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Linux上构建 RAID 10阵列

本文介绍了如何在Linux上构建RAID 10阵列,适用于I/O密集型应用。通过结合RAID 0的并行性能和RAID 1的数据冗余,RAID 10提供了高性能和容错能力。文章详细阐述了创建过程,包括使用mdadm创建阵列、DD进行性能测试以及利用Iozone进行基准测试。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最近小编买入一台阿里云大数据型服务器,拥有4块5T的硬盘,但是本地盘存在数据安全的问题,所以需要做raid,所以最近也是每天研究linux中如何组建raid的文章。

RAID 10阵列(又名RAID 1+0 或先镜像后分区)通过结合RAID 0 (读写操作在多个磁盘上同时并行执行)和RAID 1(数据被完全相同地写入到两个或更多的磁盘)两者的特点实现高性能和高容错性的磁盘I/O。

这篇文章会指导你如何使用五块相同的8GB磁盘来组成一个软件RAID 10阵列。因为组成一个RAID 10阵列至少需要4块磁盘(比如,两个镜像各有一对分区组合),而且需要添加一块额外的备用磁盘以防某块主要的磁盘出错。本文也会分享一些工具,在稍后用来分析RAID阵列的性能。

注意RAID 10的优缺点和其它分区方法(在不同大小的磁盘和文件系统上)的内容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

Raid 10 阵列如何工作?

如果你需要实现一种支持I/O密集操作(比如数据库、电子邮件或web服务器)的存储解决方案,RAID 10就是你需要的。来看看为什么这么说,请看下图。

上图中的文件由A、B、C、D、E和F六种块组成,每一个RAID 1镜像对(如镜像1和2)在两个磁盘上复制相同的块。在这样的配置下,写操作性能会因为每个块需要写入两次而下降,每个磁盘各一次;而读操作与从单块磁盘中读取相比并未发生改变。不过这种配置的好处是除非一个镜像中有超过一块的磁盘故障,否则都能保持冗余以维持正常的磁盘I/O操作。

RAID 0的分区通过将数据划分到不同的块,然后执行同时将块A写入镜像1、将块B写入镜像2(以此类推)的并行操作以提高整体的读写性能。在另一方面,没有任何一个镜像包含构成主存的数据片的全部信息。这就意味着如果其中一个镜像故障,那么整个RAID 0组件将无法正常工作,数据将遭受不可恢复的损失。
建立RAID 10阵列

有两种建立RAID 10阵列的可行方案:复杂法(一步完成)和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