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 demo
上个 demo 看一下,这段代码会输出当前时间,类似 2017-09-20 22:05:58:
package main
import (
"time"
)
func main() {
println(time.Now().Format("2006-01-02 15:04:05"))
}
奇怪的格式化
Go 语言中的时间格式化不同于之前的其它语言,比如 python 或者 php 中使用形如 “%Y-%m-%d %H:%M:%S” 的参数来格式化时间,而 go 选择了另一种格式,”2006-01-02 15:04:05”。
Python 中该参数叫做 format,在 go 中叫做 layout。这个 layout 参数是使用了一个固定时间来做模板。好处是更清晰直观,坏处是反直觉,刚开始使用需要记忆。
有人说这个时间代表了 go 语言的某个重要时刻,我觉得不对,后面的 01-02 15:04:05 看起来更像是有意为之,为了让解析更顺利。
源码实现
那 time 包是怎么实现的呢?
在 layout 中,每个可单独显示的单位叫做 chunk,实现的关键就在解析 layout 的各个 chunk 上。知道了当前这个 chunk 是年还是月,把相应的字符串拼接一下就可以了。
为了区分各个 chunk,time 包在 time/format.go 中专门定义了一批常量:
const (
_ = iota
stdLongMonth = iota + stdNeedDate // "January"
stdMonth // "Jan"
stdNumMonth // "1"
stdZeroMonth // "01"
stdLongWeekDay // "Monday"
stdWeekDay // "Mon"
stdDay // "2"
stdUnderDay // "_2"
stdZeroDay // "02"
stdHour = iota + stdNeedClock // "15"
stdHour12 // "3"
stdZeroHour12 // "03"
stdMinute // "4"
stdZeroMinute // "04"
stdSecond // "5"
stdZeroSecond // "05"
stdLongYear = iota + stdNeedDate // "2006"
stdYear // "06"
// ...
)
其实从这个常量定义我们就可以看出,用来格式化的时间模板是有意为之。它在尽力尝试着让所有的 chunk 都可以区分开。
解析的关键函数是 time/format.go 中的 nextStdChunk():
func nextStdChunk(layout string) (prefix string, std int, suffix string) {
for i := 0; i < len(layout); i++ {
switch c := int(layout[i]); c {
case 'J': // January, Jan
if len(layout) >= i+3 && layout[i:i+3] == "Jan" {
if len(layout) >= i+7 && layout[i:i+7] == "January" {
return layout[0:i], stdLongMonth, layout[i+7:]
}
if !startsWithLowerCase(layout[i+3:]) {
return layout[0:i], stdMonth, layout[i+3:]
}
}
// ...
}
}
可以看出,实际上它就是对我们的 layout 进行了判断,然后根据规则返回相应的 chunk 类型及其它信息。
格式化的过程即是不段取 chunk 类型,根据 chunk 类型和时间生成格式化字符串的过程了,这里就不缀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