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创新教育背景下以赛促学教学模式探索于实践——以平面设计课程为例
摘要:随着课程思政在高等教育中的逐步推进,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平面设计课程为例,探讨了在课程思政创新教育背景下,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通过将竞赛引入课堂,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也加强了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培养了综合素质。
关键词:课程思政;以赛促学;教学模式;平面设计
引言
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高校课程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新时代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还要重视他们的思想道德建设,使其成为德才兼备的全面发展人才。课程思政,即通过课程教学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旨在使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而是渗透到各门课程和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课程思政强调的是教育者在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理念的推行,不仅可以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得到思想上的升华,也能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更加坚定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课程思政教育不仅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
平面设计课程作为一门融合了艺术、技术与创意的学科,具有极大的教学潜力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在这种课程中,学生通过视觉表达传递思想和信息,创意设计不仅是技术能力的体现,更是个人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反映。因此,平面设计课程具有天然的课程思政优势,可以通过设计作品的主题和内容,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旨在探讨在平面设计课程中,如何通过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创新课程思政教育,实现专业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以赛促学,即通过设计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作动力,使其在实际设计项目中学习和成长。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还能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同时通过竞赛主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本文通过具体案例和实施过程,探讨以赛促学模式在平面设计课程中的应用,分析其在课程思政教育中的作用与效果,并提出进一步优化的建议。
- 课程思政与平面设计课程的结合
- 课程思政的概念与意义
课程思政是指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通过隐性与显性教育手段,达到育人的目标。其意义在于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课程思政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务,而是各类课程教师共同的责任。在平面设计课程中,通过课程思政,可以在教授设计技巧和理论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使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够自觉地将社会责任和道德规范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作品中,发挥正能量,传递正确信息。
课程思政的核心理念是通过专业课程的教育,使学生不仅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育理念的实施,需要教育者在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使其自然融入专业教学中。例如,在平面设计课程中,可以通过设计主题的选择、设计作品的评审标准等环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树立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
在平面设计课程中,课程思政的实施不仅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还可以通过实践教学、课外活动等多种形式进行。例如,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公益设计项目等,让学生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感受社会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通过设计作品的展示和评审,让学生在展示作品的过程中,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 平面设计课程的特点
平面设计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创意性,学生通过设计作品表达思想、传递信息。这为课程思政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广阔的空间,设计作品不仅是技术的体现,更是思想和价值观的反映。在设计过程中,学生需要考虑设计的社会影响和文化内涵,这本身就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因此,平面设计课程具备很强的课程思政潜力,通过合理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例如,通过设计环保主题的海报,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问题,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设计环保主题的作品过程中,学生需要了解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思考设计作品如何传达环保理念,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通过设计文化传承主题的作品,可以让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在设计文化传承主题的作品过程中,学生需要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思考如何通过设计作品展示和传承传统文化,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平面设计课程的这些特点,使其在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具备独特的优势和潜力。通过合理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自然融入专业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以赛促学教学模式的实施
- 模式设计
在平面设计课程中引入竞赛,以赛促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教学过程中,通过模拟真实设计项目、组织校内外设计竞赛、参与专业赛事等方式,让学生在竞赛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这种模式的设计理念是通过竞赛这种实践性强、参与度高的活动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竞争意识,使他们在实际设计项目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通过竞赛主题的设置,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到竞赛中,使学生在参与竞赛的过程中,不仅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能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
- 实施步骤
竞赛主题确定:结合课程内容和思政教育要求,确定竞赛主题。例如,“环保设计”、“文化传承”、“新时代爱国主义”、“弘扬劳动精神”等。竞赛主题的确定不仅要考虑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还要结合社会热点和思政教育要求,选择能够引起学生共鸣、具有现实意义的主题。爱国教育可以通过设计与国家重大历史事件、民族文化传承相关的主题来实现;劳动精神教育可以通过设计表现劳动者风采、工匠精神和敬业精神的主题来实现。
教学计划调整:根据竞赛主题调整教学计划,融入相关知识点和技能培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竞赛主题的要求,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增加相关知识点和技能培训,使学生能够在竞赛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创意能力。例如,在涉及爱国主义的设计主题中,增加对中国历史、文化和现代成就的学习内容;在弘扬劳动精神的设计主题中,增加对劳动模范、工匠精神等内容的学习和讨论。
组织实施:分阶段进行设计竞赛,从创意构思、方案设计到作品制作,每个环节都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评审。在竞赛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分阶段的指导和评审,帮助他们不断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提高设计水平。同时,通过团队合作和互动交流,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例如,在爱国主义设计中,学生可以分组合作,研究不同历史事件或国家成就,并通过设计作品进行展示;在劳动精神设计中,学生可以实地考察工厂或企业,深入了解劳动者的工作情况和工匠精神。
作品展示与评审:通过作品展示和评审环节,不仅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还通过评审反馈促进进一步学习和改进。作品展示和评审环节是竞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展示和评审,可以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得到教师和同学的反馈,发现自己的不足,进一步改进和提高。例如,在爱国主义设计作品展示中,可以邀请历史学家或爱国教育专家进行点评;在劳动精神设计作品展示中,可以邀请劳动模范或企业代表进行评审和点评。
总结与反思:竞赛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总结与反思,梳理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总结与反思环节是竞赛的重要环节,通过总结与反思,可以帮助学生梳理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在总结与反思环节中,可以组织学生讨论爱国精神和劳动精神在设计作品中的体现,以及如何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继续发扬这些精神。
三、教学效果与反思
- 学生反馈
首先,通过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学生普遍反映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显著提升。首先,90%的学生表示,竞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尤其是在涉及爱国主题和劳动精神的设计项目中,他们感受到了设计作品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学生表示,通过设计爱国主题作品,他们更加了解国家的历史和现代成就,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同时,通过设计劳动精神主题作品,他们对劳动者和工匠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尊重,激发了对劳动光荣的认同感和敬仰之情。
其次,85%的学生认为,竞赛推动了他们在设计技能上的显著进步。在爱国主题设计中,他们学习并应用了大量的历史知识和文化元素,使设计作品不仅具有美感,还充满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劳动精神设计中,他们通过实际调研和采访,了解了劳动者的辛勤付出和工匠精神,并在设计中融入了这些真实的感受,使作品更加感人和有感染力。学生普遍认为,在竞赛过程中实现了“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念,通过实际设计和竞赛,他们不仅掌握了专业技能,还在实践中深刻理解和践行了爱国精神和劳动精神。
通过“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还在实际操作中不断验证和应用这些知识。通过参与设计竞赛,学生在“做”中学会了如何将爱国教育和劳动精神融入到设计作品中,从而增强了学习的实效性和趣味性。他们体会到,在实际操作中学习不仅可以提高专业技能,更能让思想政治教育深入人心,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最后,70%的学生表示,通过团队合作完成设计项目,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得到了显著提升。尤其是在爱国和劳动精神主题的项目中,学生们共同讨论和研究主题背景,分工协作完成作品,增强了团队凝聚力和合作精神。通过竞赛,他们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并学会了如何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共同实现设计目标。
- 教师反馈
首先,参与该教学模式的教师也给予了积极的评价。首先,95%的教师认为,以赛促学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学生在竞赛中表现出的创造力和执行力,远远超过了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表现。教师表示,在爱国主题和劳动精神设计竞赛中,学生们的作品不仅展示了他们的专业技能,还体现了深厚的思想内涵和社会责任感,这让教师感到非常欣慰和自豪。
其次,教师普遍认为,竞赛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还培养了他们的综合素质。通过爱国教育和劳动精神教育,学生在设计中表现出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在竞赛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们不仅能够独立完成设计任务,还能够在团队合作中展现出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这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教师认为,以赛促学的模式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在竞赛过程中不仅是指导者,还是参与者,与学生一起讨论和解决设计中的问题,增进了师生关系。特别是在爱国和劳动精神主题的设计竞赛中,教师通过与学生的深入交流,进一步了解了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 教学成果
首先,通过实施以赛促学教学模式,平面设计课程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首先,学生获奖率提高。在过去一年中,参与该教学模式的学生在各类设计竞赛中获奖的比例达到了60%,相比之前的30%有了大幅提升。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也为学校争得了荣誉。特别是在爱国主题和劳动精神的设计竞赛中,学生们的作品得到了评委和观众的一致好评,展示了新时代大学生的良好风貌。
其次,优秀作品涌现。学生在竞赛中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设计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在技术上达到了较高水平,还在思想性和社会责任感方面得到了充分体现。许多作品在校内外展览中得到了广泛认可和好评。例如,在爱国主题设计竞赛中,学生们通过设计展示了中国的历史成就和现代建设的辉煌,增强了观众的民族自豪感;在劳动精神设计竞赛中,学生们通过设计表达了对劳动者的敬仰和赞美,传递了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
最后,课程思政效果显著。通过竞赛主题的设置,课程思政教育取得了显著效果。学生在设计过程中不仅注重专业技能的提升,更注重作品的思想性和社会影响力,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在爱国主题设计中,学生通过深入学习中国历史和文化,提高了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感;在劳动精神设计中,学生通过实际调研和采访,增强了对劳动者的尊重和敬仰,树立了劳动光荣的观念。
- 改进与提升
尽管以赛促学教学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竞赛组织的复杂性。部分教师反映,竞赛的组织和实施过程较为复杂,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建议在未来的教学中,进一步优化竞赛组织流程,提高竞赛的效率和质量。可以通过制定详细的竞赛计划,合理分配任务,确保竞赛的顺利进行。
其次,时间安排的冲突。部分学生反映,竞赛与其他课程的时间安排有时会产生冲突,影响了正常的学习计划。建议在未来的竞赛安排中,合理统筹时间,避免时间冲突。可以通过提前公布竞赛计划,协调各门课程的时间安排,确保学生能够平衡竞赛与学业之间的关系。
第三,竞赛反馈机制。部分学生希望在竞赛结束后,能够得到更加详细和具体的反馈。建议在未来的竞赛中,建立更加完善的反馈机制,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进一步提升设计水平。可以通过组织竞赛总结会,邀请专家和评委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详细点评,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总结
以赛促学教学模式在平面设计课程中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学生的学习兴趣、专业技能、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都得到了明显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和互动性也得到了显著增强。尽管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挑战,但通过不断的改进和优化,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为培养高素质的设计人才和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贡献力量。在课程思政教育的推进过程中,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结合专业课程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融入到专业课程的各个环节中,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 刁力力,付荣.高等融合教育背景下新工科课程思政教学创新实践——以人工智能技术教育课程为例[J].高教学刊,2024,10(13):59-63.DOI:10.19980/j.CN23-1593/G4.2024.13.014.
- 沈紫晴,张平,孙中梁,等.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路径研究[J].才智,2024,(12):5-8.
- 周文慧.“互联网+”视角下平面设计教学改革探析[J].大观,2024,(04):132-134.
- 高瑜,宋洋.基于工匠精神的构成(平面)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上海包装,2024,(03):202-204.DOI:10.19446/j.cnki.1005-9423.2024.03.068.
- 毛明扬.课程思政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J].才智,2024,(09):173-176.
- 陈欢.课程思政背景下开展融合型创新创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思考[J].广西教育,2024,(06):12-16+125.
- 张七妹.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2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