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TCP/IP模型-数据链路层
1、以太网协议介绍
不同的协议栈用于定义和管理不同网络的数据转发规则。
一种多路访问广播型数据链路层协议,是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局域网组网技术。
如果用的是以太网协议,就会有MAC地址,其他协议不会有MAC地址。
以太网是当今现有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LAN)采用的最通用的通信协议标准,该标准定义了在局域网中采用的电缆类型和信号处理方法。
以太网是建立在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ion,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机制上的广播型网络。
早期的以太网∶以太网是建立在CSMA/CD机制上的广播型网络。冲突的产生是限制以太网性能的重要因素,早期的以太网设备如集线器HUB是物理层设备,不能隔绝冲突扩散,限制了网络性能的提高。
交换机组网∶交换机做为一种能隔绝冲突的二层网络设备,极大的提高了以太网的性能,并替代HUB成为主流的以太网设备。但是交换机对网络中的广播数据流量不做任何限制,这也影响了网络的性能。
路由器分割广播域,交换机分割冲突域。
20世纪70年代,由Xerox公司联合Intel和DEC公司开发出以太网
1973年,传输速率3Mb/s(实验室)
1980年,传输速率10Mb/s
1990年,出现双绞线介质的以太网
1992年,传输速率100Mb/s
1998年,传输速率1000Mb/s
2010年,IEEE发布40G/100G标准
2013年,400G的以太网标准工作正式启动!
MAC地址:表示的是一个物理设备,也称之为“物理地址”,不可以随意修改。
任何一个上网的节点,也必须拥有一个IP地址,该地址在一个网段内是唯一的。
IP地址:称之为一个上网设备的“逻辑地址”,是可以随意修改的。
IP地址相当于人的名字,MAC地址相当于人的家庭住址。
如果想要设备之间实现互通,则必须同是知道目标设备的IP址和MAC地址。
以太帧的格式有两个标准∶Ethernet_II格式和IEEE 802.3格式,因此协议规定以太网帧的数据格式
以太网技术所使用的帧称为以太网帧(Ethernet Frame)简称以太帧。
在以太网中,数据通信的基本单位是以太网帧(Frame)。
如图所示。
Ethernet Ⅱ以太帧∶
D.MAC∶6字节,目的MAC地址,6字节,该字段标识帧的接收者。
S.MAC∶6字节,源MAC地址,6字节,该字段标识帧的发送者。
Type∶2字节,协议类型。常见值∶(用于标识上层协议的类型)
0x0800: 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4 (IPv4);
0x0806: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 (ARP)。
FCS:帧校验序列。通过CRC算法循环冗余校验。数据发送前要进行计算
Length/Type>=1536(0x0600) Ethernet_II 用于区分是802.3的帧还是E2的帧
IEEE802.3帧长度字段值小于等于1500(0x05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