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企业信息架构设计:换位思考的一年

如果直接谈“企业架构”,也许很多圈外人会把它扩大化,毕竟对于一个企业的“顶层设计”而言,企业架构主要是组织架构、生产架构,行政架构等,而我们圈里人谈的“企业架构”其实主要指的是“企业信息架构”。

\

作为我国企业信息架构风向标的“金”字头项目,他们在2011年体现最明显的不是云计算、大数据、列存储等技术的引入,关键在于切入点的转变。

\

我们知道,一般信息系统建设都是从以业务需求收集和分析入手、从企业高层的战略目标入手,CIO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业务高层的谈到的一系列“我们要”、“我们决定”、“我们希望”,但在2011年光凭这个切入点似乎不足以成为大型“金”字头项目立项的基础,因为这些指标它无法体现作为大型企业、超大型企业信息系统如何满足“社会关切”的问题。

\

下面看一个简单的例子

\

以往:

\

1、 在人力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借助该系统实现每年多查获100万件食品安全事件,多受理5万件相关案件。

\

2、 系统升级后,每年网站订票数量增加400万、电话订票数量增加200万。

\

现在:

\

1、 在人力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借助该系统将食品安全事件的受理时限从1天缩短为15分钟,通过食品供应链透明化每年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率降低10%。

\

2、 系统升级后,用户单次在线订票成功率提高到60%、五年内提高到80%,电话订票平均处理时间降低到5分钟/呼叫、五年内降低到2.5分钟/呼叫。

\

不知你是否发现两者最大的区别?

\
  • 以往,企业信息架构往往是在自己找需求,然后自己给出技术解答。\
  • 现在对这些大型、超大型企业信息架构的要求变了,目标和需求是来站在服务对象角度发掘的,即为什么投资这些系统,不是承办主体“我们要”怎样,而是因为你能为“服务对象”怎样,权衡投入产出之后再考虑是否建设。\
  • 相应的架构流程有了一些变化(以经典的Zachman框架为例):
    \"\"\

其中,标准流程位于“Zachman Framework Enterprise Architecture”部分,但现在必须外延到“服务对象关切”部分,尽管传统的“上下文”部分本应该包括这些内容,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走样”成“我们要”的情况。架构其他规模、其他类型的企业信息系统时这个思路同样适用。

\

进一步,可以将上述过程与领域设计分析结合,根据分析内容与业务的相对“距离”渐次展开:

\

\"\"

\

以上面的业务关切为例:

\

电话订票平均处理时间降低到5分钟/呼叫、五年内降低到2.5分钟/呼叫

\

先做外部领域的企业架构分析:

\

What:电话订票

\

Why:原因比较明显,谁愿意花费几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订票?

\

How:降低订票手续的繁琐程度,减少等待时间、咨询时间、选票时间

\

Who:乘客、接线员

\

Where:手机、固定电话

\

When:全年服务时间

\

最终需要围绕“电话订票平均处理时间降低到5分钟/呼叫、五年内降低到2.5分钟/呼叫”这个既定的量化目标分析,为了满足这些要求外部应该满足什么条件,相应的对企业内部信息环境要求是什么。

\

 \"\"

\

以5分钟完成电话订票的“关切内容”为例,如果通过分析必须将“等待时间”限制在0-1分钟、“咨询时间”限制在0-1.5分钟,“选票时间”限制在0-4分钟,相当于我们就必须对企业内部各相关应用、数据、网络的架构设计提出明确量化要求,同时对于各关联系统的处理效率、数据OLTP响应时间、网络往复时间提出明确要求,然后这些要求转化为传统的企业架构设计中“战略”、“业务”设计要求时就更具目的性,这个过程就好像常说的“换位思考”。

\

2011年由于项目立项申请方式的转变,一些“金”字头的企业信息系统架构开始走“先换位思考,再设计企业信息架构”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积极意义如下:

\
  • 首先,提高企业信息架构的目的性,明确投入/产出关系\
  • 其次,通过增加“外部领域分析”过程,可以对用户的期望和需求做先手布局,以往我们总是说“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客户的需求千差万别、随时变化”,但现在我们应该反过来考虑,是不是我们最初没有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这些问题,而是“一厢情愿”的“自说自话”出一些所谓的企业信息架构“战略”、“业务需求”\
  • 接着,尽管用户关切的内容可能会用“更快”、“更方便”这些模糊的表述,但通过“外部领域分析”,我们可以将这些关切标准量化并分阶段实现,通过量化指标推动企业信息架构建设工作\

不过,空谈“换位思考”比较容易,但做到很难,实践中较为现实的方式除了直接面向用户进行调研外,考察服务对象的“对口系统”也是不错的方式,以往我们常说团队需要沟通,其实具有互联关系的内、外部企业信息架构之间又何尝不是呢?

\
\
内容概要:本文深入探讨了Kotlin语言在函数式编程和跨平台开发方面的特性和优势,结合详细的代码案例,展示了Kotlin的核心技巧和应用场景。文章首先介绍了高阶函数和Lambda表达式的使用,解释了它们如何简化集合操作和回调函数处理。接着,详细讲解了Kotlin Multiplatform(KMP)的实现方式,包括共享模块的创建和平台特定模块的配置,展示了如何通过共享业务逻辑代码提高开发效率。最后,文章总结了Kotlin在Android开发、跨平台移动开发、后端开发和Web开发中的应用场景,并展望了其未来发展趋势,指出Kotlin将继续在函数式编程和跨平台开发领域不断完善和发展。; 适合人群:对函数式编程和跨平台开发感兴趣的开发者,尤其是有一定编程基础的Kotlin初学者和中级开发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理解Kotlin中高阶函数和Lambda表达式的使用方法及其在实际开发中的应用场景;②掌握Kotlin Multiplatform的实现方式,能够在多个平台上共享业务逻辑代码,提高开发效率;③了解Kotlin在不同开发领域的应用场景,为选择合适的技术栈提供参考。; 其他说明:本文不仅提供了理论知识,还结合了大量代码案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实践Kotlin的函数式编程特性和跨平台开发能力。建议读者在学习过程中动手实践代码案例,以加深理解和掌握。
内容概要:本文深入探讨了利用历史速度命令(HVC)增强仿射编队机动控制性能的方法。论文提出了HVC在仿射编队控制中的潜在价值,通过全面评估HVC对系统的影响,提出了易于测试的稳定性条件,并给出了延迟参数与跟踪误差关系的显式不等式。研究为两轮差动机器人(TWDRs)群提供了系统的协调编队机动控制方案,并通过9台TWDRs的仿真和实验验证了稳定性和综合性能改进。此外,文中还提供了详细的Python代码实现,涵盖仿射编队控制类、HVC增强、稳定性条件检查以及仿真实验。代码不仅实现了论文的核心思想,还扩展了邻居历史信息利用、动态拓扑优化和自适应控制等性能提升策略,更全面地反映了群体智能协作和性能优化思想。 适用人群:具备一定编程基础,对群体智能、机器人编队控制、时滞系统稳定性分析感兴趣的科研人员和工程师。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理解HVC在仿射编队控制中的应用及其对系统性能的提升;②掌握仿射编队控制的具体实现方法,包括控制器设计、稳定性分析和仿真实验;③学习如何通过引入历史信息(如HVC)来优化群体智能系统的性能;④探索中性型时滞系统的稳定性条件及其在实际系统中的应用。 其他说明:此资源不仅提供了理论分析,还包括完整的Python代码实现,帮助读者从理论到实践全面掌握仿射编队控制技术。代码结构清晰,涵盖了从初始化配置、控制律设计到性能评估的各个环节,并提供了丰富的可视化工具,便于理解和分析系统性能。通过阅读和实践,读者可以深入了解HVC增强仿射编队控制的工作原理及其实际应用效果。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