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进程控制
进程切换(上下文切换):
定义:
- 暂停当前运行进程,从运行状态变成其他状态
- 调度另一个进程从就绪状态变成运行状态
要求:
- 切换前,保存进程上下文
- 切换后,恢复进程上下文
- 快速切换
进程存储的生命周期的信息:
- 寄存器(PC,SP,…)
- CPU状态
- 内存地址空间
进程控制块PCB:内核的进程状态记录
- 内核为每个进程维护了对应的进程控制块PCB
- 内核将相同状态的进程的PCB放置在同一队列
ucore的进程控制块结构:
- 进程标识信息
- 进程状态信息
- 进程占用的资源(存储资源、内核堆栈等)
- 保护现场用的内容
- 当前进程在哪个队列
ucore+ 的进程切换
CR3寄存器与进程切换
8.2 进程创建
进程创建:
- Windows进程创建API:CreateProcess
- Unix进程创建系统调用:fork/exec。
- fork()把一个进程复制成两个进程,父子进程有各自的PID;
- 接下来的exec()用新程序来重写当前新创建的进程,PID不改变
fork()的地址空间复制:fork()执行过程对于子进程而言,是在调用时间对父进程地址空间的一次复制
空闲进程的创建:
- 当用户代码执行完之后,系统将在空闲进程中执行。
用户态的进程创建之前,先创建了一个第一个内核线程的创建:
fork()的开销:
- 对子进程分配内存
- 复制父进程的内存和CPU寄存器到子进程里
- 开销昂贵
在99%的情况里,我们在调用fork()之后调用exec()
- fork()操作中内存复制是没有作用的
- 子进程可能会关闭打开的文件和连接
- 因此考虑将其合并到一个调用中,于是出现了vfork()。
vfork():
- 创建进程时,不再创建一个同样的内存映像,而是当调用exec()时才开始复制,而要被覆盖或者关闭的资源不再进行复制
- 一些时候称为轻量级fork()
- 子进程应该几乎立刻调用exec()
- 现在使用Copy on Write(COW)技术
8.3 进程加载
8.4 进程等待与退出
父进程等待子进程:
-
wait()系统调用用于父进程等待子进程的结束
子进程结束时通过exit()向父进程返回一个值
父进程通过wait()接受并处理返回值 -
wait()系统调用的功能
有子进程存活时,父进程进入等待状态,等待子进程的返回结果。
当某子进程调用exit()时,唤醒父进程,将exit()返回值作为父进程中wait的返回值(wait在前,exit在后)
有子进程调用exit()而父进程还未调用wait()处理时,子进程被称为僵尸进程。如果此时父进程调用wait()则直接处理并返回
无子进程或无子进程存活时,wait()也是立刻返回 -
exit()用于进程的有序终止
进程结束执行时调用exit(),完成进程资源回收。 -
exit()系统调用的功能
将调用参数作为进程的结果返回
关闭所有打开的文件等占用资源
释放内存
释放大部分进程相关的内核数据结构
检查是否父进程是存活的:如果父进程存活,保留结果的值直到父进程用wait()处理,进入僵尸状(zombie/defunct)态;如果父进程不存活,则子进程为孤儿进程,直接释放所有数据结果,进程结束
以上检查完之后会清理所有等待的僵尸进程 -
进程终止是最终的垃圾收集
其他进程控制系统调用:
进程控制vs进程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