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特医食品定义与分类
2016年7月,实施《特殊医用途配方食品注册管理办法》使得特医食品从药品及保健食品的范畴中单独规划岀来,并岀台相关规范。
截至目前我国仅有83款特医食品获批,从产品类型来看,已获批产品中有36款为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27款为非全营养配方食品,20款为全营养配方食品,特定全营养配方食品依旧为0款(预计22年雀巢有一款针对肿瘤的特定全营养会获批)
其中0~12月婴儿用途产品技术壁垒偏高,婴儿乳品+特医,双标准叠加;
全营养(可作为单一营养来源使用)以及非全营养(不可作为单一营养来源使用,eg电解质配方、蛋白质组件、脂肪组件等)技术壁垒相对较低可以在医院、药店、商超和具备特医经营资质的网上商店购买;
而特定全营养(针对特定疾病提供的产品,eg糖尿病、肾病、肝病、肿瘤等)技术壁垒偏高,相当于药品,需要临床;只可在医院和药店购买使用 。
二、特医食品市场规模及潜力空间
中国特医食品市场增速快,21年85亿,预估未来空间500亿,其中特定全营养市场尚未被开拓
三、产业链上下游
中游市场竞争格局变化
17年颁布注册条例之前CR3近70%且均为外资,21年CR3降至47%,贝因美、圣元等国产品牌紧随其后;
利润情况:外资雀巢、雅培等婴儿为主,毛利30%~60%,净利10%~15%;普通全营养产品、特定全营养目前都赔钱
下游销售终端分析:线上渠道占比过半,非婴儿产品80%在院内场景
四、当前核心痛点分析
1、政策&审批流程均不完善
上市前审批较慢,普通组件类2年,稳定性试验半年;特定全营养4年,临床试验半年,且前期投入很大,上市后也很难达到正收益
从特医食品政策成文、发布情况来看,国家对特医食品的态度十分谨慎。在2016年或2017年就成文的法规一直到2020年才正式发布的就有4部,另外在生产及临床方面,征求意见稿或者试行法规居多
2、进院难、运营难、流通难
进院难:二级以上医院才有营养科,北方环境较左,没有进院空间
运营难:医院缺乏特医食品采和销的标准化运营体系且收费编码、收费名称没有明确
流通难:在医院,特医食品不是处方产品,而是以膳食的方式进行营养改善,且在医保压力之下,特医食品真正的受众更少
3、医患认知差
目前获取特医食品信息主要靠医生、营养师推介,所以对医生教育、宣教工作营销占比较大(30%);直接对患者宣教比较少(10%)营销预算占销售额的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