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层 物理层
集线器
物理层,将电信号转发到所有出口(广播)
MAC地址
全局唯一的标识名
MAC地址(物理地址、硬件地址)长度为48位。由网络设备制造商生产时烧录在网卡的EPROM(一种闪存芯片,通常可以通过程序擦写)。
00-16-EA-AE-3C-40
其中前 24 位
00-16-EA
代表网络硬件制造商的编号,后 24 位AE-3C-40
是该厂家自己分配的,一般表示系列号。
发送数据包时在头部拼接一个包含源mac和目标mac信息的数据,接收方根据头部目标mac地址信息判断数据包收下or丢弃
第二层 数据链路层
交换机
数据链路层,交换机内部维护一张MAC地址表,记录每一个MAC地址的设备链接在哪一个端口上
以太网
通过交换机传输而组成的小范围网络
MAC地址表建立过程
- MAC地址表初始为空表,
- A→B:根据数据的进入端口及数据包头部的源mac信息记录第一条数据(A的MAC和端口号)
- 将此包发给所有端口,机器B确认收到发给自己的包后会做出响应,交换机根据响应数据的进入端口和数据包的目标mac记录第二条数据
- 经过不断的通信,更新MAC地址表
机器数量变多,可以将多个交换机连接起来构成通信网络,此时,每台交换机上的MAC地址表都会记录网络中全部机器MAC地址及其对应端口
第三层 网络层
路由器
网络层,独立拥有MAC地址的设备,可以将数据包做一次转发
路由器的每一个端口都有独立的MAC地址
路由器中有路由表用于映射 IP 地址(段)和它的端口,是各种路由算法 + 人工配置逐步完善起来的
IP地址:32位(2进制),分为4部分用十进制表示,如192.168.0.1
,可修改
便于规划网络拓扑结构(使同一交换机下(同一子网)的机器具有相同的ip地址开头)
数据包头部包含:数据链路层头部(MAC信息),网络层头部(IP信息)
子网
子网掩码
将源 IP 与目的 IP 分别同这个子网掩码进行与运算,相等则是在一个子网,不相等就是在不同子网
默认网关
A 在自己电脑里配置的一个 IP 地址,发给不同子网的机器时,发给这个 IP 地址
现实中往往只知道目的地IP地址而不知道MAC地址,因此
在网络层要把IP地址对应的MAC地址找到
arp协议
电脑和路由器中有一张arp缓存表,表中记录着 IP 与 MAC 地址的对应关系
(同一子网获取对方mac地址,不在同一子网获取默认网关mac地址
一开始的时候这个表是空的,电脑 A 为了知道电脑 B(192.168.0.2)的 MAC 地址,将会广播一条 arp 请求,B 收到请求后,带上自己的 MAC 地址给 A 一个响应。此时 A 便更新了自己的 arp 表
网络层(IP协议)本身没有传输包的功能,包的实际传输是委托给数据链路层(以太网中的交换机)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