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V模型
瀑布模型的变种,把瀑布模型中的测试阶段与之前的分析设计阶段对应起来,即可得到V模型。

优点:非常明确地标明了测试过程中存在的不同级别,并且每个级别与分析设计阶段对应。每个测试阶段有明确的交付物。在小型软件中效果突出。
局限:过程要求严格,不灵活。测试阶段介入晚,如早期用户定义的需求错误要等到最后的验收测试才能发现。
没有明确地说明早期的测试,无法体现“尽早地和不断地进行软件测试” 的原则。在V模型的基础上,对各个阶段增加一个同步的测试,形成了W模型。
2 W模型
测试从用户需求开始,贯穿整个软件开发过程,与软件开发阶段同步进行,测试的内容不仅是代码,也包括需求、分析、设计、部署等阶段。

进步:从需求开始变引入测试,有利于尽早发现问题,即时采取应对措施,这将显著减少测试的总体时间。加快项目进度。
局限:与V模型一样仍然是瀑布模型的变种,无法进行迭代、自发性和变更处理。
V模型与W模型适用于瀑布模型,很难在现在更受欢迎的迭代式开发上应用,我们需要其他更加灵活的的测试模型,以便更好地进行迭代和应对变更,比如H模型和X模型。
3 H模型
H模型中,软件的测试活动从开发中独立
V、W、H、X四种软件测试模型解析

本文详细介绍了四种软件测试模型:V模型、W模型、H模型和X模型。V模型强调每个开发阶段都有对应的测试阶段;W模型提倡测试从需求阶段开始,贯穿整个开发过程;H模型将测试活动独立,允许与开发并行进行;而X模型则结合了分离-集成的测试方式和探索性测试,提高了测试的灵活性。每种模型都有其适用场景和局限性。
最低0.47元/天 解锁文章
&spm=1001.2101.3001.5002&articleId=103209892&d=1&t=3&u=4636e6b497bf4a31a9e2b91ddaac2519)
1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