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模型狂飙突进的时代,一句 prompt 可以生成文档、代码甚至决策建议,技术无限风光,但合规的“紧箍咒”也悄然落下。
别让你的大模型产品卷得飞起,却一纸政策下架关停。
本篇文章,我们就来聊聊:**如何让你的大模型系统从“能用”走向“合规可用”?**我们聚焦两个最现实的法规框架——欧盟 AI 法规草案(EU AI Act)与中国的数据安全法 & 网络安全法,带你构建一个“监管不怕查”的合规体系。
一、先搞清楚:你的大模型系统“风险等级”是什么?
欧盟 AI 法规草案对 AI 系统分了四类风险:
风险等级 | 描述 | 示例 |
---|---|---|
不可接受风险 | 禁止使用 | 社会信用评分、操纵行为 |
高风险 | 可使用但需强监管 | 医疗诊断、招聘、金融审批 |
有限风险 | 需透明说明 | AI 写作助手、推荐系统 |
最小风险 | 无特殊义务 | AI 拼图、娱乐性对话 |
💡 那我们的大模型产品属于哪类?
-
To B 的决策辅助型模型(如信贷审批、企业合规评估) → 高风险系统。
-
To C 的通用问答或文案生成器 → 有限风险。
-
To C 的娱乐型聊天机器人(无明确指令用途) → 最小风险。
⚠️ 高风险系统就意味着你得提前准备文档、记录、测试报告、数据源说明……合规成本直接上升一个数量级。
二、中国法规体系:重点是“数据合规”和“算法可控”
如果你在中国落地模型系统,那你必须应对这三把“合规大刀”:
1. 《数据安全法》:你的数据来源是否正当?是否出境?
-
是否收集了个人敏感数据?
-
是否经过用户授权?
-
是否将数据传到了海外(训练时调用了 OpenAI API)?
👉 策略:
-
明确告知数据用途,用户授权收集;
-
数据传输层加密,模型侧不保留用户数据;
-
若用境外 API,需说明合规目的或迁移到境内模型。
2. 《网络安全法》:你有没有记录用户行为?是否可审计?
-
是否有日志记录用户输入、模型输出?
-
是否能在“出事后”溯源问责?
👉 策略:
-
日志审计功能必须有,保留时间不少于半年;
-
模型调用 API 层记录用户 ID、时间、指令与输出摘要。
3. 《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你的模型有没有乱说话?
-
模型有没有传播虚假信息?
-
有没有发布敏感内容或违法言论?
👉 策略:
-
输出过滤模块必须上线,敏感内容立即拦截;
-
设置 内容响应责任人,有人能接锅。
三、合规不只是技术问题,而是系统工程
让我们构建一个企业级的大模型合规架构图,包含以下模块:
每一层都要想清楚:
-
权限控制:不是所有人都能用“生成财务预测”这类高敏感功能。
-
日志审计:记录每一次调用,关联到用户 ID 与 IP。
-
Prompt 层过滤:提前检测指令是否违规(比如用户让模型写“攻击性代码”)。
-
输出审核:软性感知敏感词、歧视内容,自动打标签或拦截。
-
策略中心:企业随时能更新关键词、限制规则。
-
合规库:模型输出与“不得生成列表”比对,如国家法律法规、宗教禁忌等。
四、模型合规不是“完美”,是“管得住锅”
⚠️ 合规系统不是为了让模型永远不出错,而是当模型出事时:
-
有记录可查;
-
有责任人兜底;
-
有技术方案持续优化。
推荐实践:
-
每季度做一次Prompt 风险演练,测试模型是否能绕过规则。
-
接入“行为策略引擎”,为不同场景设置不同的生成策略。
-
明确产品文档中的免责声明,提示用户模型输出仅供参考。
以下是实现大模型输出拦截(Output Filtering / Output Guarding)的一个可嵌入式 Python 示例,用于在调用大语言模型(如 OpenAI GPT)生成响应后,拦截敏感、不当或违规内容并进行替换、屏蔽或审计记录。
我们将实现:
-
关键词屏蔽(如涉密/合规要求内容)
-
正则模式匹配拦截
-
内容风险检测(可嵌入第三方服务)
-
简单响应替换策略
-
审计日志记录
✅ 示例:输出拦截模块 output_filter.py
import re
import datetime
# 可根据场景维护的敏感词黑名单
SENSITIVE_KEYWORDS = [
"公司机密", "身份证号", "内部财务", "领导评价", "违法", "违规", "暴力", "政治敏感"
]
# 可选:正则模式(如手机号、身份证号等敏感信息)
PATTERNS = {
"phone": re.compile(r"\b1[3-9]\d{9}\b"),
"idcard": re.compile(r"\b\d{6}(19|20)?\d{2}(0[1-9]|1[0-2])(0[1-9]|[12]\d|3[01])\d{3}[\dxX]\b")
}
# 拦截处理策略
def filter_output(text: str) -> str:
original_text = text
intercepted = False
# 拦截关键词
for keyword in SENSITIVE_KEYWORDS:
if keyword in text:
text = text.replace(keyword, "[***]")
intercepted = True
# 拦截正则模式(手机号、身份证)
for label, pattern in PATTERNS.items():
text, count = pattern.subn(f"[{label}_masked]", text)
if count > 0:
intercepted = True
if intercepted:
log_interception(original_text, text)
return text
# 日志记录功能
def log_interception(original: str, filtered: str):
with open("interception_log.txt", "a", encoding="utf-8") as f:
f.write(f"\n[Intercepted at {datetime.datetime.now()}]\n")
f.write(f"Original: {original}\n")
f.write(f"Filtered: {filtered}\n")
🚀 使用示例:集成在调用大模型后处理输出
import openai
from output_filter import filter_output
def call_gpt_and_filter(prompt):
response = openai.ChatCompletion.create(
model="gpt-4",
messages=[{"role": "user", "content": prompt}],
temperature=0.5
)
content = response.choices[0].message.content
safe_output = filter_output(content)
return safe_output
🧠 提醒
不要仅依赖前端或模型输出端的文本判断,应在服务端统一做“最后一跳”的输出把关,才能形成闭环安全保障。
如果你正在构建企业级 AI 应用,输出过滤模块可以作为一层**模型护栏(Guardrail)**使用,配合 Prompt 模板控制、RAG 约束等手段,共同保障系统安全与合规。
是否需要我继续补充:Prompt 拦截、日志审计、角色过滤策略等代码?
五、结语:合规≠阻力,合规是“护城河”
当别人产品被监管点名,你却能稳稳上线、持续运营,合规能力就是核心竞争力。
如果你是开发者,不要再觉得合规是法务部门的事,从模型设计第一天就要考虑合规接口、日志结构、内容拦截策略。
因为未来的 AI 公司拼的不是谁能“先做出来”,而是谁能合法、安全、持续地运营下去。
如果你希望我继续深入写:输出拦截实现代码 / 敏感日志结构设计 / 欧盟合规文档模板生成 等内容,欢迎评论区留言交流!
🧠 AI 合规,是场长期战役,但你现在就能开跑。
是否需要我接着写《合规日志存储格式设计实战》或《如何构建 Prompt 风险防火墙》的技术实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