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的商业环境中,越来越多的个人 IP 遇到同样的瓶颈:流量获取的成本过高,单次投放往往要吃掉 30%—50% 的利润,即使是头部账号也面临“投流成本太高,不投流就停滞”的两难。与此同时,资源互通效率低下,不同行业之间各自为战,导致流量池难以突破百万级;即使一些年营收已过千万的 IP,也会遇到增长“第二曲线”的问题。
联盟的出现:从个人到生态
在去年的五千人创始人峰会上,有一个重要的观点被提出:未来 IP 之间的竞争,将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联盟与联盟之间的对抗。当单个 IP 的增长触及天花板,跨行业、跨圈层的联盟模式,就成了突破的关键。
这一逻辑在“创始人 IP 俱乐部 3.0”中得到了验证。这个由 五百多位行业领袖组成的联盟,通过共享势能、流量置换和认知升级,建立了一套覆盖冷启动到规模化发展的全周期体系。联盟中的每个成员都不再孤立,而是能通过资源互换获得更高的增长空间。
案例:从困境到突破
以青少年教育领域的白钰玮老师为例,她曾因为一对一交付模式过重,陷入增长困境。加入联盟后,她通过“共生”机制重构商业模式,实现了从瓶颈到突破的跃迁。
不仅如此,像“尖刀定位”的创始人李一刀、影像领域的伊嘉等头部 IP,也通过联盟实现了流量破圈与势能叠加。对他们而言,即使已有千万级营收,加入联盟仍然是必要选择,因为这是持续获取资源、突破第二曲线的方式。
联盟机制的核心价值
-
人脉资源:通过对接百余个行业头部 IP,解决了资源置换效率低的问题。
-
圈层学习:线上知识分享与线下私宴,让成员能持续升级认知。
-
实战经验:百余份 SOP,总结上千位百万级 IP 的路径,让新加入的成员少走弯路。
-
心力支持:联盟不仅是资源互换,更是一种共同成长的氛围。
通过这些机制,联盟帮助成员解决了“资源孤岛”“成本过高”“增长停滞”等痛点。
启示:生态对抗的时代
今天,竞争已经不只是产品对产品、账号对账号,而是生态对生态。单个 IP 的势能再强,也难以对抗平台规则和流量成本的挤压。只有通过联盟,把个人的势能嵌入更大的网络,才能形成“核聚变”。
换句话说,未来的竞争力不只是个人的专业与勤奋,而是能否进入对的生态,获得叠加的势能。
结语
流量成本高企、增长路径受限,这些是所有 IP 都可能遇到的问题。但联盟化的趋势,正在为这些困境提供新的解法。从单枪匹马到联盟共生,意味着从个人战场走向生态对抗。这不仅仅是一种商业策略,更是未来长期发展的必然选择。
1335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