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规划参考

Q: 在PeopleSoft行业的经历,在IBM的职涯历史。
A: 我是2001年开始在PWC(普华永道)管理咨询做HCM(人力资本管理)咨询和实施方面的工作,就是这样开始了PeopleSoft的职业生涯的;后来投入到PGS(PeopleSoft Global Service)专门做HCM这块。
 IBM收购PWC后一段时间,我离开了PWC管理咨询,直到2007年再次回到IBM公司,算起来在IBM时间不长,加起来不多,差不多8年时间吧。
 我个人并不认为,一个顾问在一个行业经历的时间越长,一定就是个优势。这个行业可能在某些方面是靠积累、靠沉淀,但并不是说一个顾问在这个行业时间越长、经历越丰富就成为一个优势,或者说能力就更强,你知道这个行业产品在不断更新换代,管理理念也是在不断变化的。
 我是觉得,后进者这里也是有些优势,比如说后来的人就没有一些先天性的包袱,发展潜力会更好一点。举个例子,PeopleSoft最早从7.x到8.x,是有一个大的架构变化,经历了从C/S结构到B/S结构的一个变化,如果那个时候一个顾问没有一些准备,没有一些转变观念的话,那迈过这个坎也是蛮难的。所以我是觉得,后来的人没有一些观念的束缚,更容易放开手脚。其实对我们的顾问来说,资历、年限呀并不意味着什么;如果你作为一个新来的人,把握住面前的一些机会的话,也是可以“活得很精彩”,在业界被认可的。比如说接下来的SaaS模式啊、Fusion啊,那各位可以想想怎么把之前的一些东西利用起来,把自己之前的一些功力转移一下再重新开始。那对一些在这个行业时间比较长的顾问,一定要考虑如何转变,不能墨守成规;对于新人来说,如何把握这些新的机会,去脱颖而出。很多方面,资历老并不具备很多优势,倒是做起事情、学习起来可能会背上一些历史包袱,会成为大家往前进的一个阻力。
 所以大家一定要学习,快速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知道如何在项目中去提高自己,怎么进行转变。
Q: 能否介绍下China GBS PeopleSoft team的历史、组成、工作地区范围,在IBM Global PeopleSoft team中的定位和发展方向?
A: 我们知道PeopleSoft是从1987年开始的,从那时起IBM GBS(其中前身为PWC的部分)就开始和PeopleSoft有全方位的合作,我记得很多方面包括研发上面都有合作。后来甚至在Solution Center把一些IBM硬件都放在实验室里面,来研究如何让PeopleSoft这个软件在IBM的硬件上更好的发挥作用。所以从PeopleSoft创建开始,IBM就展开了和PeopleSoft的全方面合作。包括当时PWC管理咨询的一些顾问,甚至都会在PeopleSoft公司那边去工作,一起研发啊、一起将一些很好的理念进行结合啊。当然PeopleSoft被Oracle收购后,这个合作更加是全方位的了。
 IBM GBS是一个全球整合的组织,只要IBM有业务的地方,PeopleSoft team都是存在的。相对来说,在PeopleSoft的创始地北美,PeopleSoft顾问、客户都是比较多,质量也比较高。PeopleSoft进入中国市场则是在2000年左右了,这个过程是慢慢的、潜隐默化的,PeopleSoft正式进入中国差不多是在2002年,有了中国Office,现在中国的客户是越来越多了,所以整个GCG的PeopleSoft的人员增长还是比较快的,整个中国在HR领域的发展是很快的。
 从Global上说,GCG PeopleSoft团队更多专注于GCG的业务了,但很多时候我们会关注到Global的案例,在engagement和delivery的时候借鉴这些好的案例。从这一点来说,全球来看,PeopleSoft的发展也是非常好的。
 从发展方向来看,目前云计算SaaS模式,包括移动应用方面都是未来方向。那怎么去把握这两个趋势,对厂商也好,对实施商也好,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个人建议,我们大家不要就PeopleSoft说PeopleSoft,很多事情是在发展的,PeopleSoft只是一个名词,将来大家会去做Fusion或者其他一些产品,都是对我们的能力的一个积累,我希望大家去淡化这种产品的概念,因为产品是不断更新变化的,我们要积累和掌握这个领域的知识体系,只有这样,我们对Fusion这些接受起来才能感觉都是一样的。大家不要就是认为自己只把PeopleSoft掌握成怎么样,而是比如可以eBS顾问来做PeopleSoft,反过来PeopleSoft可以作eBS啊,包括未来的Fusion啊,大家要建立一些cross feel,这个对个人的未来发展也是非常重用的。
Q: IBM PeopleSoft team在中国大陆的市场地位、近期目标、中长期目标。
A: 最早从PWC那时候开始,我们在整个PeopleSoft,包括HR、财务啊等等我们一直都在做,IBM  PeopleSoft一直处于一个leading的位置。
 早期时候,我记得竞争对手还是比较少的,但是随着中国市场HR业务需求的快速发展也越来越多了。像很多年前的时候,HR管理咨询的机会还非常少,eHR系统实施也非常少,我记得在2002年、2003年的时候,一年有两、三个客户就非常不错了。那现在这个增长量是非常大的,但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客户在实施HCM系统时预算往往不多;但是由于整个市场量还是蛮大的,所以做HR实施的公司是越来越多,但是单个客户预算有限,所以现在出现了一些市场竞争里面,价格成了决定性因素。那IBM在这个方面就不是很有利,我们最怕的就是价格的恶性竞争。
 近期目标来说,一方面我们是要保持IBM在这方面的leading position这么一个位置;另一方面,我们要两条腿走路,一是如何更多的engage一些更优质的客户,另外就是站在交付的角度来说,如何做好delivery,这个是更重要的。比如现在市场,有这么多的竞争对手往往把价格“玩”到极致,那我们不和他们打价格战,如何保证一个高质量的交付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一个好的交付会带来新的客户、新的机会,包括一些老的客户会继续维持合作关系等等;相反的,不好的交付,可能对我们的竞争对手来说,一次做烂、两次做烂他们都不怕,但是对IBM来说,客户会觉得IBM怎么能够做烂呢,不好的交付对我们的杀伤是非常大的。在一个好的交付中,我们一方面要帮助客户实现Value,另一方面,要提升顾问的能力,让顾问本身也得到一个成长,并在在整个交付过程中,提炼出好的解决方案,这个方案既指技术上的,也是指管理上、业务上的方案。
 中长期目标来说,eHR包括PeopleSoft也好、eBS也好,我们的客户也在成长,有时我甚至发现客户比我们顾问的成长更快;现在我们接手一个项目跟10多年前比,来自于客户的挑战是越来越大,客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客户要的并不只是说我们用一个纯粹的系统解决方案来帮他们实现,他们在整个咨询过程中还希望我们帮他们引入一些好的eHR管理体系。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去变化、去转型,这涉及到我们整个业务实践的变化,还有我们整个人员能力的提升。HR信息化,除了我们要能够实施一个系统,还要考虑如何承接一些更“前面”的东西,给客户提供一个更好的端到端的咨询服务;这个链条走正的话,我们的中长期目标才有可能实现,不仅仅是交付,而是要带给客户更多的价值,让客户感觉到IBM的系统实施给他们带来的价值的提升,并不只是纯粹系统意义上的。只有到那个时候,才能消除其他对手的竞争,我们唯一的对手就是自己,要不断加强我们这方面的能力。
 我们更多的时候还是站在一个信息化的角度,不是一个纯粹的管理咨询;这个需要我们更好的往“前面”延伸一下、拓展一下,对我们顾问自身和对客户都是有好处的。我并不是要求大家像管理咨询一样思维,但更多的时候比如需求访谈时、蓝图设计时、流程优化时,要把握好方向,知道怎么去提升,这些都需要我们的顾问向“前面”拓展一些能力。我们 往往知道了解用户需求,知道如何将这些需求固化,但往往缺失了中间一个优化提炼的过程。我是希望大家能够有这样一种能力,这样前期和用户谈的时候,才能都站在一个业务管理的角度上讨论,而不是你说你的系统、他说他的业务,产生一些不和谐、不匹配的状况。如果有这么一个意识,能够坚持下来,这个对我们的项目实施、保持长期的客户关系都是非常有好处的,长期下来才能成为我们一个真正的优势。
 这样的话,其实在未来,产品真的不重要,这就是如何跳出产品来把握,但在真正实施的时候,还是要跳进去;两方面结合的话,才能取得真正的优势。总而言之,站在信息化的角度上,向前端延伸一些。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PeopleSoft、eBS、包括Fusion的市场慢慢成熟以后,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客户的需要和实践,做PeopleSoft、eBS、Fusion都是可以的,选择什么产品实施都能水到渠成。
Q: 今后1-3年的主要工作方向;市场动向如何,我们的策略如何?
A: 我分HCM,Campus,AMS,Implementation这几个领域来说好了。
 HCM:整个趋势是向好的,每年30%的增长都是有的,这个是和5、6年前完全不一样的,现在机会要多得多。但这里面有两个方向要把握一下:一个是mobilization(移动计算应用),现在移动设备是越来越多了,改变着生活的很多方面,整个HR应用也是一样。现在Oracle在HR领域也在研究mobile方面的应用,这个大家也要把握一下;另一个方面就是SaaS的模式,其实现在Oracle遇到了一个非常强劲的对手—WorkDay,WorkDay是目前在HR界SaaS模式下市场份额最大的。WorkDay的整个发展历史是非常短的,但它特别强调一个厚积薄发,它整个产品的研发包括整个市场知名度 、占有率一下就提上来了。HR用户比较强调更低的成本、更好的服务,Oracle的Fusion也是两种模式(SaaS模式和目前的传统模式)的部署都是支持的,大家也是要多关注这个。
 Campus:Campus在产品领域,PeopleSoft是没有竞争者的,只是在中小规模的学校可能有一些小公司产品的挑战,大型学校比如高校,这方面是没有PeopleSoft的竞争者的。像Oracle在Campus上也不会像HR这样比较迅速的发布大的版本。从业务需求上看,国外这方面要走得靠前一点,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对校园的信息化建设,国内还有一段时间发展,Campus才能起来。那我们自己呢, 要积极的准备,把现有的客户服务好,去带动那些观望的高校客户,做好现有的客户,去形成一些周边效应,来自己主导这个市场。从高校来说,很多软件都是孤立的、离散的,还没有大面积的实施ERP,我们要去主导,市场空间很大。从另一方面,高校的信息化 有这么一个趋势,Campus做好以后,后续还会有HR、财务方面的管理需求,我们需要在Campus、HR、Finance这些方面靠一些实例把它给打通,这是我们针对Campus方面的一个策略。第三,IBM在Campus上,国内是没有什么实施方面的竞争对手的,只有一些小的Local公司的产品可能在小规模应用上有一些竞争而已,比如几万块的系统,所以我们的引领作用是很重要的。
 AMS:很多客户在实施完后,没有一个自己强大的团队做运营的,那IBM就要想法签订一个长期的合同,确保服务好这些动态的管理需求,在运维中发现新的机遇了。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
 Implementation:从实施上来说,像我刚才讲到的,客户的要求是越来越高,顾问团队就更需要练好内功,我们不仅仅是搭个系统,做个实施、搞搞培训就完了的,客户对我们的要求越来越高了。我们有的客户赢下来都是不讲产品的,不讲产品能赢下来,反而讲产品倒赢不下来,重要的还是我们的解决方案怎么去帮助客户提升价值,而不是产品本身了。从Action来说,除了按常规的这个发展方式外,我们在“前端”还是会引进一些这类人才,通过引进这些人才,对我们这些原来的人员通过一些培训、通过项目啊,提高这些“前端”能力。
Q: 对GDC工作的评价,未来合作模式建议和期望。
A: 从我个人来说,是非常感谢建国、勇军,包括我们很多GD的顾问在这么多项目上和GBS一起,One team的面向客户去交付、实施,我对此是一个非常积极的评价。未来合作模式,大家不要分GBS、GD,在客户交付现场,我们都是一个团队,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用一致的、统一的方法论、实施体系、“One Team”的工作,没有说你是GBS、我是GD啊,我们很多顾问不管来自那一方,都可以做得很好,能让用户buy in。
 至于说期望,我是觉得未来,我们能够更多的培养、带动一批顾问能够带项目啊、在项目里独挡一面、作为Team Leader、PM独立的工作。我希望这样的人越多越好。
Q: 对转型Fusion的考虑,是否有计划何时、如何向Fusion转型,在这个过程中对GD的期望和要求。
A: 我们现在对Fusion这块已经有意识的在准备了,我们也非常关注IBM Global对Fusion这块在做什么。Fusion包括很多,有HR、CRM、Fin、Supply Chain等等;但是Fusion要做的话,肯定是HR首当其冲的,这个在Oracle整个客户群里、整个趋势里,都是提了这么一笔的。HR最先行,其次是CRM,所以对我们这些做HR的顾问,大家平常必须有意识的要去考虑了,当然这个并不是说我们马上就有Fusion项目,这里面是需要有一个市场培育期的,要有一个市场基础,当然国内市场上是有一些个别客户关注到Fusion的,客户是否最终会选择Fusion,我们也是要拭目以待。我们也要看厂商在这方面的一个动向,包括厂商竞争对手像WorkDay在这方面的动向,包括IBM收购的一个HR软件的动向,几方面结合来考虑。如果真的要做这个转型的话,大家要适当的做些准备,对于Tech的人来说,如果技术底子比较好的话,向Fusion转型应该不会是个麻烦事,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一定要大胆的把自己的一些类似于包袱的东西扔掉,Fusion的技术里面,和PeopleTools、PeopleCode还有些不一样的,比如说它更多对顾问的Java能力提出了些更高的要求,我们的顾问能不能在这方面有意识的去培养一些,包括SOA、Web Center、BPM啊等等都可以适当的去了解一下。对Func顾问来说,我们还是要站在业务的角度去想,人力资源应该怎么样去管理,比如Fusion里面人才的管理做得比其他的都好;另外一方面,对PeopleSoft、eBS产品一些新的功能,大家要去快速的接触,甚至在整个项目里去试用,因为最新的功能在某些方面就是Fusion的一些借鉴,大家去做了这些新的功能,本身就成了做Fusion的Value。等什么是时候市场有了机会,我们就立即转型,而不是说还比如给三个月培训啊什么的,这不能给到的,应该就是马上去做了。
Q: 很多GD的PeopleSoft team member对自身的职涯发展存在疑惑,不知道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实现目标的节奏(比如Tech转Func,如何成为专家),您对此有何建议?
A: 1、对我们很多GDC同事对发展生涯的疑惑,我个人的一个建议:我们在做实施的时候, 顾问往往围绕这个产品来如何如何,其实我们有没有站在一个人力资源的管理者去看,或者说从这个角度来看看产品是不是蕴含了一些最佳实践,要从业务的角度出发,看看我们这个HR应该是怎样做的,再去看这个产品本身。大家可能会担心产品更新换代后,自己能不能适应啊,其实只要把握了这个业务本身的一个主线,产品本身就没有那么重要了。当然,实施的时候还是要深入进去的,我的意思我们要会跳出产品本身看业务,然后才能深入到产品本身做实施。有了这个方法,就能保持知识架构、思维方式,就不怕产品更新换代了。比如产品推出了一些新的功能,我们有些顾问比较抵触,这是不好的,要学会引进新的功能,而不是总是在吃老本,这个总有一天会吃完的。大家要在每一个项目中都有所创新,要更加积极主动一些。
 2、从整个大环境来看,HR、Campus整个市场是积极向上的,对我们做HR、Campus的顾问来说,时机是很好的,大家也不要说一定去界定,我一定要从Tech向Func转型,好像这个是更高一个层次,我个人觉得倒不是这样。
 不管你是走Tech路线也好,走Func路线也好,我们允许大家多方面的发展,比如技术的去了解一些功能、功能的去了解一些技术,因为这毕竟是一个软件产品,大家两面去取长补短,对大家是有好处的。另一方面,在做这么一个转变的过程中,大家还是要在某一块、在vertical的一个领域做好提升,不然我们会在转变时做得不伦不类,变得技术也不精通,业务也不精通了。我倒是建议大家在转变中,要把自己的一个底线守住,很多时候要立足一方面做深,再向横向的去拓展一下,接下来的转变可能才是一个水到渠成。另外一个方面,我们的顾问有些是更多的做一些国内项目,有些是更多的做一些WorldWide的项目;现在很多中国企业,都是在走向国际化、全球化,现在倒是我们的一个优势,本地化和全球化的项目都做一做,这些知识的一个结合会在比如说做一个本地企业全球化时,你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全球化、国际化是一个趋势,将来这个本地、WorldWide的区分肯定不是这么细了,我们要做好准备,真的出现这种情况后,我们的转变就是水到渠成的。不要刻意的为转变而转变,这个没必要。
 追问:GD很多tech的同事,做了两三年PeopleSoft后,觉得好像这个技术掌握的差不多了,不知接下来该怎么走了。
 答:首先要有激情和兴趣,很多业务问题是技术驱动来解决的,要想想怎么提炼技术来更好的为业务服务,而不是说拿到一个tech spec,我就照着去开发就完了,而是说你对某个方面有兴趣的话,能不能开拓性的去思考,更好的为业务服务,比如让我的技术解决方案能更加实用,更有业务价值。之前谈到的mobilization的问题,如果现在把这个问题扔出来,技术顾问未必就能说我能够做,这个不是说觉得自己PeopleSoft的技术掌握得多好,而是说有没有一个开拓性的思维和感觉。几年之前,全球的CEO把技术放在一个很重要但不是第一的位置上,你再看2012年全球CEO调研,技术就成为了第一;很多时候,一个技术的合理应用可能带来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技术不是说根据一个tech spec来做coding这个事情,而是要有创新、有研究精神。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