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总结与翻译
一、主要内容总结
本文聚焦大型语言模型(LLMs)的“幻觉”问题,从统计视角剖析其产生根源与持续存在的原因,并提出缓解思路。
1. 核心问题界定
“幻觉”指模型在不确定时猜测生成看似合理却错误的内容,而非承认不确定性,这一问题在最先进的模型中仍普遍存在,严重削弱了用户信任。
2. 幻觉产生的两大阶段原因
(1)预训练阶段:统计误差的自然结果
- 预训练本质是密度估计问题,模型学习训练语料的语言分布。即使训练数据无错误,模型优化的交叉熵目标也会导致误差——生成有效输出比判断输出有效性(Is-It-Valid二进制分类问题)更难,生成错误率与IIV分类错误率存在数学关联:生成错误率≥2×IIV分类错误率。
- 关键误差因素包括:无规律的“任意事实”(如罕见生日)、模型表达能力不足(如n-gram模型难以处理长依赖)、计算复杂性、分布偏移及“垃圾进垃圾出”(训练数据含错)等。
(2)后训练阶段:评估体系的反向强化
- 主流评估(如准确率、通过率)采用二进制评分,对“不知道”(IDK)等不确定响应零分,鼓励模型猜测——类似学生考试时蒙答案以最大化分数。
- 即使存在专门的幻觉评估,其影响力远不及主导排行榜的传统评估,导致模型持续生成过度自信的幻觉内容。
语言模型幻觉的统计根源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453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