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器新手总混淆?Docker 和 K8s 的「功能边界」到底该怎么分?

刚接触容器技术的朋友,几乎都会被一个问题困住:Docker 和 K8s 到底有啥区别?明明都跟容器打交道,为啥一个项目里有时要同时用,有时又只用其中一个?甚至有人误以为 “学了 K8s 就不用学 Docker”,结果越学越乱。

其实,Docker 和 K8s 根本不是 “替代关系”,而是 “分工不同”—— 就像快递行业里,Docker 是 “打包快递 + 送货上门的小哥”,K8s 是 “管理几百个小哥、调度上万件快递的物流中心”。今天从核心功能、场景边界、协作方式三个维度,帮你划清两者的功能红线,新手也能一看就懂。

查看>>>容器崩了该找 Docker 还是 K8s?故障恢复时,两者分工差在哪?

一、核心功能:Docker 管 “跑起来”,K8s 管 “管得好”

要分清楚边界,先得知道它们各自 “最擅长做什么”。简单说,Docker 解决 “容器怎么跑起来”,K8s 解决 “一堆容器怎么管好”。

1. Docker:让应用 “装得进、跑得起” 的容器引擎

Docker 的核心角色是 “容器引擎”,核心功能就两个:打包应用运行容器

比如你开发了一个 Python 小程序,在自己电脑能跑,放服务器就报错 —— 可能是服务器缺 Python3.8,或依赖库版本不对。这时候 Docker 就派上用场了:

  • 写一个 “Dockerfile”,把 Python 环境、代码、依赖库全 “打包” 成 “镜像”,相当于给应用做了个 “标准化快递盒”;
  • 用 docker run 命令把镜像变成 “容器”(启动的快递盒),不管在笔记本、服务器还是云主机上,只要装了 Docker,容器都能一模一样跑起来,再也不会 “本地能跑线上崩”。

所以,Docker 本质是 “解决应用的打包和单机运行问题”,让应用摆脱环境依赖,做到 “一次打包,到处运行”。

2. K8s:让成百上千个容器 “听话、有序” 的编排平台

K8s(全称 Kubernetes)的核心角色是 “容器编排平台”,解决 “多容器、多机器的管理问题”。

假设你做了个电商网站,用 Docker 打包了三个容器:前端、后端、数据库。开发时,docker run 启动三个容器就能测试;但上线后用户量变大,你需要:

  • 后端启动 10 个容器分担压力,某个崩了自动补一个;
  • 数据库挂在硬盘上,防止重启丢数据;
  • 用户请求自动分到 10 个后端容器,别让某个累死;

这些问题,Docker 解决不了 —— 它只能管好单机上的几个容器,管不了 “跨机器的容器集群”。这时候 K8s 出场了:

  • 你告诉 K8s“要 10 个后端容器,挂 80 端口”,它会自动在集群机器上启动,某个崩了立刻补新的;
  • 用 “Service” 自动分流量,用 “Volume” 管数据存储,甚至按时间扩缩容(晚上用户少,自动关 5 个省资源)。

所以,K8s 本质是 “解决容器集群的调度、监控、自愈问题”,让大量容器像一个整体一样有序工作。

二、功能边界:3 个维度划清红线

很多新手混淆 Docker 和 K8s,是没搞懂 “功能边界”—— 哪些事只能 Docker 做,哪些只能 K8s 做,哪些要配合做。三个维度一对比,边界立刻清晰。

1. 场景:单机 “小打小闹” vs 集群 “规模化作战”

Docker 适合 “单机场景”:

  • 开发时,本地启动 1-5 个容器测试(前端 + 后端 + 数据库);
  • 小项目上线,一台服务器能扛住,用 docker-compose 管理几个容器的启动顺序;

这时候用 K8s 是 “杀鸡用牛刀”—— 部署 K8s 至少要 2 台服务器(master 节点 + node 节点),配置复杂还耗资源,完全没必要。

K8s 适合 “集群场景”:

  • 中大型项目,需要 10 台以上服务器承载;
  • 容器超 20 个,手动管理不过来(比如某天崩 5 个,总不能一个个重启);
  • 需要高可用(服务器宕机,容器自动转移到其他机器)。

简单说:个人开发、小项目用 Docker 足够;团队协作、大流量项目才需要 K8s。

2. 角色:“执行者” vs “管理者”

Docker 是 “执行者”:只 “按命令做事”,没有 “主动管理” 能力。用 docker run 启动容器,它就乖乖运行;容器崩了不会自动重启,得手动再敲命令;服务器满了,也不会把容器挪到别的机器 —— 像个 “听话但不会思考的快递员”。

K8s 是 “管理者”:会 “主动规划、监控、调整”。你告诉 K8s“要 3 个 Nginx 容器,每个占 1G 内存”,它会先查集群哪台机器有空余内存,再指挥 Docker 在那台机器上启动;之后实时监控,发现容器内存超标或崩溃,立刻用 Docker 启动新的替换 —— 像个 “会调度、会补救的物流经理”。

3. 操作对象:单个容器 vs 容器集群

Docker 的操作对象是 “单个容器 / 镜像”:

  • 用 docker build 构建一个镜像,docker run 启动一个容器,docker stop 停止一个;
  • 哪怕用 docker-compose 管理多个容器,本质也是 “批量执行单个命令”。

K8s 的操作对象是 “容器集群”:

  • 定义 “Deployment”,告诉 K8s “要 5 个相同容器”,它会自动处理这 5 个的生命周期;
  • 用 “Namespace” 划分环境(开发 / 测试 / 生产),用 “ConfigMap” 统一管配置,都是 “一对多” 的操作,瞄准 “集群整体”。

三、别对立!Docker 和 K8s 是「最佳拍档」

很多人以为 Docker 和 K8s 是 “二选一”,但实际上,K8s 离不开 Docker—— 是 “管理者” 和 “执行者” 的关系。

K8s 本身不能直接运行容器,需要 “容器运行时”(Container Runtime)启动容器,而 Docker 是最常用的运行时之一。简单说:

  • 你在 K8s 里定义 “启动 3 个 Nginx 容器”,K8s 会找集群里的 node 节点;
  • 向 node 节点上的 Docker 发命令:“按这个镜像启动容器”;
  • Docker 执行命令,启动后把状态反馈给 K8s;
  • 后续容器的停止、重启,也是 K8s 发命令,Docker 来执行。

就像物流经理(K8s)指挥快递员(Docker)送货,经理规划路线、调度人手,快递员负责送包裹 —— 少了谁都不行。

四、新手最容易踩的 3 个「边界误区」

搞懂了边界,还要避开几个常见误区,否则学起来更混乱。

1. 误区:“学 K8s 之前不用学 Docker”

真相:Docker 是 K8s 的 “基础工具”。K8s 管理的是 “容器”,而容器是用 Docker 打包的 —— 不懂 docker build 构建镜像,不懂 docker logs 看日志,学 K8s 时连 “容器为什么启动失败” 都查不出来。建议:先花 1-2 周掌握 Docker 核心命令(build/run/exec/logs),再学 K8s 更顺。

2. 误区:“K8s 能替代 Docker”

真相:K8s 替代的是 “Docker Swarm”(Docker 自带的简单编排工具),不是 Docker 本身。Docker 有两个核心部分:构建镜像的引擎、运行容器的 runtime。K8s 能替代 “多容器管理”,但离不开 Docker 的 runtime 启动容器。哪怕现在有 containerd 等其他 runtime,很多企业还是用 Docker,因为它的镜像生态最成熟。

3. 误区:“小项目用 K8s 显得更专业”

真相:技术选型看 “需求”,不看 “面子”。见过不少新手,一个博客项目只用 2 个容器,非要部署 K8s 集群,结果每天花 2 小时解决 K8s 报错(节点 NotReady、网络不通),背离了 “用技术提高效率” 的初衷。记住:工具是为项目服务的,不是用来炫技的。

五、选型公式:再也不纠结

最后用一个公式总结:

  • 需 “打包应用、在单机上运行少量容器”—— 用 Docker;
  • 需 “管理多机上的大量容器,实现自动扩缩容、高可用”—— 用 K8s + Docker;
  • 学习顺序:先 Docker 后 K8s,掌握 “容器是什么” 再学 “怎么管好容器”。

Docker 和 K8s 是容器技术的 “左右腿”:Docker 帮你迈出第一步,让应用跑起来;K8s 帮你跑得更稳、更远,支撑大规模业务。搞懂功能边界,才能在项目中用对工具,少走弯路。

评论
成就一亿技术人!
拼手气红包6.0元
还能输入1000个字符
 
红包 添加红包
表情包 插入表情
 条评论被折叠 查看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