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家:《京东物流开放》《内容创业从来就没有春天》

京东物流从成本中心转变为利润中心,全面开放商业化服务,成为京东用户体验与竞争力的关键。内容创业方面,随着互联网发展,内容创作进入新阶段,面对挑战与机遇。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摘抄:

1)京东物流全面开放商业化,这个曾被外界诟病为压垮京东模式最后一根稻草的物流,不仅变成京东用户体验的核心竞争力,还可能变成利润中心(全面商业化,面向市场,用户体验的核心竞争力,利润中心;京东一直是不盈利的,每年在亏损,但是交易额比较高,京东估值高是根据交易额来的);

2)京东三大核心业务:京东商城,京东金融(京东白条和京东金条),京东物流;

3)2007年,刘强东力排众议决定自建物流,今日全面开放商业化,把成本中心转利润中心,应该是刘强东不止一次设想的未来;(提前进行战略布局)

4)从仓储直达消费者,仓配一体化,建仓越多,货物离消费者越近,货物移动距离越短,速度越快,成本越低,这是一个正循环,规模越大,收益越明显。这是京东物流的杀手锏,不仅让自身物流费用降低,京东相信,还会让全行业受益;

5)长远看,京东的野心是成为中国商业基础设施服务商;从眼前来看,对京东物流,全面开放招商合作,可以独立盈利;从财报上,京东过往投入巨大的物流领域也会从成本中心转为利润中心;

6)技术手段会使成本进一步降低,效率进一步提升,当商业活动所有成本均达到了最低,消费者就能享受到最好的价格,最佳品质的产品和最优的用户体验;

7)京东在国际化方面还有长足的上升空间;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让内容创作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生产方式;

在最早的时候,那些善于创作的人,一定是有过很多经历的人,他们用文字将自己的经历描述出来,进而形成了最早的内容;之后,随着这些经历者的内容积累的越来越多,有着海量阅读的人,将自己的经历和看过的这些文献相结合,最后形成新的内容(经历丰富的人);

很多内容创作者,即使没有很多的生活阅历或者很多的阅读量,依然能够写出还算不错的东西,原因就是善于搜索和整理,也就是魏武挥老师所说的“整理者”;

人们对于经典文化的狂热追逐同时,并不妨碍流行元素对文化的影响,这本身也是古而有之的天性使然;

由于搜索和整理是一个类似于“工业化”的产品,所以很多内容创作者通过前期的积累和资本的力量形成了一个个的机构,生产工业化内容;

他们虽然抓住了粉丝的某一个G点,但是长时间不间断的刺激,用户难免会陷入麻木,他们需要不断的寻找用户新的G点,让粉丝能够持续高潮;

他们原本就是善于创作的人,尽管自媒体时代的媒体渠道发生了转变,但内容创作的手艺仍然健在;

自媒体的出现只是让那些过去的博客主复活了;

你是否要进入内容创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终究注定了,它就是一个苦差事。它的机会和风险就在哪里;

————————————————————————————————>


原文:

《压垮京东的最后一根稻草,物流为什么要开放?》

京东物流全面开放商业化,这个曾被外界诟病为压垮京东模式最后一根稻草的物流,不仅变成京东用户体验的核心竞争力,还可能变成利润中心。10年前,自营B2C为主的亚马逊开启FBA业务,利用其仓储物流的优势,扩大优质商家入驻,现开放平台GMV超过64%,最终打败了领先的C2C模式的ebay。京东物流为什么要开放,以及能够带来什么价值?值得深思。

11月23日,在公布2016年Q3财报及剥离京东金融一周后,京东物流品牌化出炉。将“京东物流”作为品牌,向社会开放三大服务体系:仓配一体化供应链服务、快递和物流云。这是京东物流业务首次正式全面开放,此前,仅服务京东自营和POP平台第三方卖家。

2007年,刘强东力排众议决定自建物流,今日全面开放商业化,把成本中心转利润中心,应该是刘强东不止一次设想的未来。

► 京东仓储物流青龙系统奠基人

最早了解京东仓储物流,源于东哥好友姜海东,他曾是主管京东仓储物流的副总裁,离任时主抓京东青龙系统,也就是目前京东仓储物流里最核心的系统。2011年前后,东哥经常参加派代老邢组织的会议,姜海东是除了老刘之外,为数不多在公开场合分享干货的京东高管,经常分享仓储物流和技术话题。

前端流量和订单虽然非常重要,但是如果仓储无法正常发货,或者发货延迟导致用户大量退货和投诉,往往适得其反,仓储物流是很多规模化阶段电商公司的核心瓶颈。

2012年5月,姜海东曾邀请东哥给京东技术管理层同事讲电商趋势,当时谈到2011年京东GMV为327亿元,但预计2016年京东交易额将突破6000亿,京东仓储物流要做好每天处理1千万单准备。今年双11,京东仓储物流实现了日处理千万单的峰值,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京东上市后,离职高管很多,每个人都说自己很重要,但真正给京东立下汗马功劳的高管,姜海东算其中一个。2012年,他先加盟了李静的乐蜂网,后来并购后去了唯品会,2015年底,加盟医药电商公司七乐康做CEO。

► 成本中心转利润中心,物流全面开放背后的逻辑

现实的情况是,京东多年来投入人力物力最大的领域就是物流,物流一直作为成本中心,提升了用户体验,也拖累了财报,侵蚀了利润。京东要盈利,就一定要将仓储物流开放,让第三方商家进入,分摊仓储物流成本。

开放的做法,亚马逊十年前就开始做了。在2006年,亚马逊有两大重要举措。先是仓储物流能力富余,开放给第三方商家,叫FBA(Fulfillment by Amazon,亚马逊提供的代发货业务,不含配送) 。然后是计算能力富余了,就开放给其它互联网公司,叫AWS(Amazon Web Services)。京东的云,还差很远,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亚洲1号”建成,富余的仓储和配送能力越来越大,开放也就成了大势所趋。

► 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才是机会

刘强东后来回顾京东自建物流的原因时,曾多次提过对中国物流发展弊病的见解。在他看来,不论三通一达,还是顺丰,追求让货物快速流动,但导致网络复杂。所以,京东物流模式非常简单,就是减少物品搬运次数。从仓储直达消费者,仓配一体化,建仓越多,货物离消费者越近,货物移动距离越短,速度越快,成本越低,这是一个正循环,规模越大,收益越明显。这是京东物流的杀手锏,不仅让自身物流费用降低,京东相信,还会让全行业受益。

国家发改委《2015年全国物流运行情况通报》数据显示,2015年国内社会物流总费用为10.8万亿元,占GDP的比率为16.0%。相比世界发达国家的8-9%,中国的物流成本依然很高。而能让这个16%下降一点,就是物流企业们的巨大机会。

从2007年融资进来,京东用了近10年全面自建物流,亚洲一号、快递网络、青龙系统等已成为京东核心竞争力,抓住用户的金字招牌。也正是在这些年,电商快速发展,成就了物流业,市场今非昔比。尤其是2016年,中国物流快递业的“资本元年”。圆通登陆A股,中通纽交所敲钟,顺丰、申通已过会,韵达已入流程。

这些物流企业的集中上市潮无疑让京东焦虑,也心存希望。焦虑的是,上市同行们会迅速利用资金优势武装牙齿,扩张规模;另一方面,有近10年自营物流成熟体系,京东物流完全可以成为一家比同行更好的社会化物流企业。

长远看,京东的野心是成为中国商业基础设施服务商;从眼前来看,对京东物流,全面开放招商合作,可以独立盈利;从财报上,京东过往投入巨大的物流领域也会从成本中心转为利润中心。毕竟,自建物流,人员、仓库和车队等投入,都是成本。有观点认为,尽管京东物流这次还没正式独立,但很可能会复制京东金融拆分的轨迹,走上资本化的道路。

此外,更重要的是,不得不提到亚马逊的威胁,从收购卓越网曲线进入中国多年,这个美国电商巨头一直蛰伏在这个全球最活跃的电商市场。直到去年,亚马逊首次在中国市场试水“物流+”开放服务,今年初拿下网易考拉海购项目。今年双11前,亚马逊又在中国抛出其过去10年最重要的赚钱利器“prime”会员服务。消费升级,跨境购兴起,亚马逊要在此时在中国打翻身仗么?

► 就物流而言,京东和亚马逊有什么同与不同?

京东一直被称为“中国的亚马逊”,亚马逊在成立20多年里,即使多年亏损,也会对物流和技术领域不计成本地投入,京东也是如此,在物流领域尤其彻底。

首先,亚马逊和京东物流,有一个根本性的差别是亚马逊没有末端配送物流,京东自建了最后一公里末端配送网络。京东从2007年一拿到投资就开始自建物流,包括仓储及快递配送;亚马逊主要自建仓储,快递则一直依靠UPS等第三方,2011年才开始有意识小范围尝试自建最后一公里物流。

毕竟,亚马逊初创时,市场已有UPS和Fedex这样强大物流企业。美国境内外包给美国邮政和UPS ,国际外包给联邦快递等企业也顺理成章。 但是,随着2005年亚马逊推出Prime会员服务后,业务快速增长,其对极致体验的追求,让亚马逊对第三方服务倍感失望。

▲ 京东智能搬运机器人

亚马逊和京东都相信,技术手段会使成本进一步降低,效率进一步提升,当商业活动所有成本均达到了最低,消费者就能享受到最好的价格,最佳品质的产品和最优的用户体验。

最后,亚马逊的物流野心在全球,京东目前还仅能辐射中国。通过20多年的积累,亚马逊已织建了一个通达全球的网络,通过遍布全球的109个运营中心,可到达185个国家和地区。在中国,亚马逊有13个运营中心,近300多条干线运输线路,可向1400多个区县的消费者提供当日达、次日达服务。

亚马逊最终会将自建物流服务面向其他公司开放,辐射全球市场。尤其在中国,亚马逊已在去年双11前,推出了“亚马逊物流+”服务,给中国企业管理仓储物流或进行产品配送,这应该是亚马逊全球物流服务全面开放的一次试水。

京东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京东是一家沃尔玛+UPS+金融,一周前,京东金融宣布独立,京东则变成了一家零售加物流公司了,亚马逊剔除掉AWS业务,本质上也是一回事。当然,二者基因不一样,所在市场环境不一样。但有一点,京东在国际化方面还有长足的上升空间。


内容创业从来就没有春天

尽管作为“内容创业”的概念提出者魏武挥老师都认为“内容创业的春天已经过去,现在已经是炙夏”,但仔细想想,仍难免唏嘘。

我理解魏武挥老师“内容创业春天已经过去”的意思,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让内容创作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生产方式。

在最早的时候,那些善于创作的人,一定是有过很多经历的人,他们用文字将自己的经历描述出来,进而形成了最早的内容;之后,随着这些经历者的内容积累的越来越多,有着海量阅读的人,将自己的经历和看过的这些文献相结合,最后形成新的内容。

这两种背景下,那些看起来的优势并不足以使其像百度、阿里、腾讯那样在搜索、电商和社交领域树立起一个让人叹为观止的屏障。

究其缘由,最大的原因莫过于两个:一个是人们在内容阅读层面,虽然或多或少的会受到一些先入为主的影响,但这并不能决定人们是否会接纳新的内容,更不会作为人们对新内容评判的标准;另一个则是那些先入为主的内容创作者,并不能以自己先进入这个领域,就能够保持永远领先于人的创作水准——无论是游历还是阅读,每个人的不同体会注定会产生出无数的内容创作可能。

而现在,随着互联网的出现,阅读者的优势开始减弱,那些文献、资料成为了“即拿即用”的东西,很多内容创作者,即使没有很多的生活阅历或者很多的阅读量,依然能够写出还算不错的东西,原因就是善于搜索和整理,也就是魏武挥老师所说的“整理者”。

整理者的出现,并没有让内容创作的门槛降低,相反,让内容创业看起了也具备了“先入为主”的优势,并且还可以通过这种优势积累形成滚雪球的效应——由于搜索和整理是一个类似于“工业化”的产品,所以很多内容创作者通过前期的积累和资本的力量形成了一个个的机构,生产工业化内容。显然,一个个人很难跟一个机构在内容整理方面相抗衡。

正因为此,我们看起来每个人都可以注册的微信公众号就只是一种慰藉品。虽然你可以成为一个“自媒体”,但是由于内容创作的门槛升高,你无法在这些内容中创作出更好的东西。

这也就是魏武挥老师所说的内容创业的春天已经过去的原因。

但是,由于搜索和整理是一个类似于“工业化”的产品,所以很多内容创作者通过前期的积累和资本的力量形成了一个个的机构,生产工业化内容。就以现在大部分人依赖的微信公众号为例,虽然很多已经享受过自媒体红利的大号早已经“机构化”,但是这并没有妨碍像是后来Papi酱的一夜爆红。

这其实就是内容本身同时具备“变”和“不变”的一种特质。人们对于经典文化的狂热追逐同时,并不妨碍流行元素对文化的影响,这本身也是古而有之的天性使然。

《诗经》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并不是因为它是最早的诗歌全集,而是在于其本身的“经典”,就以现在的视角来看,“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仍然华彩万张。

而像是战国喜人欢楚风,唐诗宋词更是不同时代人们对文化的不同口味,就包括现在的微信公众号,也会出现流行元素的更替,很多早期喜欢的公众号,可能越往后看的越少,这也就是人们对于内容流行的追逐。

人们对于流行文化的口味是断变化的,但是对于内容创作内涵的需求,却是永恒不变的。坦白来说,现在大多数所谓的内容创作者,都是抓住了流行内容的特质,但忽略了内容创作本身不变的东西。

因此,即使是很多机构化的自媒体,其实并没有因为自己享有的红利而高枕无忧。原因就在于,他们虽然抓住了粉丝的某一个G点,但是长时间不间断的刺激,用户难免会陷入麻木,他们需要不断的寻找用户新的G点,让粉丝能够持续高潮。相信他们自己心里也清楚,迟早会有一天,粉丝不再兴奋,他们所做的事情是让粉丝的兴奋期延续的更久一点。

而在另一端,对于那些已经失去内容创业春天的人来说,他们一方面被这些机构类媒体不断的“压迫”着,而在另一方面,他们却在这种背景下,被迫的有一种置之死地的勇气,“采用另一种方式来产出经典”,在误打误撞之中抓住了内容的不变。

这也就形成了看起来的硬币两面,机构化媒体并没有因为自己的人力、财力而处在春天之中,而那些有志进行内容创业的人或许恰恰身处春天里。

然而,或许真相也并非如此。

记得当年微博流行时,作为博客时代的代表人物韩寒,在微博兴起两年后的一声“喂”就吸引了千万级的互动,试想一下,现在如果韩寒开一个微信公众号,是否也会瞬间十万加。抛开这种名人效应之外,很多像是秦朔、洪波这种也是后来才进入微信公众号的人,他们的微信公众号也经常能够产出在微信朋友圈刷屏的文章。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其实根本原因是,他们原本就是善于创作的人,尽管自媒体时代的媒体渠道发生了转变,但内容创作的手艺仍然健在。“自媒体的出现只是让那些过去的博客主复活了”,这句话其实是无比正确。

整个大唐,诗作何止千万首,能够为人所知的,也不过区区千首。那些现在不被人所知的唐诗,你又怎么会知道,在当时没有被认为是一时佳作?只不过在与后来者的竞争中被掩盖了而已。

所以,人们固然很少会有像是瞻仰古董、或者遗迹的心态去审视内容的质量,并且以此为评判标准,但是这恰恰证明了,内容创业何曾有过春天。

因为内容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产品,它可能会因为流行而退色,也可能会因为经典而不朽;它既需要跟千人争锋,有需要跟后人较量;它不会因为先入者为优,同样也没有那么容易后来居上;它是一个跨越时空的产品,它不会因为其他因素而干扰本身的优劣,同样你时时刻刻都要保持警惕,在跨越时空的状态下与所有人竞争。

也正因为此,我欣赏现在自媒体的超级大V六神磊磊所说的一句话,“我觉得一个写字的人,随时要做好被人忘记的准备。我们都应该是一只蚂蚱,但是必须是一个不停地学习,不停地充实自己的蚂蚱,我们要努力地蹦哒着,然后静静地等待秋后的到来。”

所以,你是否要进入内容创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终究注定了,它就是一个苦差事。它的机会和风险就在哪里,永恒不变,好在它的“红利”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多。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