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可扩展固件接口(英语:Unified Extensible Firmware Interface,缩写UEFI)是一种个人电脑系统规格,用来定义操作系统与系统固件之间的软件界面,作为BIOS的替代方案。可扩展固件接口负责加电自检(POST)、联系操作系统以及提供连接操作系统与硬件的接口。
UEFI的前身是Intel在1998年开始开发的Intel Boot Initiative,后来被重命名为可扩展固件接口(Extensible Firmware Interface,缩写EFI)。Intel在2005年将其交由统一可扩展固件接口论坛(Unified EFI Forum)来推广与发展,为了凸显这一点,EFI也更名为UEFI(Unified EFI)。UEFI论坛的创始者是11家知名电脑公司,包括Intel、IBM等硬件厂商,软件厂商Microsoft,及BIOS厂商安迈科技、Insyde、Phoenix。
UEFI论坛网址:https://uefi.org/
与BIOS的比较
二者显著的区别就是UEFI是用模块化,C语言风格的参数堆栈传递方式,动态链接的形式构建的系统,较BIOS而言更易于实现,容错和纠错特性更强,缩短了系统研发的时间。它可以执行于x86-64、IA32、ARM等架构上(在个人电脑上通常是x86-64平台),突破传统16位代码的寻址能力,达到处理器的最大寻址。它利用加载UEFI驱动程序的形式,识别及操作硬件,不同于BIOS利用挂载实模式中断的方式增加硬件功能。后者必须将一段类似于驱动程序的16位代码(如RAID卡的Option ROM)放置在固定的0x000C0000至0x000DFFFF之间存储区中,运行这段代码的初始化部分,它将挂载实模式下约定的中断向量向其他程序提供服务。例如,VGA图形及文本输出中断(INT 10h),磁盘访问中断服务(INT 13h)等等。BIOS以实模式执行,因此这段存储器空间很有限(在实模式下仅能寻址最多1MB的存储器),BIOS对于所需放置的驱动程序代码大小超过空间大小的情况无能为力。另外,BIOS的硬件服务程序都以16位代码的形式存在,这就给运行于保护模式或长模式的操作系统访问其服务造成了困难。因此BIOS提供的B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