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说到研发效能的度量指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管理人员看数、工程师造数,那么掩盖在“数”下的是每个角色小心思。这里面有管理人员的团队的心思、工程师维持自己不垫底的心思、建立度量指标的人给管理者“鱼”的心思等等。所以每一个“心思”都没有办法评价是对是错,都是当前团队管理、协作的必然产物,但是每一个都有其局限性。
研发效能度量悖论:选择度量指标普遍面临的问题
研发效能度量悖论:每一个精心设计的度量模型都是为了提升团队的研发效能,每一个精心设计的度量模型都会驱使出现“高分低能”的团队。研发效能度量悖论指的是在追求提升团队研发效能的过程中,一些精心设计的度量模型可能会导致“高分低能”的现象。这是因为在追求优秀的度量指标时,团队可能会倾向于追求表面上看起来很好的成绩,而忽视了实际的研发能力提升。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项目进度的度量。如果团队的度量模型过于关注项目的进度和时间节点,团队可能会被激励在短时间内快速交付,以获得高分。然而,这可能导致一些问题,比如牺牲了代码质量、忽略了测试的深入等。在长期内,这样的做法可能会导致系统的不稳定性和未来需求的无法适应。另一个例子可以是代码行数的度量。有时候,团队可能会将代码行数作为一个衡量工作量和贡献的指标,而不是关注代码的质量和可维护性。这可能导致开发人员追求数量而非质量,写出冗余且难以维护的代码。虽然这在度量模型上可能会得到高分,但实际上并没有提高整体的研发效能。
数据支持这一悖论的观点。研究表明,在一些强调速度和产出的团队中,尽管项目可能按时交付,但由于忽略了质量和可维护性,最终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资源来修复和维护项目。因此,解决这一悖论的关键在于建立平衡、可自我检查的度量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