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98~2003年通货紧缩
通货就是流通中的货币,通货膨胀与紧缩取决于货币供应量(根本上在于发行量)和经济规模,当货币供应增加幅度大于经济规模增长时,就会发生通货膨胀,反之则是通货紧缩。
但是中国在1998~2003年间,每年基础货币的增加幅度(发行货币)不曾低于过20%;而经济增长不过8%~9%。本该是出现通货膨胀才对,结果却是通货紧缩了。
原因其实很简单,当时的ZF实际采取了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信贷政策和财政政策。
虽然存款准备金率有所降低(6%),但因为邮政储蓄8000亿储蓄只存不贷。因为城乡存款余额2001年是近15万亿,邮储这一项至少相当于存款准备金率提高5%~6%!即实际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2%~13%,相当于88年后98年之前经济过热时的水平。
此外,由于采取行政干预的方式限制银行信贷,银行的实际存贷差极大。最有力的证据是,2003年初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曾达到7.9%。也就是说,银行的实际存款准备金率达到20%!
在较低的名义存款准备金下,实际却在执行严格的紧缩性政策,出现通货紧缩也就不奇怪了。
至此,我们明白了一点,当年的通货紧缩是人为的。至于为什么这么做,我们不必去揣测主政者的想法,我们要关注的是人为的通货紧缩对国家和我们普通百姓的利弊得失。
很多人现在怀念“朱时代”,因为当时物价比较稳定。通货紧缩吗,物价不稳定才怪。可这真的对百姓有利么?因为通货紧缩同时意味着职工工资“稳定”(不增长)、存款低利率、企业低利润……
百姓支出较少的情况下,收入也较少。由于中国百姓历来有储蓄的习惯,收入大多多于支出,因而通货紧缩之下实际是损失大于收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