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形容词/副词合成音色及音色变化
1. 引言
在音乐领域,“音色”一词有着多种含义。一方面,它可用于描述声音的大致类别,如乐器类型、特定乐器组合的声音、管风琴的不同音栓、简易电子键盘上的离散声音选择等;另一方面,指的是在这些大致类别中能够产生的独特音质及其变化。对于声学乐器的熟练演奏者来说,进行这样的音色调整是日常技能的一部分。乐谱中可能包含有关音色的指示,音乐家之间也会使用诸如“刺耳地”“甜美地”“变得更像簧片声”等术语来交流声音。为了便于区分,我们将这两个概念分别称为“总体音色”和“形容词性音色”。
然而,典型电子(基于合成)乐器的演奏者往往无法触及这些音色的细微差别。这有时是因为合成算法无法产生所需的音色变化,但在很多情况下,问题不在于合成算法的能力,而在于音乐家与乐器/程序之间的接口。在当前系统中,要实现由形容词描述所暗示的音色变化,所需的专业知识极为庞大。
目前,在计算机音乐领域,提供用于操纵音色的工具仍是一个未充分探索的问题。我们的项目旨在结合机器学习方法来搜索合成参数空间和对音色进行分类,并运用频谱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分析方法。该项目的长期目标包括:
- 允许根据自然语言对所需变化的描述来合成声音的音色变化。
- 促进自动发现合成参数空间中对声音空间具有有意义音色效果的变换。
- 提供一个框架,使基于计算机的音色分析进展能够自动用于合成音色和音色变化。
2. 音色的研究方法
2.1 音色的理论与记谱
与音高和节奏等音乐的其他方面相比,人们对音色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对于音高和节奏,存在关于它们如何起作用以及产生何种感知效果的理论,有完善的记谱法,并且我们知道如何从基本成分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