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处理实验数据,我重新对数据结构进行了整理,并计划改变数据的读出方式。
原数据结构
数据来源于前端芯片的36个通道采集得来的数据。所以自然而然地将数据解析为下面紧凑形式
Chn1 | Chn2 | chnx... | chn36 |
xxx | xxx | xxx | xxx |
... | |||
xxx | xxx | xxx | xxx |
一行为一次采集得到的数据,按照通道顺序进行组织。这种组织方式操作快捷,方便,内容紧凑。可以根据存放位置的规律性可随机地取用数据。利用Hist(:,12)函数可对12通道的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但随着对数据分析的需求增加,更复杂的数据筛选条件产生,除通道选择以外,还因为芯片采用每存16个数据后再整体输出,其16个缓存单元之间存在差异性。导致对此也要区分分析。因此有必要使用更复杂的数据存储结构。
新的数据结构
参考数据库开发的经验,采用表结构进行数据存储。但不强调其关系性。这与粒子物理传统分析软件ROOT(https://root.cern.ch/)的实验数据管理思想不谋而合。采用一个测试数据,占用一行,第一列为唯一性的ID,第二列为测试数据,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