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胖初学Web开发, 遇到了一个古怪的东西:

这个User Agent字符串之所以这么古怪, 要从20多年前的Mosaic说起。
1993年,在伊利诺伊大学的国家超级计算中心(NCSA),第一个支持图片的浏览器Mosaic诞生了!

不久,开发Mosaic的骨干Marc Andreessen前往硅谷,开始创业, 开发了一个叫Mozilla的浏览器

伊利诺伊大学和NCSA对Marc Andreessen的所作所为很不高兴, 于是Mozilla被改名为Netscape。

可以看出,无论是Mosaic还是Netscape,它们的User Agent还是很清爽的。

不同的浏览器有不同的能力,于是在服务器端发展出了User Agent 嗅探技术。

Netscape风靡网络,这让当年的软件霸主微软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 微软推出了自己的浏览器Internet Explorer,希望成为Netscape Killer。

IE等不及了, 它决定假装自己就是Mozilla !

IE的欺骗成功了 !

微软通过在Windows上捆绑IE, 迅速把Netscape 击败。

正面战场搞不过微软, Netscape决定另辟蹊径:开源
新的Mozilla 诞生了,与此同时,它还拥有了一个叫做Gecko的渲染引擎

然后Mozilla变成了Firefox 。

Gecko这个渲染引擎很厉害,很多浏览器开始使用它。

Gecko 被广泛认可, 服务器又开始进行User Agent 嗅探了

此时Linux刚搞了一个叫做Konqueror 的浏览器, 用的是自家的KHTML渲染引擎

于是,Konqueror 在User Agent中也做了点手脚。


Apple 也决定搞一个自己的浏览器Safari ,它基于KHTML,创建了新的渲染引擎 Webkit

最后,Google也来了,它想做一个叫做Chrome的浏览器, 也基于WebKit引擎。

这就是你看到的奇怪的User Agent的来历。
全文完,觉得不错的话点个赞或者在看吧!
最后,欢迎大家到码农翻身公众号的“小密圈”逛逛,这是个和大家直接交流的地方,公众号没有发的东西,我也会放到这里,完全免费,欢迎加入!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