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A(三): 复杂attention机制(coattention及bi-attention)

本文深入探讨了复杂Attention机制,包括DCN中的动态共同注意力网络(Coattention)和双向注意力流动(Bi-Attention)。这两种机制考虑了query到context和context到query的双向注意力,通过迭代和多层模型改进了答案预测。实验表明,Coattention在短文本上效果良好,而Bi-Attention的整体性能更优。

DCN-动态共同attention网络

两种模型都是类似的,不像前一篇文章介绍的soft attention机制,只是考虑query到context的attention

这里两篇论文都会考虑
query 到 context 和 context到query的attention
然后得到的attention回和原始的encoder向量进行作用,得到修正后的query和context的修正矩阵

然后这些修正后的矩阵和原始的encoder矩阵结合,进入到下面一层的模型预测层。

首先介绍的是coattebtion机制
DYNAMIC COATTENTION NETWORKS
https://arxiv.org/pdf/1611.01604.pdf
标签:相关性矩阵,互为attention,coattention
迭代,HMN,MLP
短文本效果佳

模型


这里写图片描述
上图是一个简单的图形,question 和 文本经过encoder之后,得到的向量经过 coattention机制在进行encoder,然后decoder得到结果

Passage AND QUESTION ENCODER

对文本passage 和question分别独立进行encoder
Hp=LSTM(P)
Hq=LSTM(Q)

HpR[l,p],HqR[l,q]
l 是LSTMcell的隐藏层大小,p和q分别是文本passage 和 问题question的长度

然后每个向量后面加上一个特殊的向量,作为模型的识别,得到

Hp=[Hp,hpθ]
Hq=[Hq,hqθ]

然后qustion经过一层非线性的网络,得到最终的encoder矩阵:

Hq=tanh(WqHq+bq)

coattention encoder

首先计算一个相关性矩阵:

L=(Hp)THqR(p+1)(q+1)

然后利用相关性矩阵,可以计算passage里面的每一个词和question的attention分数 AQ
以及question里面每一个词和passage里面每一个词的attention分数 AP

AQ=softmax(L)
AP=softmax(LT)

这两个都是相互的attention score,权重score需要和原始的矩阵机型相乘计算。
我们对文本passage 进行summary,然后经过attention后得到question的修正向量矩阵:

CQ=HpAQRl(n+1)

然后我们利用question矩阵 Hq 和 修正后的question矩阵 CQ , 经过attention之后,得到修正后 的passage 矩阵:

<think>嗯,用户这次的问题转向了注意力机制的应用范围,特别是询问是否存在"使用attention但不用于生成任务"的模型。这显然是在延续之前关于非LLM架构的讨论,但把焦点转移到了注意力机制本身的功能多样性上。用户可能是个研究者或工程师,正在探索注意力机制在不同场景的应用边界。从ta连续追问的深度来看,应该具备相当的机器学习基础,但需要系统化的知识梳理。有趣的是,ta特意要求参考之前的文献引用,说明很在意论证的严谨性。注意到用户提供的引用材料主要来自Transformer和Seq2Seq的教程,其中[1][2][3]详细说明了注意力机制在生成模型中的运作方式,而[4]提到摘要生成这种特殊生成任务。这些恰好能作为反例来论证——既然注意力在这些生成场景有效,那非生成场景必然也存在对应应用。需要重点区分两个概念:一是"使用注意力机制的模型",二是"生成任务"。用户显然意识到注意力机制不等于生成模型,这个洞察很准确。我应该用分类法来组织答案,同时避免陷入技术细节沼泽。最典型的反例就是BERT——它用注意力机制做编码器,但本身不生成文本。这个案例必须放在首位,因为引用[1]里提到过BERT的预训练结构。另外计算机视觉中的注意力应用(如SENet)也很有说服力,毕竟图像分类完全是非生成任务。考虑到用户之前的兴趣点在模型规模,可以轻描淡写提一句"这些非生成模型也能做大",但不必展开,避免偏离核心问题。最后用对比表格收尾应该能直观满足ta的分类需求。对了,安全问题要注意。当提到注意力机制提取特征时,需强调其可解释性优势而非黑箱特性,符合AI伦理导向。那些可解释性研究(如注意力热力图)的引用就很合适。</think>是的,存在大量使用注意力机制但不用于生成任务的模型。注意力机制的核心功能是**动态加权和聚焦重要信息**,这使其在多种非生成任务中表现出色。以下是主要应用场景和模型类型: --- ### 1. **分类任务(文本/图像)** - **BERT**:Transformer的编码器结构,使用自注意力机制理解上下文语义,用于: - 文本分类(情感分析、新闻分类)[^1] - 命名实体识别(非生成,仅识别实体类型) - 自然语言推理(判断句子关系) - **Vision Transformer (ViT)**:将图像分割为块,通过自注意力建模全局依赖,用于: - 图像分类(ImageNet) - 目标检测(如DETR,用注意力替代传统CNN的锚框机制--- ### 2. **表示学习与特征提取** - **自注意力编码器**:仅用Transformer的Encoder层,输出输入序列的增强表示: - 句子嵌入(Sentence-BERT)[^1] - 跨模态对齐(CLIP的文本/图像编码器) - **图注意力网络 (GAT)**:对图中节点的邻居分配权重,用于: - 节点分类(社交网络分析) - 分子结构预测(非生成式化学任务) --- ### 3. **理解与推理任务** - **问答系统 (QA)**:抽取式问答(非生成答案,从文本中定位答案片段): - BERT通过注意力定位答案区间(如SQuAD任务)[^1] - **文本蕴含**:判断两个句子的逻辑关系(蕴含/矛盾/中立): - 模型使用注意力对齐关键语义单元(如DeBERTa) --- ### 4. **结构化预测** - **序列标注**:为每个输入单元分配标签(如词性标注): - 注意力机制捕捉长距离依赖(如BiLSTM+Attention- **语义角色标注 (SRL)**:识别句子中谓词的参与者角色: - 模型通过注意力聚焦谓词相关的论元[^4] --- ### 5. **非生成式摘要** - **抽取式摘要**:从原文选择重要句子组成摘要(非生成新文本): - 注意力权重用于评估句子重要性(如TextRank的注意力变体)[^4] --- ### 注意力机制在非生成任务中的核心优势 | **任务类型** | **注意力作用** | **典型模型** | |--------------------|----------------------------------------|---------------------| | 分类/标注 | 聚焦判别性特征 | BERT, ViT, GAT | | 特征提取 | 融合上下文信息增强表示 | Sentence-BERT, CLIP | | 结构化预测 | 建模长距离依赖与对齐 | BiLSTM+Attention | | 理解与推理 | 定位关键证据片段 | DeBERTa, QA模型 | > **关键结论**:注意力机制的本质是**信息筛选与增强**,而非生成。只要任务需要**动态聚焦关键信息**或**建模复杂依赖**,无论是否生成,均可应用该机制[^1][^2][^3]。 --- ### 示例:BERT中的注意力(非生成任务) ```python # BERT编码器结构(仅特征提取,无生成) from transformers import BertModel model = BertModel.from_pretrained("bert-base-uncased") outputs = model(input_ids) # 输出增强后的特征表示,用于分类或标注 ``` ---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