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用了一个csv文件
要求:
数据:data3_1.csv.根据2000个消费者网购情况的调查数据,分别绘制性别,
网购次数和满意度的条形图。其结果如下所示
(1) 使用 read.csv()读取数据到 data3_1 中,可以采用绝对路径或者相对路
径形式读取文件。
(2) 在 R 控制台查看 data3_1 的内容
(3) 查看 data3_1 的模式
(4) 使用 attach()函数绑定列表 data3_1
(5) 使用 table()生成性别的一维表到 table1
(6) 使用 table()生成网购次数的一维表到 table2
(7) 使用 table()生成满意度的一维表到 table3
(8) 使用 layout()进行页面布局,按行存放图形
(9) 使用 par() 设 置 图 形 的 边 距 和 字 体 大 小 :
par(mai=c(0.6,0.6,0.4,0.1),cex=0.7)
(10) 使用barplot()绘制图(a),参数density=30,angle=0,分别设置填充
密度和密度线的角度。参数 border=”blue”,即边框线设为蓝色。
(11) 使用 barplot()绘制图(b), 参数 density=20,angle=90.
(12) 使用 barplot()绘制图(c),颜色设置自行选择
text <- read.csv("D:\\R语言\\data3_1.csv",sep=",",header=TRUE)
text
(9) 使用 par() 设 置 图 形 的 边 距 和 字 体 大 小 :
par(mai=c(0.6,0.6,0.4,0.1),cex=0.7)
(10) 使用barplot()绘制图(a),参数density=30,angle=0,分别设置填充
密度和密度线的角度。参数 border=”blue”,即边框线设为蓝色。
(11) 使用 barplot()绘制图(b), 参数 density=20,angle=90.
(12) 使用 barplot()绘制图(c),颜色设置自行选择。
> layout(matrix(c(1,2,3,3),2,2,byrow=TRUE))
> par(mai=c(0.6,0.6,0.4,0.1),cex=0.7)
> > barplot(table1,main="(a)水平条形图",xlab="人数",ylab="性别",horiz=TRUE,density=30,angle=0,border="blue")
> barplot(table2,main="(b)垂直条形图",xlab="网购次数",ylab="人数",horiz=FALSE,density=20,angle=90)
> barplot(table2,main="(C)垂直条形图",xlab="满意度",ylab="人数",col=cm.colors(3))
R语言中barplot()函数的基本语法格式如下:
barplot(height, names.arg = NULL, beside = FALSE,horiz = FALSE, density = NULL, angle = 45,col = NULL, border = par(“fg”),main = NULL, sub = NULL, xlab = NULL, ylab = NULL,xlim = NULL, ylim = NULL, …)
height:向量或矩阵,用来构成条形图中各条的数值。
names.arg:位于条低端的文字标签。
beside: 逻辑值,为FALSE时绘制堆叠图,为TRUE时绘制分组图。
horiz: 逻辑值,为FALSE时,绘制垂直条形图,为TRUE时绘制水平条形图。
density:一个向量值。当指定该值时,条将以斜线填充。即每英寸斜线的密度。
angle:以逆时针方向给出的阴影线的角度。默认为45度。
col:条的填充色。
border:条的边框颜色,如设置为TRUE时,边框颜色将于阴影线的颜色相同。
main:用于指定绘图的主标题。
sub:用于指定绘图的次标题。
xlab, ylab :用于指定x轴和y轴的标签。
xlim, ylim:分别用于指定x轴和y轴的取值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