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语言Shapiro-Wilk正态性检验实现及源代码示例
Shapiro-Wilk正态性检验是一种常用的统计方法,用于检验一个样本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在R语言中,我们可以使用shapiro.test函数来进行Shapiro-Wilk正态性检验。本文将介绍如何使用这个函数,并提供相应的源代码示例。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Shapiro-Wilk正态性检验的原理。该检验的零假设(H0)是样本数据来自一个正态分布。如果p值小于设定的显著性水平(通常为0.05),我们就会拒绝零假设,得出样本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的结论。
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示例来演示如何使用R语言中的shapiro.test函数进行Shapiro-Wilk正态性检验。
# 创建一个随机样本数据
set.seed(123)
sample_data <- rnorm(100)
# 进行Shapiro-Wilk正态性检验
result <- shapiro.test(sample_data)
# 打印检验结果
print(result)
在上面的代码中,我们首先使用rnorm函数生成了一个包含100个随机数的正态分布样本数据。然后,我们使用shapiro.test函数对这个样本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并将结果保存在result变量中。最后,我们通过print函数打印出检验结果。
运行以上代码,我们将获得类似于以下输出:
Shapiro-Wilk normality test
data: sample_data
W = 0.9834, p-value = 0.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