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无后缀名,但有通常类型约定
- 压缩包:“*.gz”“*.bz2”“*.tar.bz2”“*.tgz”
- 二进制软件包:“*.rpm”
- 网页文件:“*.html”“*.php”
- 脚本文件:“*.sh”
- 配置文件:“*.conf”
系统分区
分区类型:
- 主分区:最多只能有4个
扩展分区:
最多只能有一个
主分区加扩展分区域最多有4个
不能写入数据,只能包含逻辑分区逻辑分区:只能从5开始计
格式化
格式化又称逻辑格式化,根据用户选定的文件系统(FAT16、FAT32、NTFS、EXT2、EXT3、EXT4等)
在磁盘特定区域写入特定数据,在分区中划出一片用于存放文件分配表、目录表等用于文件管理的磁盘空间。
FAT16:最大只能支持2G的分区
FAT32:单个文件大小不超过4G,最大支持16G分区
EXT:Linux特有格式,默认EXT4
默认分成4KB大小的数据块(block)
格式化:本意是为了把数据写入系统
硬件设备文件名
dev是专门放硬件设备
设备名 | 格式 |
---|---|
IDE硬盘 | /dev/hd[a-d] |
SCSI/SATA/USB硬盘 | /dev/sd[a-p] |
光驱 | /dev/cdrom |
- /dev/hda1(IDE硬盘接口)
“a”代表第一块硬盘
“1”代表第一个分区
挂载(把盘符和分区连接在一起的过程)
Linux中盘符称为挂载
- 必须分区
- / (根分区)
- swap (交换分区,为内存2倍,不超过2G,超过则与内存一样大)
- 推荐分区
/boot (启动分区,200MB)
文件系统结构
注:/home、/boot虽然是/的子目录,但二者有自己独立的存储空间,不会相互影响,/home即便写满,也不影响其他目录。
安装日志
/root/install.log:存储安在系统中的软件包及其版本信息
/root/install.log.syslog:存储了安装过程中留下的事件记录
/root/anaconda-ks.cfg:以Kickstart配置文件格式记录安装过程中设置的选项信息(记录一台Linux的安装服务和顺序,其他机器可用此本间自动安装)
命令提示符
- [root@localhost ~]#
root : 当前登录用户(Linux中默认管理员账号为root)
localhost : 主机名
~ : 当前所在目录(~为家目录)
# : 超级用户提示符
$是普通用户
# 初始登录位置—家目录—/root
$ 初始登录位置—家目录—/home/用户名
命令格式
命令 [选项] [参数]
[ ] 代表可选,之间用空格隔开
简化项:-a
完整项:- - all
查询目录中的内容:ls
ls [选项] [文件或目录]
- 选项:
- - a : 显示所有文件,包括隐藏
- - l : 显示详细信息
- - d : 查看目录属性
- - h : 人性化显示文件大小
- - i : 显示iNode
例子:
-rw-r- -r- -. 1 root root
开头“-”是文件类型: -文件 d目录 l软链接文件
- rw- : (u所有者) r- - :(g所属组) r- - : (o其他人)
- 数字“1”表示文件被引用的次数
- 尾部“.”代表ACL权限
- 日期表示最后一次修改的时间
目录处理命令 (文件夹)
建立目录
mkdir [选项] [目录名]- 选项:- p : 递归创建(可创建多级目录)
切换目录
cd [目录]- 简化操作:
命令 | |
---|---|
cd ~ | 进入当前用户的家目录 |
cd - | 进入上次目录 |
cd .. | 进入上一级目录 |
cd . | 进入当前目录 |
删除目录
rmdir []pwd : 查看当前所处的目录位置
杂项
CTRL+L : 清屏
setup : 设置网络
service network restart : 重启网卡
ifconfig : 查看网络
ifup eth0 : 打开网卡
Linux中“.”开头的文件是隐藏文件
目录/命令补全:按TAB补全,连按两下显示当前目录下的所有目录