stdio.h> void vulnerable_function(char *str){ char buffer[64]; strcpy(buffer, str); // 不安全的操作 } int main(int argc,char **argv[]){ vulnerable_function(argv[1]); printf("Done.\n"); return 0; } ``` 上述代码中`vulnerable_function()`函数内的局部变量`buffer[]`被设计成容易遭受溢出的情况。当输入参数长度超过64字节时就会发生覆盖其他内存区域的现象。 #### 构建与运行应用程序 使用命令行编译该文件,并关闭某些现代操作系统默认启用的安全特性以便观察原始行为模式: ```bash $ gcc -fno-stack-protector -z execstack -o vuln_program program.c ``` 这里指定了三个选项用于禁用栈保护、可执行堆栈属性从而允许更直观地展示问题所在[^2]。 #### 利用gdb进行动态分析 加载二进制到GNU Debugger (GDB),设置断点于`strcpy()`调用处,逐步跟踪指令流直至发现异常状况的发生位置。此时可以尝试构造特定格式的数据包触发崩溃事件进而控制EIP寄存器指向恶意shellcode地址完成提权操作模拟过程。 #### 加强防御策略建议 针对以上提到的风险点采取如下改进方案: - 启用Address Space Layout Randomization(ASLR)[^3] - 开启Stack Canaries检测非法写入动作预防意外改写返回地址的可能性。 - 使用Bounds Checking Libraries替代传统标准库中的危险APIs如`sprintf()`, `gets()`等等。 - 对所有外部传入数据实施严格的验证流程杜绝任意长度字符串直接进入内部处理环节的机会。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