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O系统设计师之路--分析模型系列(2)--怎样做分析模型 [从老博客搬家至此]

 

上一篇笔者阐述了什么是分析模型,我们为什么要使用分析模型,分析模型能给我们带来什么。这一篇来讨论怎么做分析模型。

开篇之前先说点题外话。笔者不厌其烦地一次次提到需求的可追溯性,是因为软件工程比UML更重要更本质。笔者自己在学习UML过程中,曾经也非常迷惑而不得要领,这么多UML元素,每个都有其特定的含义,RUP中定义了更多更复杂的流程,模板,工具...虽然读了很多资料,却始终感觉UML信息太过于分散,不能很好的把UML应用到实际的项目中去。直到有一天突然转变了思维,不是从UML的定义中去思考如何做软件,而是站在软件工程的角度,去UML中找寻需要的工具。正是这一转变使我对UML的认识茅塞顿开。我想,初始学习UML的人可能也会经历跟我同样的困惑,在这里我愿意把我的领悟与大家分享。对软件项目来说,OO也好,面向过程也好,UML也好,UC矩阵也好,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软件项目真正的灵魂是软件工程。软件工程的需要才是这些工具诞生的原因。因此我建议阅读我文章的朋友们,在讨论如何应用UML之前,应当先系统学习软件工程。只有掌握了软件工程,你才会知道为什么要有用例,为什么要有分析模型。站在软件工程的立场,那些孤独的UML图符才会变得有生命力,你随时都会知道需要用什么样的UML图符来表达软件的观点。UML也不再面目可憎,它们是一群有着强大能力的精灵,帮助你在复杂的软件工程道路上搭起一座座通向光明目标的桥梁。

虽然是不厌其烦,还是要再次提醒,注意需求的过追溯性,这是软件工程的需要。这一篇我们要讨论的话题里,仍然逃不开这条主线的牵引,你会发现这一篇里产生的任何一个成果都与之前的工作息息相关。如何做分析模型?在UML里,RUP里没有明确的答案,我从软件工程中找到了答案,正如上一篇所说,析模型是采用分析类,在系统架构和框架的约束下,来实现用例场景的产物。用例场景是什么?是用户需求的模拟,实现用例场景,就是实现需求。为了达到需求可追溯的目的,分析模型需要以下这些输入(还是采用用例分析系列文章中的例子):

  • 用例场景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