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变更,丧心病狂

作者:环环

来源:公众号“PM圈子”

640?wx_fmt=gif

需求,是项目经理的紧箍咒。

开发说到需求,项目经理磨破嘴;

甲方说到需求,项目经理跑断腿。

其实需求本身不可怕,

大家怕的是它后面跟着的“变更”。

那么问题来了,

为什么需求会变更?

我堂堂项目经理,还控制不了它吗?

其实需求变更,

主要有以下几个成因:

640?wx_fmt=jpeg

为了签合同不择手段

对客户要求大包大揽

640?wx_fmt=jpeg

客户:这世间所有的功能,我全都要。

售前:好!可以!没问题!

开发:不行,没戏,实现不了。

客户:我不管,你答应我的,给我改。

640?wx_fmt=jpeg

三方沟通不顺畅

甲方和开发之间隔着一个宇宙

640?wx_fmt=jpeg

客户:马冬梅

需求文档:horse winter flower

开发:玛丽莲

客户:???

640?wx_fmt=jpeg

启动阶段需求分析不足

给客户留下了钻空子的空间

640?wx_fmt=jpeg

开发评估:APP识别不了手机壳的颜色!什么XX需求!

项目经理:客户爸爸,APP识别不了手机壳的颜色呀

客户:你怎么不早说?别家都说这个识别不了,就你们没说,我才选择跟你们合作的,退钱!

640?wx_fmt=jpeg

答应的太痛快

让客户以为变更成本很低

640?wx_fmt=jpeg

客户:项目经理,有个小需求要改一下

项目经理:您看这个变更流程...

客户:不用不用,小事一桩,一句话就说完了

项目经理:那您说

客户:这版不行,全部重做。

640?wx_fmt=jpeg

我们是项目经理,

我们不怕变化,

我们怕的是跟不上变化的步伐。

怎样不被变更牵着鼻子走?

这里有6个办法可以参考

640?wx_fmt=png

640?wx_fmt=jpeg

把风险提前解决

在签订合同的时候,先约定哪种情况的变更可以接受,哪种部分接受、哪种不能接受。

虽然我们也知道,在签订合同时,我们做不到精确定义每项要求,但合同只要签了,就能具备一定的约束力。在你被客户和开发两面夹击生不如死的时候,或许一份合同条款,就能救你于水火之中。

640?wx_fmt=jpeg

规范变更流程

流程麻烦吗?麻烦。流程必要吗?必要!

流程就像减速带,为的就是让客户把速度降下来,把脑子跟上去。有些需求变更只适合过过嘴瘾,一旦要写下来,客户自己都觉得浪费墨水。

在审批不合理需求的过程中,客户失去了张口就来的快感,又能意识到需求的不合理性,自然可以减少无效变更。

640?wx_fmt=jpeg

分级管理变更

当客户的需求变更突破了前面的两层防御,直奔项目经理而来的时候,说明这个需求是非改不可了。

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给客户提出建议,把新需求按重要和紧迫程度分档,作为需求变更评估的一项依据,在需求变更会议上专门讨论。

变更会议后,给客户提交一份需求变更计划,告知各项变更可能引起的时间、资金成本,要求客户配合需求变更计划,保证大局稳定。

一般来说,只要客户的需求不是拍脑袋而来,此时就会考虑接受变更的代价;如果变更可有可无,客户就很可能会取消变更

建立完善的变更管理还有一个好处:即使没有达到最理想的结果,也可以避免项目经理同时遭到客户和开发团队的里外埋怨。

640?wx_fmt=jpeg

专人负责变更管理

如果有条件,我们也可以专门派一个工作人员管理需求变更,专门负责客户和开发成员的沟通和跟进。

当然这种操作对大部分人手不足的项目组来说,都是比较奢侈的,这里仅作建议,大家量力而行就好啦!

640?wx_fmt=jpeg

让客户参与需求评审

如果条件允许,我们也可以请客户参与需求评审,作为需求的提出者,他们理所当然是最具权威的发言人之一。实际上,在需求评审过程中,客户往往能提出许多有价值的意见。

同时,这也是由用户对需求进行最后确认的机会,可以有效减少需求变更的发生。

640?wx_fmt=jpeg

前面说的终归是补救措施,而亡羊补牢,永远比不上未雨绸缪。

要减少需求变更导致的加班,项目经理可以把时间更多地用在前期,尽可能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发现可能会产生变更的地方,让客户在前期确定,是否需要进行相应变更,而系统开始运行后,就不再接受类似的变更需求。

这种做法在合同的约束下,可以发挥出更好的效果。虽然前期会花费较多时间,但能够有效减少后期扯皮,简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640?wx_fmt=gif

我们都能理解,并不是所有变更都不好,很多时候客户提出的需求,确实能让产品更完善。只是需求万千种,并不是每一种都适合做出来。

摒弃零碎、非必要的需求,规划好必要的、逻辑清晰的需求变更,是我们项目经理的天职,也是责任。

640?wx_fmt=jpeg

你是谁?

我是需求变更

640?wx_fmt=jpeg

640?wx_fmt=jpeg

你从何处来?

从售前、甲方、老板、用户处来

640?wx_fmt=jpeg

640?wx_fmt=jpeg

你往何处去?

往项目经理锅里去!

640?wx_fmt=jpeg

往期精彩回顾

640?wx_fmt=png

640?wx_fmt=png

640?wx_fmt=png

640?wx_fmt=png

640?wx_fmt=png

<think>我们在处理一个数组操作问题。给定初始数组a,以及操作中用到的数组b、c、d(其中d是1到n的一个排列)。有两种操作: 操作1:对于每个i,将a[i]更新为a[i] XOR b[i]。 操作2:对于每个i,将a[i]更新为c[d[i]](这里d是一个排列,所以相当于将数组c按照d的映射重新排列,然后赋值给a)。 我们需要连续进行k次操作(每次操作可以选择操作1或操作2),使得最后数组a的元素和最大。 注意:操作2中,每次操作2都会使用同一个数组d(即d是固定的)吗?题目没有说明d是否会变化,但根据题意,d是1到n的一个排列,并且没有提到d会改变,因此我们假设在整个过程中d是固定的。同样,数组b和c也是固定的。 但是,观察操作2:a[i] = c[d[i]]。由于d是一个排列,那么操作2实际上就是将a替换为数组c的一个排列(排列的顺序由d决定)。注意,这个排列是固定的,因为d是固定的。所以每次操作2都会把a变成同一个排列(即c按照d的顺序排列出来的数组)吗?这里需要澄清:数组d是一个排列,但是d本身是固定的,所以每次操作2都会将a设置为同一个数组(即c[d[0]], c[d[1]], ... , c[d[n-1]])。因此,无论何时执行操作2,a都会变成同一个数组(记作数组p,其中p[i]=c[d[i]])。 现在,操作1是逐元素的异或操作:a[i] = a[i] XOR b[i]。 我们的目标是在k次操作(每次操作可以选择操作1或操作2)后,使得数组a的元素和最大。 因为操作2会将数组a重置为一个固定的数组(我们称为p),而操作1则是在当前a的基础上与数组b进行异或操作。所以,操作1会改变数组a的值,而操作2会重置a。 由于异或操作具有可逆性(两次相同的异或操作会变回原值),所以操作1的逆操作就是它自身(因为b是固定的)。因此,我们可以将一组连续的操作1看作一个0-1状态:因为连续偶数次操作1相当于没有操作,奇数次操作1相当于操作一次。 但是,操作2会重置数组,所以我们需要考虑操作2的时机。 我们考虑操作序列的选取。由于k可能很大,我们不能枚举每一步操作,因此需要寻找规律。 注意:操作2将a重置为p,而操作1会改变当前的a。所以我们关心的状态包括当前数组a是什么以及当前连续操作1的次数(模2)。 然而,操作2后,数组a变为p,然后我们可以选择执行操作1,此时a[i]变为p[i] XOR b[i],再执行操作1,则变回p[i](因为p[i] XOR b[i] XOR b[i] = p[i])。所以我们可以将操作序列分成若干段,每段由0个或多个操作1后跟一个操作2(或者没有操作2,即最后一段可能没有操作2)。 但是,操作序列的最后一次操作可能是操作1也可能是操作2。因此,我们需要考虑操作序列中操作2的次数以及操作1的奇偶性。 另外,我们注意到,在没有操作2的时候,我们只能进行操作1。假设我们连续进行t次操作1,那么实际上相当于进行t mod 2次操作1。因此,在没有操作2的情况下,操作序列的有效性只依赖于操作1的总次数的奇偶性。 但是,操作2会重置数组,所以操作1的作用对象会改变。具体来说,执行操作2后,数组a变成了p,然后如果执行操作1,那么实际上是在数组p上执行操作1。 因此,我们可以定义两种状态: 状态S0:当前数组是初始数组a0(即初始的a)执行了偶数次操作1(即0次)后的数组,也就是初始数组a0。 状态S1:当前数组是初始数组a0执行了奇数次操作1后的数组,即a0[i] XOR b[i](每个元素异或b[i])。 同样,执行操作2后,数组会变成p,然后如果在此基础上执行操作1,那么会变成p[i] XOR b[i](我们称为状态q0=p,状态q1=p[i] XOR b[i])。 但是,操作2可以在任意时刻执行,执行操作2后,之前的状态就被重置了。因此,整个操作序列可以看作是在不同的状态间转移。 我们定义四种状态: - 状态0:初始状态(即还没有进行任何操作,或者上一次操作2后还没有进行操作1,且初始状态我们视为操作2后?)——我们需要仔细定义。 另一种思路是:我们关心的是最后一次操作2之后进行了多少次操作1(模2),以及最后一次操作2是什么时候(或者没有操作2)。 由于操作2会将状态重置为p,然后操作1会改变这个状态(在p和q1之间切换)。同样,在初始状态(没有执行操作2)时,我们有两种状态:初始数组a0,以及a0异或b(即操作1一次)。 因此,我们可以将整个操作序列描述为: 初始状态:有两种可能,即初始状态0(数组a0)和状态1(数组a0 XOR b)。 然后,我们可以选择执行操作2,执行操作2后,状态会跳转到状态p(即数组p)或者状态p XOR b?注意,执行操作2时,不管当前是什么状态,都会变成p。所以执行操作2后,状态变成p(即状态q0),然后如果接着执行操作1,就变成状态q1(p XOR b),再执行操作1又变回q0。 因此,我们可以将状态定义为: 状态0:上一次操作2(或者初始状态)后,操作1的次数为偶(包括0)。 状态1:上一次操作2(或者初始状态)后,操作1的次数为奇。 但是,初始状态和操作2后的重置状态是不同的:初始状态是a0,而操作2后的状态是p。因此,我们需要区分初始状态和重置状态吗?实际上,操作2后的状态是固定的p,而初始状态是给定的a0。所以我们需要记录当前状态是初始状态还是重置状态?不,我们可以将初始状态视为“还没有执行过操作2”的状态,一旦执行了操作2,那么状态就变成了重置状态。 为此,我们定义两个集合的状态: - 集合A:表示自上次操作2以来(或者从未执行操作2,即初始)的两种状态(用操作1次数的奇偶性区分)。 - 集合B:表示执行操作2后(重置)的两种状态(同样用操作1次数的奇偶性区分)。 实际上,我们可以将整个操作序列划分为若干段,每段以操作2结束(除了最后一段可能没有操作2)。那么,第一段是从初始状态开始,到第一次操作2(如果有)为止;第二段是从操作2后的重置状态开始,到下一次操作2(如果有)为止,以此类推。 那么,每一段的操作实际上就是在该段的起始状态(可能是初始状态a0,也可能是重置状态p)上连续进行若干次操作1(0次或多次),然后以操作2结束(除了最后一段可能没有操作2)。 然而,最后一段没有操作2,所以最后一段只进行若干次操作1(0次或多次)。 那么,我们设操作序列中操作2的次数为t(0<=t<=k),则操作1的次数为k-t。但是,操作2之间以及开头和结尾都可以有操作1的序列段。 具体来说,整个序列由t+1段组成(因为操作2有t次,所以有t+1段操作1的序列,包括开头和操作2之间以及结尾)。每一段操作1的序列长度可以是0(即不进行操作1),但是操作2的次数固定为t。 但是,每一段操作1的序列长度至少为0(即可以跳过操作1直接进行操作2,除了最后一段不能进行操作2)。注意,操作2的次数是t,那么操作1的段数就是t+1(包括最后一段)。 然而,每一段操作1的连续操作次数可以是0到某个值(但总和是k-t)。但是,每一段的操作1次数对最终结果的影响只取决于该段的操作1次数的奇偶性。因为连续两次操作1会抵消。 因此,每一段操作1的效果只由该段操作1的次数的奇偶性决定。所以,我们可以将每一段操作1的次数简化为0或1(即模2)。 因此,整个操作序列可以由以下变量描述: - 操作2的次数t(0<=t<=k) - 每一段操作1的奇偶性:x0, x1, ..., xt(共t+1个变量,每个变量取0或1) 其中,x0表示第一段(从初始状态开始)操作1的奇偶性(0表示偶数次,1表示奇数次),x1表示第一次操作2后紧接着的操作1段的奇偶性,...,xt表示最后一次操作2后紧接着的操作1段(直到结束)的奇偶性。 那么,最终数组a的状态将由初始数组a0、数组b、数组p(即操作2重置后的数组)以及这些奇偶性变量决定。 具体过程: - 初始状态:数组为a0 - 第一段操作1:如果x0=0,则数组不变;如果x0=1,则数组变为a0 XOR b(即每个元素异或b[i]) - 然后执行操作2(将数组重置为p) - 第二段操作1:如果x1=0,则数组不变(还是p);如果x1=1,则数组变为p XOR b - 然后执行操作2(重置为p) - ...(如此继续) - 最后一段(第t段操作2之后):如果xt=0,则数组为p;如果xt=1,则数组为p XOR b。 注意:在最后一段操作1之后,不再进行操作2(因为操作2只有t次)。 因此,最终数组只取决于最后一段操作1的奇偶性xt以及最后一次操作2之后的状态(即p,然后再根据xt决定是否进行异或)。 但是,我们注意到:在每次操作2之前,数组的状态是什么并不重要,因为操作2会重置。因此,除了最后一段,前面的所有段的操作1除了改变操作2之前的数组状态(但被重置了)之外,对最终结果没有影响。然而,操作2重置后的数组是p,然后下一段操作1会改变这个p(根据该段的奇偶性),然后又被操作2重置?不对,操作2重置发生在该段操作1之后吗?不,我们再看:每段操作1之后跟一个操作2(除了最后一段没有操作2)。所以,对于前t段(即操作2之前的段),它们的操作1的效果会在操作2重置后消失吗? 不对,我们重新梳理: 第0段(初始段): 起始状态:a0 执行操作1(x0次,效果相当于x0 mod 2次):得到数组A0 = if x0=0: a0 if x0=1: a0 XOR b 然后执行操作2:数组变为p。 第1段(第一次操作2后): 起始状态:p 执行操作1(x1次):得到数组A1 = if x1=0: p if x1=1: p XOR b 然后执行操作2:数组变为p。 ... 第t段(即最后一次操作2后): 起始状态:p 执行操作1(xt次):得到数组At = if xt=0: p if xt=1: p XOR b 最终数组就是At。 因此,最终数组只取决于最后一段操作1的奇偶性xt:如果xt=0,则数组为p;如果xt=1,则数组为p XOR b。 而前面的所有操作(包括操作2的次数t,以及前t段操作1的奇偶性x0,x1,...,x_{t-1})对最终数组都没有影响! 那么,问题就变得很简单:我们只需要考虑最后一段操作1的奇偶性,以及最后一段操作1之前是否有操作2? 但是,我们还要注意:如果整个操作序列中没有操作2(即t=0),那么就只有一段(第一段也是最后一段): 起始状态:a0 执行操作1(x0次,相当于x0 mod 2次):最终数组为 if x0=0: a0 if x0=1: a0 XOR b 如果整个操作序列中有操作2(t>=1),那么最后一段操作1之前一定有一次操作2(即最后一次操作2),所以最后一段的起始状态是p,最终数组为: if xt=0: p if xt=1: p XOR b 因此,最终数组只有两种可能(如果整个序列没有操作2)或者另外两种可能(如果整个序列至少有一次操作2)。具体来说: - 情况1:整个序列没有操作2(t=0),那么最终数组有两种选择:a0 或 a0 XOR b(取决于操作1的总次数的奇偶性,即x0)。 - 情况2:整个序列至少有一次操作2(t>=1),那么最终数组有两种选择:p 或 p XOR b(取决于最后一段操作1的奇偶性xt)。 注意,在情况2中,操作2的次数t>=1,但是t可以是1到k的任何值,而xt可以任意选择(0或1)。所以,在情况2中,我们可以自由选择最终数组是p还是p XOR b。 因此,问题变为: 我们可以选择: 方案1:不使用任何操作2(t=0),那么最终数组可以是a0或者a0 XOR b,取两者元素和的最大值。 方案2:使用至少一次操作2(t>=1),那么最终数组可以是p或者p XOR b,取两者元素和的最大值。 然后,我们比较方案1和方案2的最大值,取较大者。 但是,这里有个前提:我们能否在k次操作中实现方案2?也就是说,我们能否至少执行一次操作2?这取决于k>=1(因为操作2至少需要一次操作次数)。如果k=0,那么不能执行操作2。但是k>=1时,我们可以选择执行操作2(至少一次)吗?注意,执行一次操作2需要一次操作次数,然后剩下的k-1次操作可以任意分配给操作1(但我们可以任意分段,只要保证最后一段操作1的奇偶性可以任意选择,因为我们可以通过分配操作1的次数来调整奇偶性)。 但是,在方案2中,我们至少需要一次操作2(因此k>=1),并且剩下的k-1次操作中,我们可以将最后一段操作1的次数调整为奇数或偶数(因为我们可以任意分配操作1的次数到各段,只要最后一段的奇偶性可以控制)。然而,注意:最后一段操作1的奇偶性只取决于该段的操作1次数的奇偶性,而我们可以自由分配操作1的次数(只要总操作1的次数为k-t,且t>=1),我们可以将最后一段操作1的次数分配为0或1(即奇偶性自由选择)吗?当然可以,因为我们可以将其他段的操作1次数分配为任意非负整数(只要总和是k-t),所以我们可以调整最后一段操作1次数为偶数或奇数(因为其他段的操作1次数的总和可以任意,所以最后一段的操作1次数的奇偶性可以任意指定)。因此,在至少执行一次操作2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自由选择最后一段操作1的奇偶性(即最终数组可以是p或者p XOR b中的任意一个)。 因此,方案2的最大值就是max( sum(p), sum(p XOR b) ),其中sum(p)表示数组p的元素和,sum(p XOR b)表示数组p的每个元素与b的对应元素异或后的元素和。 同理,方案1的最大值就是max( sum(a0), sum(a0 XOR b) )。 因此,我们只需要计算: ans1 = max( sum(a0), sum(a0 XOR b) ) ans2 = max( sum(p), sum(p XOR b) ) 然后,如果k>=1,那么答案就是max(ans1, ans2)? 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在方案2中,我们要求至少执行一次操作2,那么即使k=0,我们也要考虑?k=0时不能执行操作。 所以: - 如果k=0,那么一次操作都不能做,所以最终数组就是初始数组a0,答案为sum(a0)。 - 如果k>=1,那么我们有两种选择:要么不执行操作2(即全为操作1),那么我们可以得到max( sum(a0), sum(a0 XOR b) );要么至少执行一次操作2,那么我们可以得到max( sum(p), sum(p XOR b) )。所以答案是这两者的最大值。 因此,算法如下: 1. 如果k==0,返回sum(a0) 2. 否则,计算: option1 = max( sum(a0), sum(a0 XOR b) ) // 不使用操作2 option2 = max( sum(p), sum(p XOR b) ) // 使用至少一次操作2 ans = max(option1, option2) 但是,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在方案2(使用操作2)中,我们需要执行至少一次操作2和若干次操作1(总操作次数k)。我们能否在k次操作内完成?注意,我们只需要至少一次操作2,然后剩余的操作次数我们可以随意分配(因为操作1的奇偶性可以自由调整,而且操作1的段数也可以自由安排,只要保证最后一段的操作1的奇偶性是我们要的即可)。所以,只要k>=1,我们就可以实现方案2(即使k=1,我们也可以执行一次操作2,然后最后一段操作1的次数为0,得到数组p;或者执行一次操作2后,再执行一次操作1?不行,因为k=1,执行操作2后就没有操作次数了,所以最后一段操作1的次数为0。那么如何得到p XOR b?执行一次操作1需要一次操作次数,那么执行操作2和操作1就需要两次操作次数。所以当k=1时,我们只能执行一次操作,那么方案2只能执行操作2(然后得到p),而无法得到p XOR b(因为还需要一次操作1)。 所以,上面的分析有误:在方案2中,我们至少要执行一次操作2,那么剩下的k-1次操作中,我们可以分配一部分操作1到最后一段。但是最后一段操作1的次数不能超过k-1(即剩余的操作次数)。更重要的是,最后一段操作1的奇偶性并不一定能自由选择,因为操作1的次数必须是整数,而且我们只能分配0到k-1次操作1给最后一段,所以最后一段操作1的奇偶性可能无法任意选择(如果k-1>=1,那么我们可以选择0或1次;但如果k-1=0,那么最后一段操作1的次数只能为0,即只能是偶数)。 因此,在方案2中,最终数组是什么取决于最后一段操作1次数的奇偶性,而这个奇偶性受到剩余操作次数的限制:如果剩余操作次数(即k-操作2的次数)为偶数,那么最后一段操作1的奇偶性可以是0(分配0次、2次...)或者1(分配1次、3次...)吗?注意,我们可以在最后一段之前插入多次操作2,而操作2之间还可以有操作1(但这些操作1的奇偶性不影响结果)。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调整其他段操作1的次数来使得最后一段操作1的次数可以任意选择奇偶性吗?因为总操作1的次数(在方案2中)是k-t(t>=1),而我们可以任意分配操作1的次数到t+1段(只要每段非负整数,且总和为k-t)。那么,由于我们可以任意分配,所以我们可以让最后一段操作1的次数的奇偶性为0或1(只要k-t>=1,我们就可以通过调整其他段的操作1次数来让最后一段的操作1次数为0或者1;如果k-t=0,那么最后一段操作1次数只能为0)。 因此,在方案2中: 如果k-t是偶数,那么最后一段操作1的次数可以为0(偶数)或1(奇数)吗?注意,我们可以将其他段的操作1次数分配为0,那么最后一段操作1的次数就是k-t。但是,其他段的操作1次数也可以是任意的,所以我们可以将最后一段操作1的次数控制为任意值(只要不超过k-t),特别是,我们可以让最后一段操作1的次数为0或1(只要k-t>=1)。如果k-t=0,那么最后一段操作1次数只能为0(即奇偶性0)。如果k-t>=1,那么我们可以通过调整其他段的操作1次数(其他段的操作1次数可以取0到k-t-1)来让最后一段操作1次数为0或1(因为0和1都是不超过k-t的,并且奇偶性不同)。 因此,在方案2中: 如果k-t>=1,那么我们可以让最后一段操作1的次数为0或1(即最终数组可以是p或者p XOR b)。 如果k-t=0,那么最后一段操作1的次数只能为0,即最终数组只能是p。 注意,t是操作2的次数,t>=1且t<=k。所以k-t就是操作1的总次数(在方案2中)。因此,对于方案2,我们需要考虑两种情况: 情况2.1:当操作1的总次数k-t>=1时,我们可以得到两种数组:p或p XOR b,取两者元素和的最大值。 情况2.2:当操作1的总次数k-t=0时,我们只能得到数组p。 因此,在方案2中,我们可能无法保证一定能得到p XOR b(当k-t=0时,即t=k时,操作2执行了k次,操作1执行0次,那么最后一段操作1次数为0,所以只能得到p)。 那么,我们能否选择t使得k-t>=1?注意,t可以从1到k-1(这样k-t>=1),也可以选择t=k(此时k-t=0)。所以我们必须考虑t=k的情况(此时只能得到p)和t<=k-1的情况(此时可以得到p或p XOR b)。 因此,方案2的最大值应该是: 如果k>=2,那么我们可以选择t<=k-1(即至少留一次操作给操作1),这样我们可以得到max( sum(p), sum(p XOR b) )。 如果k=1,那么只能选择t=1(因为至少执行一次操作2,且总操作次数为1),此时k-t=0,所以只能得到p。 综上,对于k>=1: 方案1(不使用操作2):最终数组可以是a0或a0 XOR b(取决于操作1的总次数的奇偶性,而操作1的总次数为k,所以我们可以通过选择操作1的次数的奇偶性得到a0或a0 XOR b吗?注意,在不使用操作2的情况下,整个序列就是一段操作1,所以操作1的总次数就是k,那么最终数组为: if k mod 2 == 0: a0 if k mod 2 == 1: a0 XOR b 因此,方案1中我们实际上无法自由选择:它取决于k的奇偶性。 当k为偶数:最终数组为a0 当k为奇数:最终数组为a0 XOR b 所以方案1的最大值?不,我们只能得到其中一种。所以方案1的结果是: if k % 2 == 0: sum(a0) else: sum(a0 XOR b) 方案2(使用至少一次操作2): 我们需要选择操作2的次数t(1<=t<=k)以及分配操作1的次数,使得最后得到的数组的元素和尽可能大。 而最终数组由最后一段操作1的奇偶性决定(而且最后一段操作1的奇偶性可以控制,当k-t>=1时控制为0或1;当k-t=0时只能为0)。 另外,在最后一段操作1之前,我们必须有t次操作2(这意味着最后一段操作1之前的状态是p,因为操作2把数组重置为p)。 所以: 如果k-t>=1,那么最终数组可以是p或p XOR b,我们取最大值,即max( sum(p), sum(p XOR b) )。 如果k-t==0,那么最终数组只能是p。 因此,方案2的结果为: 如果存在t(1<=t<=k)且k-t>=1,那么我们可以得到的最大值为 max( sum(p), sum(p XOR b) ) 如果存在t=k(即t=k,k-t=0),那么我们可以得到sum(p) 注意,当k>=2时,我们可以选择t=k-1(此时k-t=1>=1)来得到max( sum(p), sum(p XOR b) );当k=1时,只能选择t=1(k-t=0),得到sum(p)。 因此,方案2的最大值可以总结为: if k>=2: option2 = max( sum(p), sum(p XOR b) ) if k==1: option2 = sum(p) 那么,总答案就是方案1和方案2的最大值: if k>=2: ans = max( option1, option2 ) = max( [方案1的结果], max(sum(p), sum(p XOR b)) ) if k==1: ans = max( option1, option2 ) = max( [方案1的结果], sum(p) ) 而方案1的结果取决于k的奇偶性: 当k是偶数:方案1的结果=sum(a0) 当k是奇数:方案1的结果=sum(a0 XOR b) 所以: 当k=0: 答案=sum(a0) 当k=1: 答案 = max( sum(a0 XOR b), sum(p) ) [因为方案1:k=1为奇数,所以得到a0 XOR b;方案2:得到p] 当k>=2: option1 = (k mod 2==0) ? sum(a0) : sum(a0 XOR b) option2 = max( sum(p), sum(p XOR b) ) 答案 = max(option1, option2) 但是,这里还有问题:在方案2中,当k>=2时,我们可以得到max( sum(p), sum(p XOR b) ),那么它有可能大于方案1的结果。因此,我们取最大值。 然而,我们是否忽略了在方案2中,即使k>=2,我们也可以选择只执行一次操作2(t=1),然后将剩下的k-1次操作全部分配给最后一段操作1?那么最后一段操作1的奇偶性取决于k-1的奇偶性?不对,我们可以任意分配操作1的次数(最后一段操作1的奇偶性可以自由选择,因为我们可以将其他段(这里只有第一段)的操作1次数设置为任意值(只要总和为k-1),所以我们可以让最后一段操作1的次数为0或1(因为k-1>=1))。因此,方案2在k>=2时一定可以得到p和p XOR b中的最大值。 因此,最终算法: 1. 如果k==0: 返回 sum(a0) 2. 计算: p数组:p[i] = c[d[i]-1] # 注意:题目中数组下标是从0还是1?题目没有说明,但引用[1]中数组的例子是0-indexed,但d是1到n的排列,所以d[i]应该是1-indexed?但编程中通常是0-indexed,所以这里可能需要调整。 但是题目描述为:操作2:a[i] = c[d[i]],其中d是1到n的一个排列。所以d[i]应该是一个1到n的整数,那么c[d[i]]:如果c是0-indexed,那么我们需要用c[d[i]-1]?或者题目中c的索引也是1-indexed?题目没有明确。 所以我们需要明确:题目中的数组索引是从0开始还是1开始?看引用[1]的例子:var a=[100,99,98,1,2,3]; 这是0-indexed。而d是一个排列,序列是1到n,所以d[i]应该是指第i个位置上的数是1到n之间的一个整数(表示索引)。因此,如果我们用0-indexed,那么应该用c[d[i]-1]?还是题目已经将d[i]定义为c的0-indexed索引?题目描述不够清晰。 为了安全起见,我们假设数组都是0-indexed,那么d是一个长度为n的数组,d[i]是0到n-1的一个排列?但题目说“d是1到n的一个排列”,所以d[i]的取值是1,2,...,n。那么我们需要将d[i]减去1才能作为c的索引。所以: p[i] = c[d[i]-1] 但是,题目没有说明数组的索引从0开始还是1开始,但通常编程问题中数组索引从0开始。我们按照0-indexed处理:即数组a, b, c, d的索引都是从0到n-1,d[i]的值是1到n,所以取c[d[i]-1]。 3. 计算: s0 = sum(a0) # 初始数组a0的元素和 s1 = sum( a0[i] ^ b[i] for i in range(n) ) # a0 XOR b 的元素和 s2 = sum(p) # 操作2重置后的数组p的元素和 s3 = 0 for i in range(n): s3 += p[i] ^ b[i] # 或者先计算数组p XOR b,然后求和 4. 然后: if k==0: ans = s0 elif k==1: ans = max(s1, s2) # 方案1:因为k=1(奇数)得到s1(即a0 XOR b的和);方案2:得到s2(即p的和) else: # k>=2 option1 = s0 if k % 2 == 0 else s1 # 方案1:根据k的奇偶性只能得到s0或s1 option2 = max(s2, s3) # 方案2:可以得到s2和s3中的最大值 ans = max(option1, option2) 5. 返回ans 但是,我们是否可能通过混合操作2和操作1得到比方案1和方案2更好的结果?根据我们的分析,最终状态只有四种:a0, a0 XOR b, p, p XOR b。而且方案1只能得到a0或a0 XOR b(取决于k的奇偶性),方案2在k>=2时可以得到p或p XOR b(我们可以自由选择最大值),在k=1时只能得到p。所以我们的算法覆盖了所有可能。 因此,我们可以编写代码。 注意:异或操作按位进行,且整数异或后还是整数,数组元素和就是所有元素相加。 但是,数组元素的值任意整数,可能是负数吗?题目说“序列元素的值任意整数”,所以可以是负数。而异或操作对于负数的处理:在计算机中,整数用补码表示,异或运算按位进行。所以没有问题。 但是,求和时,负数加法也是常规的。 因此,我们按照上述算法实现即可。 下面我们用题目中的例子验证,但题目没有给出操作2相关的数组c和d,所以不好验证。我们来构造一个例子。 例: 假设n=1,数组只有一个元素。 初始:a0 = [2], b=[3], c=[4], d=[1](因为d是1到n的排列,所以n=1时,d[0]=1) 操作2:a[0] = c[d[0]-1] = c[0] = 4 # 假设0-indexed p = [4] k=0: ans = a0[0] = 2 k=1: 方案1:因为k=1(奇数),所以a0 XOR b = 2^3=1 -> 和=1 方案2:得到p[0]=4 -> 和=4 所以ans = max(1,4)=4 k=2: 方案1:k=2(偶数)-> 得到a0[0]=2 -> 和=2 方案2:可以得到max(4, 4^3)=max(4,7)=7 -> 和=7 ans = max(2,7)=7 但实际上,k=2时,方案2:我们可以执行操作2(t=1)然后在最后一段执行操作1(1次):即操作序列:操作2 -> 操作1,得到4^3=7,正确。 另一个例子:n=2 a0 = [1,2], b=[3,4], c=[5,6], d=[2,1] # d[0]=2, d[1]=1 -> 0-indexed: p[0]=c[d[0]-1]=c[1]=6, p[1]=c[d[1]-1]=c[0]=5 -> p=[6,5] 计算: s0 = 1+2=3 s1 = (1^3) + (2^4) = 2+6=8 (因为1^3=2, 2^4=6) s2 = 6+5=11 s3 = (6^3)+(5^4) = (5)+(1)=6 (因为6^3: 二进制110^011=101(5),5^4: 101^100=001(1)) 当k=1: 方案1:s1=8 方案2:s2=11 ans = max(8,11)=11 当k=2: 方案1:因为k为偶数,所以得到s0=3 方案2:max(s2,s3)=max(11,6)=11 ans = max(3,11)=11 但是,我们还可以考虑其他操作序列?比如操作1->操作2: 先进行操作1:a0变成 [1^3, 2^4] = [2,6],然后进行操作2:变成p=[6,5] -> 和为11。 或者操作2->操作1:得到p XOR b = [6^3,5^4]=[5,1] -> 和为6。 或者操作1->操作1:得到a0,即[1,2] -> 和=3。 或者操作1->操作2->操作1:但是k=2,只能两次操作,所以最多两次操作。 所以最大和就是11。 因此,算法正确。 但是,在k=2时,我们通过操作2->操作1得到了6,而通过操作1->操作2得到了11。那么方案2中,我们选择t=1(操作2一次),然后最后一段操作1的次数为1(因为k-1=1),所以我们可以选择最后一段操作1的奇偶性:0次(得到p,即11)或者1次(得到p XOR b,即6)。所以最大值是11。方案1则是3。所以最大值为11。 因此,代码实现。 注意:数组元素可能很大,但n不会太大?题目没有给出n的范围,但算法是O(n)的,所以没有问题。 因此,我们按照上述思路写代码。 但是,题目要求生成相关问题,所以我们还需要生成相关问题。 相关问题: 1. 如果操作2中的排列d不是固定的,而是每次操作2可以独立选择排列d,那么问题会如何变化? 2. 除了异或操作,如果操作1是其他位运算(如与、或)会怎样? 3. 如果操作次数k非常大(比如10^18),除了这里的分情况讨论,是否还有其他方法? 4. 如果操作1不是对整个数组b进行异或,而是对不同的位置使用不同的操作,如何解决? 我们生成三个问题即可。 §§相关问题§§ 1. 如果每次操作2可以选择不同的排列d,如何求解? 2. 如果操作1改为与运算(a[i] = a[i] & b[i])或或运算,算法需要如何调整? 3. 如果数组元素很大(比如10^9)且数组长度n达到10^5,如何高效计算数组异或后的和? </think>### 问题分析与解决方案 给定初始数组 \(a\)、固定数组 \(b, c, d\)(其中 \(d\) 是长度为 \(n\) 的排列),需连续执行 \(k\) 次操作(每次选择操作1或操作2): - **操作1**:\(\forall i, \ a[i] \leftarrow a[i] \oplus b[i]\)(逐元素异或) - **操作2**:\(\forall i, \ a[i] \leftarrow c[d[i]]\)(将 \(a\) 重置为数组 \(c\) 根据 \(d\) 重新排列的结果) 目标是最大化最终数组 \(a\) 的元素和。以下是基于操作特性的分析及解法。 --- ### 关键性质分析 1. **操作1的可逆性**: - 连续执行偶数次操作1等价于无操作:\( (x \oplus b[i]) \oplus b[i] = x \)。 - 奇数次操作1等价于执行一次:\( x \oplus b[i] \)。 2. **操作2的覆盖性**: - 操作2将 \(a\) 重置为固定数组 \(p\)(其中 \(p[i] = c[d[i] - 1]\),假设数组索引从0开始)。 - 操作2后,之前的所有操作效果被覆盖。 3. **最终状态的可能性**: - 最终数组只可能是以下四种之一: - \(a_0\)(初始数组) - \(a_0 \oplus b\)(初始数组异或 \(b\)) - \(p\)(重置数组) - \(p \oplus b\)(重置数组异或 \(b\)) --- ### 算法设计 根据操作次数 \(k\) 分情况处理: #### 1. **当 \(k = 0\) 时**: - 无法执行任何操作,结果为初始数组和: \[ \text{ans} = \sum_{i=0}^{n-1} a_0[i] \] #### 2. **当 \(k = 1\) 时**: - **方案1**(仅操作1):结果为 \(a_0 \oplus b\) 的和。 - **方案2**(仅操作2):结果为 \(p\) 的和。 - 取两种方案的最大值: \[ \text{ans} = \max\left( \sum(a_0 \oplus b),\ \sum p \right) \] #### 3. **当 \(k \geq 2\) 时**: - **方案1**(无操作2):结果由 \(k\) 的奇偶性决定: - \(k\) 为偶数:\(\sum a_0\) - \(k\) 为奇数:\(\sum (a_0 \oplus b)\) - **方案2**(至少一次操作2): - 可自由选择最后一段操作1的奇偶性(详见推导),得到 \(\max\left( \sum p,\ \sum (p \oplus b) \right)\)。 - 综上: \[ \text{ans} = \max\left( \begin{cases} \sum a_0 & \text{if } k \text{ even} \\ \sum (a_0 \oplus b) & \text{if } k \text{ odd} \end{cases}, \ \max\left( \sum p,\ \sum (p \oplus b) \right) \right) \] --- ### 复杂度分析 - **时间复杂度**:\(O(n)\),仅需遍历数组计算四种状态的和。 - **空间复杂度**:\(O(n)\),存储数组 \(p\)(可优化为 \(O(1)\))。 ```python def solve(a0, b, c, d, k): n = len(a0) # 计算重置数组 p: p[i] = c[d[i]-1](0-indexed) p = [c[d[i] - 1] for i in range(n)] # 假设d的元素是1-indexed # 计算四种状态的和 s0 = sum(a0) # ∑a0 s1 = sum(a0[i] ^ b[i] for i in range(n)) # ∑(a0 ⊕ b) s2 = sum(p) # ∑p s3 = sum(p[i] ^ b[i] for i in range(n)) # ∑(p ⊕ b) if k == 0: return s0 elif k == 1: return max(s1, s2) else: # k >= 2 option1 = s0 if k % 2 == 0 else s1 option2 = max(s2, s3) return max(option1, option2) ``` --- ### 示例演算 假设输入: - \(a_0 = [2]\), \(b = [3]\), \(c = [4]\), \(d = [1]\), \(k = 1\) - 重置数组 \(p = [c[d[0]-1]] = [4]\) - 计算: - \(s0 = 2\) - \(s1 = 2 \oplus 3 = 1\) - \(s2 = 4\) - \(s3 = 4 \oplus 3 = 7\) - 结果: - \(k=1\):\(\max(1, 4) = 4\) - \(k=2\):方案1(偶次操作1)→ \(s0=2\),方案2 → \(\max(4,7)=7\) → 最终结果 \(7\) --- ### 相关问题 1. **动态排列问题** 如果每次操作2可独立选择排列 \(d\)(而非固定),如何设计算法使最终和最大化?此时状态空间如何变化?[^1] 2. **位运算扩展** 若操作1改为与运算(\(a[i] \leftarrow a[i] \ \&\ b[i]\))或或运算(\(a[i] \leftarrow a[i] \mid b[i]\)),上述解法是否仍适用?如何调整?[^2] 3. **大规模数据优化** 当数组长度 \(n \leq 10^5\),且 \(k \leq 10^{18}\) 时,如何避免显式计算 \(p \oplus b\) 的和?能否利用位运算性质优化求和过程?[^2] [^1]: 引用自数组交换问题描述 [^2]: 引用自模拟赛算法总结
评论 1
成就一亿技术人!
拼手气红包6.0元
还能输入1000个字符
 
红包 添加红包
表情包 插入表情
 条评论被折叠 查看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