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研究生对科研工作的那些认知误区

最近带了很多硕士研究生做科研,欣喜于年轻一辈的学习动力与热情,以及对工作的认真态度,与我读硕士的时候相比,确实不可同日而语。我那时候,发个EI会议都是值得一说的,现在都要发顶会顶刊,发一般的SCI的期刊都不够看,也是卷的可以了。虽然大家干劲十足,也希望能够做出好的工作,但是不得不承认,在教学过程中,各个水平的学生,哪怕拥有极好天赋的学生,在进行科研学习之初,都会存在一些认知误区。带有这些误区,会增加学生在科研工作中的挫折感。长时间的原地打转与不能理清工作方向,拖延效率是一方面,给人带来的精神压力更是不能忽视。我将在这篇博客中跟大家谈一谈刚开始科研工作的研究生的常见认知误区,希望为刚刚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同学提供一些指导性意见,帮助大家尽快进入节奏,发表优秀的工作。

一. 科研问题

科研工作的第一项内容,甚至可以说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对科研问题理解,这也是一个刚开始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同学必然存在极大认知误区的地方。究其原因,是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巨大差异造成的。对于一所非科研导向的学校,本科教育无外乎是高中教育的延续。虽然科目设置上更偏重于学习专业课内容,但是学习模式没有根本变化,甚至更糟糕了。结果是,学生一个学期下来,专业课学得马马虎虎,仅仅应付考试,不要说对于专业内容有所思考,就是把成熟的知识吃透,都是奢望。带有这样一种思维,进入到研究生阶段,仍然是希望老师用填鸭法把自己喂饱,或者有一个明确的学习路径指导自己的科研工作。基于这样的认知,自然不知道什么是科研问题,怎么提出科研问题。

在表现形式上,学生能够按照要求阅读文献,但是目标却定错了:他们希望尽快找到这样的技术路线,然后将其实现,以完成一项工作。这仍然是本科生思维。探索一个真正的科研问题,是要在科研项目还没开始之前就被提炼与学习,而直到全部工作完成后,仍然留下空间的。科研问题除了关注问题本身,还要关注来龙去脉,关注重点难点以及各种已知的技术路线。探索并解决科研问题,是对一个知识体系的学习与掌握的过程,是一个面,而不是一个点。显然,很多研究生对待科研工作,更多的是把科研问题当作一个点来看待。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让你的科研工作十分单薄,充满了自说自话。基于这样的思路形成的文章,内容没有让人信服的描述支撑,无论从哪个方向看,更像是技术报告,而不是一篇科研论文。作为多本期刊的审稿人,我看了太多这样的工作,仅通过摘要和介绍部分,就能够清晰的,没有任何犹豫的发现该问题。

二. 技术路线

在确定了科研问题后,接下来就要针对问题提出适当的技术路线。我发现,很多学生在这个阶段的效率是比较低的。实际一个月的工作量,如果不加以干预,甚至可以停摆半年而没有突破。这是因为学生在建立技术路线的时候,缺少一个指导性的认知。而这种认知,恰好源于前面所提的对科研问题的深入理解。当我们在做文献调研,并希望找到合适的技术路线时,我们陷入到了文献的海洋中。如此多的方法,如此多的技术手段,究竟我们应该如何从中找到适合我们项目的方法与解决方案?如果没有对科研问题有深入的理解,那么到了这个阶段,我们就会陷入到非常低效的状态,即每天都看了很多工作,做了算法的研究,但是无法梳理出头绪。

在这个阶段,你需要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即对主流的技术路线要进行基于某种类别的梳理。根据我的经验,针对一个经典的科研问题,大的技术路线方向不会超过两位数。按照对问题的认识建立的理论,实现约束,基本元素,作用对象以及特征等要素进行分类,对文献进行快速的整理与归纳,那么我们就能够很快的梳理出各种技术路线的特点,完成对某一问题结构性知识的梳理。这样,当我们去建立自己的技术路线时,即使是基于其他人已有的技术路线上,只要能够针对其技术特点,提升其性能,并解决一些传统的缺点,那么所完成的工作仍然具备创新型。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遇到过研究生可以独立做好这部分工作的例子。甚至很多博士,即使发表了科研文章,在对技术路线的梳理与实现方面仍会表现某种不足。其表现就是,当你阅读其科研论文时,除了知道一种方法解决了一个任务以外,不会发现其他有深入思考以及探索价值的描述性文字。

三. 精准表达

不仅对于硕士研究生,即使对于博士以及从事科研工作多年的研究人员,在论文写作中实现精准表达,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中国学生由于受到汉语文法特点的影响,在写作时,其文字的逻辑表达重于意会,而外显性逻辑关系描述是缺乏的。这样的思路,做英文科研论文写作,是比较吃亏的。例如,中文表达并不强制要求主语,指代关系与逻辑衔接并没有很多硬性约束。很多情境下,仅靠文字自身就能够自洽,不需要很严谨的呼应。而基于这样的思路在撰写英文论文时,却会造成逻辑表达的断裂。英文描述需要以一种近乎死板的方式,提高对复杂文本表达与理解的效率。按照英文思维阅读与写作,至少逻辑关系是清晰的。但是,使用重于意会的汉语思维写作英文论文,最大的问题就是破坏了这种框架式的逻辑表达关系。其表现形式在于,文章的前一句与后一句的衔接关系是不连通的。这在汉语表达是没问题的,但是英文表达就是一个灾难。很多初学科研的研究生,都缺少这方面的训练。

如果你初投文章,大概率会收到一种审稿意见,即希望作者提高英文写作水平。这里的写作,我认为主要针对的就是这种逻辑关系的表达问题。可是大部分研究生都会把注意力放在语法错误以及某一句话的表达是否“高级”上。这完全搞错了重点。我读过的最好的科研论文,在表达上反而使用非常简单的句子,一个高中生都可以读顺。作者用简单的句子却能够组成一个非常了不起的逻辑结构,其前因后果,逻辑推导,清清楚楚,让人读起来十分顺畅。这就是一个精准表达应该呈现的样子,即当你阅读后,不会产生任何的怀疑,而是觉得那是十分自然的事情。而做到这样的表达恰恰是最难,很多研究生希望使用复杂的,繁琐的描述使得自己的文章看上去非常"有货",很显然搞错了重点。“画蛇填足”这个成语很好的形容了这种情况。为什么要填“足”,是因为不知道怎么精准的表达蛇,生怕表达的不到位,所以要填。

总结

做好科研,走出误区,是一个过程。很多知识与经验,确实需要花功夫才能建立起来。对于刚刚从事科研工作的研究生来说,在起步阶段,遇到一些挫折与困难是很正常的。正确的认识这些误区与问题,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多读文献,多做总结,多参加线上研讨会与学术活动,自然是有所帮助的。对我自己来说,在从事科研教学,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也是自我学习与完善的过程。很多题目,自己做的时候其实也会留有盲区,可是一旦开始带学生,这些盲区就全部暴露出来,进而必须花费更大的精力去完善。任何领域专家,都需要不断精进,才能保持处于前沿状态,这也是科研独具魅力的地方,即只有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其中,对学习充满渴望,才能维持住良好的状态。

最后希望各位年轻的研究生朋友尽快适应科研生活,早日发表优秀的工作。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程序猿老甘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