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电过零点检测电路总结


交流电的过零点检测方案较多,目前较常见的也是我之前所使用的方案如图1所示:

 
图1 交流电光耦过零检测电路

图1的电路可以检测到交流电经过零点的时间,但是它存在诸多的弊端,现列举如下:
  1. 电阻消耗功率太大,发热较多。220V交流电,按照有效值进行计算三个47K的电阻平均每个电阻的功率为220^2/(3*47k)/3=114.42mw。对于0805的贴片电阻按照1/8w的功率计算,当前的消耗功率接近其额定功率,电阻 发热大较大。同时需要注意市电的有效值为220V,其峰值电压为311V,以此计算我们可以得到每个电阻的瞬时最大功率为228mw,严重超过了电阻的额定功率,因此使用是存在危险的。
  2. 光耦的过零点反应速度慢,TZA上升沿时间长。实际测试发现光耦过零点上升沿和下降沿的跳变时间为120us左右(高低电平压差为3.3V)。对于一般的应用可以接受,但是对于通信中的同步应用该反应时间将严重影响通信质量。因为在120us内都可以认为是发生了过零事件,也就是说我对过零的判断可能存在最高达120us的偏差。
  3. 根据光耦的导通特性,该电路的零点指示滞后实际交流电发生的零点。滞后时间可以根据光耦的导通电流计算,NEC2501的典型值是10ma,实际上,当前向电流达到1ma的时候光耦一般就已经导通了。现以1ma电流计算,电阻3×47k=141k,则电压为141V,相应的滞后零点时间约为1.5ms。假设0.5ma导通则电压为70V,则滞后时间为722us。
  4. 光耦导通时间较长,即光耦电流由0变为导通电流这个渐变过程较长,导致光耦特性边缘时间差异明显,产品一致性差。假设以1ma作为光耦的导通电流,那么在220v交流电由0V变化到141V的过程需要1.5ms。而因为期间的一致性问题,部分光耦可能会在0.5ma的时候就导通,部分可能在0.7ma的时候导通。现假设一致性带来的最低导通电流为0.5ma,那么对应导通电压为71V,对应滞后零点时间为736us,这表明,不同光耦之间零点差异可能达到764us!(实际测试中我检测了10个样品,其中两个光耦导通性能差别最大的时间差达到50us,其他普遍在10us左右)。这为不同设备使用该电路进行同步制造了很大的麻烦。
  5. 受光耦导通电流限制,该电路能够检测的交流信号幅度范围较窄。以1ma计算,该光耦只能检测交流信号幅度大于141V的信号。如果该信号用于同步,那么在设备进行低压测试时将不能获取同步信号。
  6. TZA输出波形和标准方波相差较大,占空比高于50%。实际测试中占空比的时间误差达到1.2ms,在应用中该时差不能被忽略。

基于以上列出的各个问题导致利用交流电过零点进行同步质量较差,需要改进。首先我想到的方案是利用比较器的比较功能来产生标准的方波。在交流电的正半周比较器输出高电平,在交流电的负半周比较器输出低电平。该方案的时间误差仅取决于比较器电平跳变的响应速度和比较器的差分电平分辨率。以lm319为例,偏置电压最大为10mv,比较灵敏度为5mv,5V输出电平跳变响应时间在300ns以内,加上asin(10e-3/311)/2//pi/50 = 100ns。二者总共相差约400ns,远低于图1所示的方案。在实际应用中我使用了LM358来代替比较器,其偏置电流为50na,串接1M的电阻,满足偏置电流的电压为50na×1M=50mv。按照st-lm358资料,其开环频率响应1k一下可以达到100db,因此理论上输入1mv的电平依然可以识别,和前边假设相比取50mv,asin(50mv/311)/2/pi/50 = 500ns,放大器的SR为0.6V/us,假设转换到4V,需要7us。因此使用LM358的绝对误差为7.5us,而实际上由于每个器件的共性,因此在同步上偏差应该小于1.5us。

 

方案定下来以后就应该进行电路设计了,在实际电路调试的时候遇到很多问题,现记录于此供以后参考。主要问题包括有:

  • 对于差分运放电路缺乏基本的认识,最初考虑用电阻分压电路,按照最大电压311V,电阻分压1:100,选用2M电阻串接一个20k,取20k两端的电压,理论最大差为3.11V的样子,电路如图2-1所示。该电路最终以失败告终。经过学习和查找原因,是因为没有可靠的工作点,或者说没有统一的参考地,浮地输入无法实现放大。同样因为这个原因,在网上寻找的如图2-2所示的电路也以失败告终。

     

  • 为了能够对差分放大电路提供统一的参考基准最终对图2-2进行修改,分别从差分输入的+端和-端引一个大电阻到测试系统的“地”,因为是单电源放大考虑到LM358的共模输入信号范围0-VCC-1.5V,由于二极管限幅,二极管两端电压最多0.7V,又因为对于去其中间电平连接到地,正负端对地输入的电压范围为-0.35到+0.35。最终电路如图3所示,该电路可以实现设计功能。

 

 

经验总结:

  1. 理解运算放大器的共模输入范围,这对运放电路设计很重要。如果输入信号超过共模电压范围,放大器将不能正常工作。
  2. 任何信号耦合都是需要电流驱动的,放大器限流以及不同设备间“地”的连接不是电阻越大越好。当初设计图3的电路,最初R2和R3取500K时,用示波器双通道同时测试测试地到R2,R3两端差分电压,显示其具有相同的波形,幅度8V左右。理论上其原R2,R3两端波形幅度应该为0.35V,相位相反。经过反复试验,发现其原因就在于经过R2,R3电流太小已经没有达到共“地”的效果了,降低R2,R3阻值测试波形和理论一致。
  3. 当初为了安全测试220V端电压波形,查阅了浮地测试技术的相关资料。同时经过实验验证,浮地测试必须要将示波器和被测试系统的公共地断开,具体来说就是让测试仪器和被测试平台不具备相同的参考地电位,这样短接示波器探头的地到被测试平台才不会发生事故。拿本实验举例,假设我们需要测量市电实时波形,怎么测量呢。我们可以这样测试,示波器供电时三芯插头只连接L和N端,接地不连接,这样就可以通过接地夹夹在市电的一端,用探头去测量另一端的波形了。当然最好还是在接地夹串接以大电阻去接市电一端,探头也串接一大电阻去接市电另一端。如果不这样测试会有什么后果???如果不这样测试,因为示波器探头的接地夹是和三芯插头地线导通的,在通过接地夹去夹火线或者零线是就相当于把火线或零线直接与大地相连,如果是零线还没事,如果是火线那必然短路!非常危险!!!
<think>好的,我现在需要帮助用户设计一个基于LM358S的电流采样电路原理图。首先,我得回忆一下LM358S的基本特性。LM358S是一款双运放芯片,低功耗,适合单电源或双电源应用,常用于传感器放大、滤波等场合。用户提到电流采样,所以核心部分应该是如何将电流转换为电压进行测量。 电流采样的常规方法是用采样电阻,将电流转换为电压,再通过运放放大。根据欧姆定律,电压等于电流乘以电阻,即$V=I \times R_{shunt}$。但采样电阻的选择很重要,阻值太大会导致压降过大,影响负载工作;太小则产生的电压信号微弱,需要高增益放大,可能引入噪声。 接下来,我需要确定电路结构。通常有两种配置:低边采样和高边采样。低边采样将采样电阻放在负载和地之间,电路设计简单,但会抬高地电位,可能影响负载。高边采样则放在电源和负载之间,需要运放能处理共模电压,LM358S的共模输入范围是否足够?查阅数据手册,LM358S的共模输入电压范围在单电源供电时大约是0V到Vcc-1.5V。假设使用5V供电,那么最高共模电压为3.5V。如果高边采样,采样电阻两端电压可能接近电源电压,需要考虑是否超出范围。可能需要使用差分放大电路来处理高边采样。 不过,用户可能更倾向于简单方案,比如低边采样。假设用户选择低边,那么电路结构是将采样电阻Rshunt接在负载和地之间。运放需要放大Rshunt两端的电压差。这里可以用同相放大电路或者差分放大。但LM358S是双运放,可能需要用两个运放组成差分放大,以提高共模抑制比。 例如,第一级作为差分放大器,第二级调整增益。或者使用仪表放大器结构,但LM358S可能噪声较大,需要外接精密电阻。不过用户提供的引用[2]中提到INA282,那是一个专门的电流采样芯片,但用户可能希望用更便宜的LM358S来实现。 另外,需考虑输入偏置电流的影响。LM358S的输入偏置电流典型值约为20nA,虽然不大,但在高精度场合可能需要考虑。采样电阻的电压信号如果很小,比如在mV级别,需要放大足够倍数,同时注意运放的失调电压。例如,如果采样电阻是0.1欧,电流1A时产生0.1V电压,放大10倍得到1V,这样ADC可以读取。但若电流更小,比如100mA,则只有10mV,可能需要更高增益,同时要注意噪声。 此外,滤波电路也很重要。引用[2]中提到RC滤波器,用于抑制高频噪声。在运放的输入和输出端加入RC滤波,比如在Rshunt两端接RC低通滤波器,减少干扰。 总结步骤:选择采样电阻值,确定低边或高边采样,设计差分放大电路,计算增益,添加滤波,考虑电源和共模电压范围,最后验证电路参数是否符合需求。 现在绘制原理图。假设低边采样,使用LM358S的一个运放单元。Rshunt接在负载地端,运放的同相和反相输入端连接到Rshunt两端。但由于是单端信号,可能需要转换为差分输入。或者,采用同相放大结构,将Rshunt的一端接地,另一端接运放的同相输入端,但这样只能测量单端电压。可能更合适的是用差分放大结构,使用两个电阻分压,构成减法器电路。 例如,经典的差分放大器配置:四个电阻构成,R1和R2作为输入分压,R3和R4设置增益。公式为$V_{out} = (V_+ - V_-) \times (R2/R1)$,但需要匹配电阻以保证共模抑制。但LM358S的输入阻抗较低,可能需要调整电阻值,避免负载效应。 或者,使用两个运放组成两级放大。第一级作为电压跟随器,提高输入阻抗,第二级进行差分放大。这样能更好地处理小信号。 另外,需要注意LM358S的输出摆幅,在单电源5V时,输出最高大约3.5V左右,因此设计增益时要确保最大电流时输出电压不超过这个范围。 最后,加入RC滤波器,如引用[2]中的RC滤波器,在运放输入端加入电阻和电容,滤除高频噪声,再送入ADC。 可能的原理图结构:Rshunt在低边,两端连接到由电阻和电容组成的滤波网络,然后输入到LM358S的差分放大电路,经过放大后输出到ADC。具体电阻值需要根据采样电流范围和ADC的量程计算。 需要验证所有参数,包括运放的带宽是否足够,是否会有振荡,是否需要补偿电容等。但作为基础设计,可能用户只需要基本电路,所以提供典型连接方式即可。</think>### LM358S电流采样电路设计分步说明 #### 1. 基本原理 电流采样通过测量采样电阻两端压差实现,遵循欧姆定律: $$ V_{shunt} = I_{load} \times R_{shunt} $$ LM358S作为差分放大器放大此微小电压信号[^2]。 #### 2. 典型电路结构(低边采样) ``` 电源(+)----[负载]----[Rshunt]----GND | | R1---C1 R2---C2 | | +----LM358S----+ | (差分放大) | +------->[输出至ADC] ``` **关键参数选择**: - 采样电阻:选用康铜丝(温漂<50ppm/℃),阻值按$R_{shunt}=V_{max}/I_{max}$计算 - 滤波电路:RC时间常数建议$\tau=10ms$(如$R=1kΩ, C=10μF$) #### 3. 完整原理图设计 ```plaintext +12V | +---[负载]---+ | | | [Rshunt] 0.1Ω/2W | | +------------+--GND | +--------------+--------------+ | R1 1k C1 100nF | IN+ --+--/\/\/\-----||-------------+ | | | R2 1k C2 100nF | IN- --+--/\/\/\-----||-------------+ | +--[LM358S]--+ | (U1A) | +----+---+---+ | | R3 10k | R4 10k +--/\/\/\/--+ | | +---输出至ADC ``` #### 4. 增益计算 放大倍数由电阻比决定: $$ A_v = \frac{R4}{R3} = \frac{10k}{10k} = 1 $$ 若需更高增益(例如100倍),可调整$R4=100kΩ, R3=1kΩ$,此时: $$ A_v = \frac{100k}{1k} = 100 $$ #### 5. 设计验证要点 1. **共模电压范围**:LM358S在单电源12V时允许输入0V~10.5V 2. **输出摆幅**:最大输出电压约10.5V(12V-1.5V) 3. **精度验证**:当$I_{load}=5A$时: - $V_{shunt}=5A \times 0.1Ω=0.5V$ - $V_{out}=0.5V \times 100=50V$(需注意此值超过电源电压,实际应调整增益) #### 6. 改进方案 - **高边采样**:增加PNP晶体管电平移位电路 - **增强滤波**:在输出端增加二阶低通滤波器 - **温度补偿**:并联NTC电阻抵消温漂影响
评论 2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