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感悟
像数据科学家一样思考
这个作者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展开
-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
《我们》、《一九八四》和《美丽新世界》并成为反乌托邦三部曲。《我们》饱满,《一九八四》激越,但《美丽新世界》或许更深刻,更接近可能的未来。作者预言了这样一个世界:从二战的动荡与秩序混乱过渡到秩序井然有序,甚至社会等级在出生时就已经决定的“美丽新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性代替了爱情,社会极度稳定和幸福,甚至不良的情绪都可以通过"嗦吗"来消除。但是这样的“美丽新世界”确实恐怖的,人们没有了遭遇不幸的权利,原创 2016-11-04 19:53:25 · 1835 阅读 · 0 评论 -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
小说和电影都可以帮助我们看到自己生活的另外一面,从而给我们的生活一定的启发;而小说和电影的区别在于,前者可以通过更强的故事背景描述给你很强的代入感,从而在过程中以及结尾能给你更深刻地启发;后者更多是通过视觉的冲击给你短暂的启发和想法,很少有电影能在短暂的2个小时给你带来整个人生记忆的思考与启发,但小说往往能,当然它也需要前期更长的时间去咀嚼。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我的青春期最喜欢的一本小原创 2016-11-04 19:54:38 · 928 阅读 · 0 评论 -
自由与社会
很多人说在欧洲旅游后,在不同国家看到各种奇形怪状的人,有趣的商店,各处的好风景,感觉像是溺水将毙的人越出水面之后喘的第一口气。 说中国的社会是一片充满了价值判断的现实深渊其实真的不夸张,太多太多的声音告诉你在该干什么,不该做什么,什么是对的,什么不对,人们的价值整齐划一:考好的学校,找好的工作,找好的对象,买好的房子,坐好的车,生好的娃,让娃考好的学校,找好的工作,娶好的老婆,买好的房子原创 2016-11-04 19:56:11 · 360 阅读 · 0 评论 -
将轻松的留给生活,沉重的留给写作——读《灯下尘》(七堇年)
“人难免渴望美好的事物永存不移,但这种渴望显然是不可求、不可能的。也许恰恰是这种不可求、不可能,促使人不断追寻、又注定不断失落;所幸,这个过程能较好地填补活着的空无,并带来记忆的生动。而作为一个写作者,天性中的敏感使其对活着的感受更加细致、切肤,能够将那些快活与失落都溶解于文字。当文字成为某种呐喊,由此,我才能沉默地生活。”——七堇年 在继《被窝是青春的坟墓》之后,再读七堇年的另外一本书原创 2016-11-04 19:58:19 · 1179 阅读 · 0 评论 -
读《白说》有感
“我没开微博,没用微信,只能确定这本书里的话是我说的。”——白岩松 和柴静的《看见》相比,白岩松的这本《白说》更偏重议论,更注重理性,却都是从一个新闻人的角度根据自己的经历谈论当今社会的各种现实问题。尽管新闻行业非常看重出身,也非常的辛苦,但之所有仍然有人坚持做新闻,最重要的是他们坚持“新闻能让世界变得更好,新闻的利大于弊”这样的信仰,选择发声而不是沉默。思考可能无用,话语也许无知,就当原创 2016-11-04 20:00:00 · 1149 阅读 · 1 评论 -
让生命孤独的怒放——《晚安 北京》读后感
经朋友的推荐,“汪峰是当今音乐界非常有思想的一位音乐创作者”,怀着好奇,我毅然决然的买下了这本《晚安 北京》汪峰的代表作品,读完以后给我这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一种独特而不同的启发。 从书籍的前半部分开始,汪峰自述自己音乐创作及生活的心路历程,给人以沿着向上飞的感觉。在当今的时代中,当音乐无法完全表达自己的思想时,文字自然起到了很多思想表达补充的作用,而透过不同行业的人的不同的文字创作,不仅可原创 2016-11-04 20:01:49 · 724 阅读 ·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